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的當代轉化
    來源:中國藝術報 | 陳望衡  2019年02月25日14:25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報開設專欄,將持續邀請學界專家梳理中華傳統文化源流脈絡,促進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期為文化建設和文藝創作提供更多豐富優質的思想資源。

    ——編者

     

    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環境美學思想,但沒有標榜環境美學的旗號,因此,它多為人們所忽視。筆者率領團隊承擔國家社科重大攻關項目《中國古代環境美學史》研究,歷經五年,項目已經完成,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深感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非常豐富,而且感到它有著重大的現實價值,基于環境問題是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在環境面前,全世界的人不論屬于哪個民族,屬于哪個國家,均為同一命運共同體,因此,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思想中的有益思想可以是說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這里,筆者挑出三個問題,略作闡釋:

    “天人合一” —— “天人相分”

    天人關系是中國哲學的母題,也是中國美學的母題。對于中國的環境美學來說,它是立足點、出發點,也是歸屬點。

    中國古代哲學中講的“天”多義,有自然義、本性義、本體義、自然界義、天空義、鬼神義等諸多意義。諸多義中,自然義與自然界義是基本的。自然指本性,自然界則是人之外的世界。前者為性,后者為物。當自然作為性來理解,不僅自然界有自然性,人也有自然性,換句話說,人有天,自然界也有天。環境美學中講的“天” ,也有自然性這種意義,但是環境美學講的“天”更多的指自然界。今天,我們說的自然含有自然性與自然界兩方面的意義。于是,天人關系就成為自然與人的關系。

    當今環境問題核心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工業文明及科學技術的高度進步為人類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為人類帶來巨大的危機——生態危機。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來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是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特別是人與生態的和諧。這種和諧所創造的美,我稱之為生態文明美;我還提出建構一門新的美學——生態文明美學,以區別于已有文明的美學。

    面對如此偉大的全人類的共同使命,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關系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意義。

    中國的天人關系觀有三個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 《周易·系辭上傳》明確提出“與天地合其德” ,這里的“天地”可以概括為天;德,這里取功能義,合其德,即合其功能。什么功能? 《周易·系辭上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包含生人、生物兩義。正是因為包括這兩義,所以,“生”就不只是說生命,也說生態。《老子》 “道法自然”說,“法” ,效法,也可以理解為“合” 。“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合自然。“道”雖然客觀的,但必須是人所理解與接受的,因此,它含有人的觀念。

    第二,天人相分論。荀子強調天人相分,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說和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預”說均可以看作是荀子思想的發揮。莊子也提出天人相分論,他尖銳地批評伯樂治馬種種殘害馬天性的行為,也批評魯侯“以人養鳥”的可笑做法,鮮明地提出“無以人滅天”的思想,強調“萬物云云,各歸其根” ( 《在宥》 ) “一而不黨,名曰天放” ( 《馬蹄》 ) ,“天放”的實質就是生態自由。

    第三,“天人相參”論。 《周易》提出天人地“三才”說。“三才”說的偉大價值在于彰顯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不僅居于天地之中,而且參與天宇宙的創造。《中庸》更是明確提出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 ,人“與天地參” ,按天人合一論,是人按天道或天意去做事,按天人相分論,則天做天的事,人做人事。荀子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 ”

    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關系說完全可以實現現代轉化:“天人合一”既是自然與人的統一,又是生態與文明的共生,這是理想,也是奮斗目標;“天人相分”是“天人合一”的前提,這一觀點實質是尊重自然的本體性、主體性。“天人相參”強調“天人合一”過程中人的地位與作用,強調生態與文明的統一不是自然賜予的,而是人與自然協作共同完成的。生態文明既需要尊重自然的主體性,又需要發揮人的主體性,實現兩個主體性的統一。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對于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參考價值。

    “天地”——“山水”

    中國古代環境美學的第一概念是“天地” 。天地是天與地的合稱;合稱時,也簡稱為“天” 。

    中國人的天地概念具有兩性:一、物質性,天地是實實在在的自然世界。二、神圣性,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天地絕不只是具物理性,還具神性,不是一般的神性而是至高的神性。由于這神性于人具有至高無上的楷模意義,因此為神圣性。

    中國沒有天地神的概念,但有天地神明的概念,也就是說,天地不是人格化的具人形的上帝神,而是通人性的無形象的自然神。天地具有意志,墨子稱之為“天志” ,孔子稱之為“天命” 。天志或天命對于人世間的事務特別是改朝換代這樣的大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周易·革卦》云:“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

    順乎天而應乎人。 ”說明以周代商是順從天命的行為。

    正是因為天地在古人眼中具有至高無上的神圣性,中華民族一直實行著對天地的崇拜。 《禮記·曲禮下》云“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 。特別有意義的是中華民族一方面將天地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將它與人對立起來,另一方面又將天地與人聯系起來,實現天地與人的合一,具體為三:

    第一,提出“天地精神”說。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又云“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兩句話通常理解為天地精神。

    第二,提出天地育人說。宋儒張載云:“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 ( 《西銘》 )按此說法,不僅人的肉體是天地造就的,人的精神也是天地賜予的。

