正確認識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
新世紀以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迅猛,截至目前,我國網絡文學作者已突破1500萬人,網絡文學用戶規模超4億,占網民總量的50%以上。網絡文學IP在影視、動漫、游戲、有聲等多元領域不斷發力,激發產業鏈上下游的多維聯動,產業規模達百億元,現如今,網絡文學“走出去”邁出堅實步伐,海外影響力不斷增強,網絡文學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已不容忽視。
文學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認識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種作用同時發生,構成了文學的社會功能。顯然,僅從社會功能而言,網絡文學的功能無論從內涵還是從外延看,都大大擴展和豐富了,因而,其社會影響力也就更廣泛、更強勁、更深入。
網絡的出現和飛速發展,幾乎不受局限的海量刊載資源,給了眾多寫作者乃至寫作愛好者、文學愛好者等一個發表作品的新大陸,趨之若鶩則成為一種必然。由于網絡是綜合性的傳播渠道,因其綜合性,在網絡文學發展之初,就無法做到專業性;加之一些專業網站在追求點擊率的目的驅使下,刊載的文學作品更趨向于單純的好看、好玩,無形中忽略了或者欠缺文學的其他屬性。一是“蘿卜多了不洗泥”,缺乏高質量的作品;二是為了追求點擊率,迎合讀者;三是題材同質化等問題。至于作品的準備和籌劃、結構和謀篇、作品的語言運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節的邏輯性等方面也相對欠缺。盡管如此,客觀地講,網絡文學發展的20年,緊跟改革開放的步伐,見證了社會發展的進程,不僅變革了人們的書寫和閱讀方式,還以其獨特的價值和功能,催生了新型文化產業的誕生。
當然,網絡文學是新生事物,應該予以包容、扶持、引導、規范、提高。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是有其歷史背景和現實需求的,網絡文學這個新生事物的出現,就是因為傳統的載體無法滿足創作者發表的需求以及閱讀者閱讀的需要,從而應運而生的。對待網絡文學,首先要明確一個支持的態度,個中的根本原因是人民群眾的需求,這里的人民群眾包括閱讀者和創作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于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發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正面引導力度。”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的文學必須一如既往地為了人民。其次要加強引導,要強調網絡文學的創作指導思想、主旨立意、基本規則等,其實就是對文學創作的基本要求,無論哪種形式的文學創作,概莫能外。再次,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致力于對網絡文學創作者的培訓教育,以期提高創作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網絡作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網絡文學組織化建設順應時勢,有了大幅提升,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的各種服務、管理、扶持、引導措施不斷出臺,創作扶持力度持續增加,專題培訓活動不斷開展,魯迅文學院舉辦了多期網絡文學作家高級研修班,使中國網絡文學開始有序健康發展。網絡文學的一些問題,開始在網絡文學創作中得到改善和糾正,網絡文學開始向現實題材拓展,精品化成為網絡作家自覺的追求,越來越多的電影、電視、動漫、游戲依托網絡文學為藍本,更為重要的是網絡文學已成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總之,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滲透的有機整體。不少傳統作家已逐步通過電子化嘗試網絡寫作;網絡文學作者也都接受過傳統文學的熏陶。同時,網絡文學通過出版進入了傳統文學領域且依托網絡巨大的影響力,進而影響到傳統文學。新時代,中國網絡文學必須守正創新,堅定主流文化立場,堅持內容創新發展,努力創作出體現時代精神的網絡文學精品。有關方面應高度關注、重視網絡文學發展,積極發揮網絡文學的社會作用,不斷創新機制,加強對網絡文學的引導、扶持及網絡作家的聯絡、服務工作,強化網絡作家培訓,引導廣大網絡作家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