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克濱:讓中國龍舞向世界
在江西省南昌市,有這么一個人,35年如一日,癡迷于制作龍燈,依靠祖傳的手藝,不斷結合新工藝新技術,硬是創出一番令人稱道的新天地。其生產的城南龍燈活靈活現,不但在國內鼎鼎有名,還漂洋過海,賣到世界五大洲。他就是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城南龍燈傳承人史克濱。
南昌市青云譜區青云譜鎮城南村是個有著700多年舞龍歷史的村落。每年春節期間,這里的人就會集資購買龍燈,舉行盛大的舞龍活動,年復一年。幾百年過去了,舞龍文化依舊不變。史克濱的父親是村里有名的扎龍高手。16歲起,史克濱就跟在父親的身后打下手制作龍燈,耳濡目染下,對龍燈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小小年紀,他就此立下大志向:一定要將城南龍燈發揚光大。
20世紀90年代,史克濱開始“接班”制作龍燈,由于是純手工制作,剛開始,每年只能制作二三十條,到了年底,如期而至的本村和附近村民,將這些龍燈一搶而空,看著高興而來的村民,史克濱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感。
2000年,互聯網剛剛興起,頭腦靈活的史克濱就摸索建立了自己的龍燈網站,有了網絡的幫助,史克濱迅速打開了市場,許多國外客戶也通過電子郵件向史克濱采購龍燈。最早,這些海外客戶大部分來自各國華人團體,每逢佳節,他們總想用一些帶有中國元素的特色物件表達思鄉之情。一位美籍華人曾在發給他的郵件中感慨地說:“我們終于在中國買到傳統的中國龍了。”“現在中國強大了,中華傳統文化有市場,除了華人華僑,許多喜愛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也成了我的粉絲和忠實客戶。”提到自己生產的龍燈走出國門,51歲的史克濱無比自豪。
為了讓傳統的龍燈產品產業化、規模化發展,2005年,史克濱成立了城南龍燈工作室,注冊了城南龍燈商標。2008年,城南龍燈被評為江西省非物質遺產。2009年,史克濱又成立了城南龍燈實業有限公司。從最早的小作坊,到如今近百人的工廠;從最初的口口相傳,一年賣出20多條龍燈,到現在每年將近1萬條龍燈的銷量,史克濱依靠推陳出新的技術、穩定的質量、靈動的造型,使古老的城南龍燈煥發出新活力。現在,每年有20%的城南龍燈被銷往美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
生產有了起色后,史克濱一門心思撲在改進制作工藝上,不斷創新制作技藝,生產工藝由早年的粗放加工發展到現在包含模具、竹編、裁剪、縫紉等100多道工序的專業化操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身掛LED燈的飛人演員表演舞蹈,這讓史克濱非常震撼。“當時,我就想做一條會發光的龍燈。”有了想法后,史克濱立馬買來LED燈,焊接在電線上進行調試,經過多番實驗,終于做出了第一條燈光龍。傳統龍燈和現代技術的完美融合,讓史克濱的城南龍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吸引了大批顧客。
從龍頭到龍身,由外觀到內部結構,愛動腦、肯琢磨的史克濱對多項龍燈制作工藝都進行了改進。一條城南龍燈共擁有龍頭外觀、龍頭結構、龍骨架、燈光四項專利技術。以前,郵寄一條競技龍到歐美,需要3立方米的箱子,花上7000元左右的運費。現在經過改良后,只需要一個空調外機包裝盒大小的箱子進行包裝,費用也降到800元左右。
“龍燈的重量減輕了,不僅可以降低運輸成本,還有利于龍燈的普及。”傳統龍燈的龍頭比較重,需要很強的臂力才能舞動,史克濱做的龍燈頭很輕,揮舞起來很方便,許多中外龍燈愛好者都紛紛購買他的龍燈,用于推廣舞龍。
世界各地的顧客來買龍燈,但是傳統手工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史克濱往往要花費大量時間給顧客介紹產品。為了便于顧客挑選龍燈,他制定了一套龍燈制作標準,大到適合大型活動使用的巨型1號龍,小到便于幼兒園小朋友使用的迷你6號龍,以及全國性比賽用的標準競技3號龍,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用戶對龍燈的需求。如今,史克濱的制作標準已被全國多數龍燈制造者默認采用。
史克濱將傳承、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視為己任,他做龍燈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營利,而更多是為了讓全社會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中國龍燈和舞龍文化。在史克濱看來,傳統文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為了在校園推廣舞龍,他更是不計成本地免費給大學生、中小學生提供練習用龍燈,贊助各種舞龍賽事。2018年12月,江西省教育廳、江西省體育局主辦了江西省“城南龍燈杯”學生舞龍大賽,史克濱提供了訓練及比賽等系列龍燈,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共吸引了全省各縣市共21支隊伍,有力推動了舞龍文化進校園,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
“舞龍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舞龍,讓中國龍舞向世界。”史克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