    第三,提出人為天地立心說。張載除了說“天地之帥吾其性”之外,還說了人“為天地立心”的話。這樣,一方面天地掌控著人,另一方面人也掌控著天地。

    所有這些說法,非常接近于生態文明時代環境建設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中,一方面,我們要樹立自然的無上權威性,尊重自然,依賴自然;另一方面,又要積極參與自然的活動,讓自然在實現自己本性的同時兼顧人的利益,這也就是人的向生態生成與生態的向人生成。

    從審美的維度來看天地,最大最高的美屬于天地。 《莊子》云“天地有大美”( 《知北游》 ) 。天地古人也說為“造化”“山川” 。中國古代的藝術創作既高度彰顯天地的楷模作用,又高度強調人心的主導作用。唐朝畫家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 ( 《歷代名畫記》 )石濤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 ” ( 《石濤畫語錄》 ) 。

    “天地”是哲學概念,“山水”則是美學概念。雖然先秦時期,山與水就成為審美對象,孔子有著名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話,但山、水尚未聯綴成一個概念。山水概念的出現當在魏晉時代。東晉的謝靈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山水詩人。他的名篇《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用到了“山水”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東晉另一位文學家左思《招隱詩》亦用到了“山水” ,云:“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

    中國的山水具有環境的意義,因為它強調山水于人的生活價值。宋代畫家郭熙云:“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觀也。 ”郭熙明確地將山水與人的關系歸之于人的“常處”“常樂”“常適”“常觀” ,即日常生活。

    “田園”——“家園”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湖南道縣玉蟾巖山洞發現上萬年的稻谷,而在距今六千年的河姆渡史前文化遺址發現有稻谷、稻稈、稻葉的堆積物,各層厚度不等,最厚處達100厘米,足以證明此時的人類已經大面積地種植稻谷了。進入文明時期,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均以農立國。因此,農業成為中華民族思想、觀念和情感的淵藪。

    中國古代的環境美學思想建立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之上,田園詩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環境美學所結出的燦爛花朵。中國古代田園詩,溯源于先秦的《詩經》 ,成形于晉,大盛于宋,收官于清,成為中國詩歌僅次于山水詩的一大流派。

    田園與山水都屬于環境。但山水多為自然環境,而田園多為人工環境。如果說山水是環境的外圍,那么,田園則是環境的核心。陶淵明《歸園田居》中云“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田園是開荒的成果。田園中有植物如陶詩中所寫“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還有動物如“狗呔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均是人勞作的產物,是第二自然。田園,人的家園。人在田園中生產、生活。較之山水,田園于人更具親緣性。

    于是,田園成為中國人心中的一口井、一處生命之源、身體與靈魂的歸宿之地。回歸田園,就是回歸家園。中國環境美學最高概念是“家園” ,家園來自“田園” 。田園生活的指導性思想是“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暢行于清,曾國藩、左宗棠等均大談“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思想可以追溯至先秦的周朝,形成可能還是在唐宋。

    “耕讀傳家” ,“耕”好理解,這是生產;為何還要讀,且與“耕”并列?這涉及中國人的追求。耕,雖然收獲要交國稅,但主要還是為了家庭人員的生存,因此可以說,是為家而耕。讀,顯然不是為家了,是為了有朝一日去做官。做官是需要知識的。做官當然也有封妻蔭子的想法,但更多的或更重要的是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做一番大事業。“讀”顯示出中國人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家——國。于是,中國人的家園情懷上升為家國情懷。

    深厚濃重的家國情懷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傳統,延續至今。中國人的家國情懷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無處不在。而在環境意義上,它集中體現如下兩個系列:

    土地——社稷意識。土地是農之本,正是因為土地有這樣重要的功用,土地成為祭祀的對象。于是,一個標志祭地的概念—— “社”產生了。“社”與“稷”相聯系, 《白虎通》云:“稷,五谷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 ”社稷本來指兩種祭禮,但此后引申出國家的意義,成為國家的另一稱呼。

    江山——國土意識。 《世說新語·言語》中有一段文字:“袁彥伯為謝安南司馬,都下諸人送至瀨鄉。將別,既自懷惘,嘆曰:‘江山遼落,居然有萬里之勢! ’ ”這里的江山明指自然山水,暗喻國家。與江山意義相同的還有“山河”“河山”概念。《史記·天官書論》 :“及秦并吞三晉、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國。 ”這里的“河”指黃河也。“山”指華山。但后來,河山用來指稱祖國、國家、國土以及國家主權。 《史記·趙世家》 :“燕秦謀王之河山,閑三百里而通矣。 ”這里的“河山”是指國土。南北朝的文學家庾信在《哀江南賦》用到“山河”概念,文中云:“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 ”

    江山、河山、山河等概念,除了具有祖國、國家、國土、國家主權等意義外,還含有審美的意義,這種審美主要是自然環境的審美,其審美的品位均為壯美、崇高。一般來說,在國家遭受外族入侵的形勢下,多用山河、江山、河山來指稱祖國、國家、國土及國家主權,顯示出深厚的憂患意識和昂揚的愛國主義情感。

    (作者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91精品免费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91|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国产精品美女WWW爽爽爽视频| 日韩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欧美日韩久久久精品A片|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不卡| 91麻豆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最新精品露脸国产在线| 天天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麻豆|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免费| 91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播放| 国产综合免费精品久久久|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 | 国产精品无码AV不卡| 98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无码A级毛片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俺来也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久久机热re这里只有精品15|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9|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小说| 国产精品videossex白浆|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精品在线视频免费| 九九精品国产99精品|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高清尿小便嘘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