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奧納多·達·芬奇 名垂千古!”
今年初春,從法蘭西盧瓦爾河谷的昂布瓦茲古堡傳出“達·芬奇五百年祭”的佳音:《列奧納多·達·芬奇名垂千古》。2019整年里,法國將要開展全方位追念歐洲文藝復興巨匠的文學、藝術和科技活動,內容豐富異常。且看,在盧浮宮展出達·芬奇素描和手稿之后,他晚年的故居克洛·呂塞堡林苑里已懸掛出特大《蒙娜麗莎》畫幅,附近的昂布瓦茲堡也鋪開《達·芬奇壽終》多彩畫布,與光彩四射的夏特爾大教堂的耀眼幻影門面交相輝映,凸顯大師終生渴求“烏托邦”這一達·芬奇紀念年的主題。
同時,今歲也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500周年。“達·芬奇年”實際上是文藝復興年,旨在突出達·芬奇的人文主義精神及其所起的巨大作用,在更廣泛、更深入的層次光揚歐洲思想文化這一重要發展時期,掀起一場新文化思潮。要重新認識宇宙,尤其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進而推出文化基礎的非物質性概念,與信息紀元摩登時代的純物質主義相抗衡。
列奧納多·達·芬奇于1452年4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阿勒巴諾山麓的芬奇小鎮,生母卡塔麗娜為一貧賤農婦,生父彼特羅另娶一位與其公證人家庭門當戶對的貴族女子,致使他少失怙恃,只得寄情山水,成為大自然之子。1469年,達·芬奇跟波提切利同在佛羅倫薩名師維羅齊奧的畫坊學徒。他欲悟徹滄溟之深,揮筆畫出一條貌似蝙蝠的龍蛇,顯示宇宙生靈玄奧,初露在藝壇探求神奇境界的想法。《圣·熱羅姆》《三王瞻禮》和《圣母領報瞻禮》,就是他這一心愿在風華正茂時的體現。1498年,他在米蘭為瑪利亞美惠修道院繪出大型壁畫《最后的晚餐》,引起眾人一片贊嘆。這一期間,他的杰作還有按合同為“無玷始胎”善會祭壇完成的《巖洞圣母》,描繪圣母日暮在巉巖間呵護圣嬰耶穌及其孩提友伴圣約翰,神秘天使在一側,恬靜溫馨。此畫居然有真偽難辨的兩幅,情景幾乎完全相同;其一現存盧浮宮,與《蒙娜麗莎》和《圣約翰》為鄰,另一幅遠在英倫三島的“國家畫廊”。在倫敦的一幅,光線比較豁朗,畫上天使沒有手指天真爛漫的圣約翰。
在達·芬奇1506-1513年間創作的木板油畫《圣母、圣嬰耶穌和圣安娜》上,原稿里長大為耶穌在約旦河施洗的嬰孩小約翰由羔羊替代,象征耶穌日后受難。達·芬奇的美術作品大多散失,至今猶存的真品僅13幅,5幅歸盧浮宮,其中最著名的當數盧浮宮鎮館之寶《蒙娜麗莎》,歷來被奉為世界繪畫藝術的巔峰。
盧浮宮珍藏的這幅達·芬奇作品,法文名稱為“La Joconde”,與意大利文題名一致,意為“喬貢德之妻”。此題出自佛羅倫薩畫師喬爾喬·瓦薩里1550年撰寫的意大利《藝苑名人列傳》,瓦氏聲稱,達·芬奇受富商喬貢德之托,為其妻蒙娜麗莎繪像。然而,羅馬歷史學家羅伯特·德·扎普利斷言:“瓦薩里的說法純系虛構。此翁從未親見過那幅畫,所載皆道聽途說,不足為憑”。德·扎普利經嚴格考證肯定:盧浮宮現存的《蒙娜麗莎》根本不是喬貢德之妻。據此,筆者在塞納河畔舊書攤淘到了瓦薩里的《藝苑名人列傳》。瓦薩里在該書第八章記述達·芬奇應喬貢德之請為其妻繪了一幅肖像:“列奧納多極其微妙地繪出了她面龐的細部,眼睛閃爍光澤,含蘊人顯見的滋潤,栩栩如生。眼圈淡紅,惟妙惟肖,睫毛纖細,濃眉清晰,漪瀾逶迤,透于玉肌,渾然天成……”可是,到盧浮宮細審該畫幅,人們卻發現彼姝面龐上沒有絲毫眼睫毛和眉宇的形跡,與瓦薩里書中描述的“彎彎濃眉”和“纖細睫毛”全然不符合。另外,德·貝亞蒂斯教士曾陪同阿拉貢主教拜訪達·芬奇,見到過這幅肖像,東道親口說那是他為友人朱利安·德·美狄奇之子伊波里多畫的一幅“慈母像”。此情節有貝亞蒂斯的筆錄為證,足見瓦薩里的說法純系杜撰,不攻自破??磥恚R浮宮的達·芬奇杰作《蒙娜麗莎》應矯其枉了。
德國漢堡藝術史家亞歷山大·貝里格從事一系列調研,認定現存盧浮宮的《蒙娜麗莎》正是朱利安·德·美狄奇讓達·芬奇為其子伊波里多畫的那幅肖像。伊波里多的母親是貴族女子帕希霏卡·布朗蒂尼,遭人強奸受孕,生下一子后患產褥熱死去。伊波里多幼年喪母,達·芬奇為他畫出理想的慈母肖像,慰藉一顆破碎的心。據傳,達·芬奇的母親也有跟帕希霏卡類似的悲慘命運,在作畫時寄托了自己對母愛的懷戀,讓故人朝愛子露出慈母的微笑。故而,現存盧浮宮的名畫《蒙娜麗莎》恰切的名稱應為《帕希霏卡·布朗蒂尼》,或曰《慈母的微笑》。至于瓦薩里所說的那幅《蒙娜麗莎》,達·芬奇弟子薩拉伊在他的遺產名錄里確曾提及,是師傅到巴黎前夕托付給他保存的。薩拉伊不知所終,該畫幅也就杳無影蹤了。
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筆者兩度造訪昂布瓦茲附近阿瑪斯河谷中的克洛·呂塞堡,即達·芬奇晚年應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之請,旅居法國的故居。這里展出達·芬奇生前一直保存在身邊的《圣安娜》《圣約翰》和法國人一般所稱的《喬貢德之妻》肖像,均為高精度的復本。名畫永無止境的藝術追求,讓參觀者仿佛聽見先賢的訓迪:“不斷向更深遠的境界探索!”還有《達·芬奇筆記》,匯集了他數千份實驗自然科學手稿,預見性地廣泛論述天文物理、光學、數學、化學、生物學理論,閃爍著人類智慧之光,堪為探索宇宙的寶庫。達·芬奇曾留下一則寓言《撲燈蛾》,生動描繪一只小飛蛾在黑夜里猛撲向燈火焰心被灼傷,猝爾死在地上;此乃奮不顧身、熱烈追求光明的具象。
在紀念達·芬奇逝世500周年之際,人們正是遵循他的教喻,開拓對宇宙玄奧的探索。為此目的,在盧瓦爾中央區主席弗朗索瓦·波諾主持下,法國在2017年10月2日成立了“紀念文藝復興五百周年”指導委員會,召集相關機構和多方專業人士,進行了一系列籌備工作。他們決定于今年7月1日由法國、意大利和德國聯合舉辦一屆“踏列奧納多足跡千里行”的活動。全球有志者,包括莫斯科的旅行者,都匯聚在亞平寧半島,集結從托斯卡納的芬奇鎮大師的家門前徒步,或騎自行車出發,用5個晝夜重踏500年前達·芬奇從意大利到法國盧瓦爾河谷中央昂布瓦茲的途程。參加者越過意國北部都靈市、從阿爾卑斯山穿過通往里昂海拔2083米的切尼斯山口。進入法國境內后,一支由18名法國運動員,8位意大利和6位德國選手組成的團隊帶領眾人向薩瓦、布雷斯、勃艮第和摩爾旺等地區以及蒙塔基區的阿米伊鎮進發。屆時,阿米伊鎮舉行“歐羅巴節”,特邀達·芬奇故鄉的貴賓蒞臨。終極目的地自然是達·芬奇辭世的克洛·呂塞堡。
“列奧納多·達·芬奇年”是一次盛大的民眾節日,旨在追懷世界名人達·芬奇和由他從意大利帶到法國,遍及整個西歐的文藝復興運動。歷史上,盧瓦爾河谷從中世紀到17世紀都是法蘭西的花園。伊拉斯謨、拉伯雷、泰奧多爾·拜茲、加爾文、紀堯姆·布岱和安德烈·阿爾卡特等著名思想家都曾在此播種人文主義。其時,托馬斯·莫爾倡導自由思想的“烏托邦”,豐饒了人們的創新天地。意大利建筑師伯魯涅列斯基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的新穎藝術風格,也乘勢涌入法蘭西大地,沖擊象征神權的傳統哥特式建筑模式,推崇佛羅倫薩以穹窿為中心的城堡道院形體。
達·芬奇的到來,更使盧瓦爾河谷變成了文藝復興的搖籃。沿著這條河,遍布阿澤勒利朵堡、瓦朗塞堡、舍農索堡、布魯瓦堡,尤其是堪與北京故宮媲美的尚博堡等古堡群,皆為法王查理八世和弗朗索瓦一世治下西南歐的文化勝跡和藝術景觀,于2000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馳名遐邇的尚博堡就是達·芬奇參與設計的。達·芬奇逝世時,尚博堡開始動工建筑,至今整整500年,故被納入現今的“達·芬奇年”一同慶祝,核心是繼承歐洲文藝復興的遺產和人文主義精神。
弗朗索瓦·波諾表示,要通過外交途徑在國際范圍內不懈努力,將“達·芬奇年”的活動從法國擴展到歐洲,乃至全球,幫助人們以新的眼光回顧歷史上以達·芬奇為象征的文藝復興各個方面,創造豐富人類未來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為此,當局動員了盧瓦爾河谷500來個地方機構,包括尚博堡和夏特爾大教堂,從3月到10月將組織700項展覽、音樂會、體育競技、參觀名勝古跡、放水上焰火,以及開展國際建筑交流等開放型大眾文化活動。在他看來,這些活動均以達·芬奇精神為紅線。因為,這位文藝復興思想巨匠的探索,包羅了從藝術探求到科學技術萬象,能啟迪360度的學術研究。盧瓦爾河谷地區外事顧問斯塔尼斯拉司·彼埃爾評論說:“紀念文藝復興500年是一個極其美好的文化季候,有助于構建未來。我對規劃的高水平系列活動印象尤為深刻,冀其能促進國際規模的交流?!笨寺濉稳た偢墒驴ㄌ乩锛{·西蒙-瑪里宏歸結道:“列奧納多·達·芬奇是一個象征,能聚合所有國家,各個不同代人一起來交流思想。到今年9月份,我們將以化境為這位意大利畫家兼建筑學家開辟新的天地,讓人們沉浸于他的繪畫中。”
遠在1800年,拿破侖一世雄心勃勃,在登上皇帝寶座前曾企圖將達·芬奇的繪畫放置到土伊勒里宮他的寢室里獨占,但未能得逞。今朝,尚博堡總管讓-路易·蘇洛和對外聯絡辦公室主任賽·德·圣沃南表達他們對舉辦“達·芬奇年”的共同心愿,企盼這場特大規模紀念活動能夠波及伊比利亞半島、英、美、巴西,乃至中國和日、韓等亞洲地區,讓世界文化巨匠達·芬奇的精神在全球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