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守正是根基
相對于傳統文學而言,網絡文學不僅是一種精神產品和文化資源,也是一種文化商品和商業資源。在當前純文學的人文理想與歷史理性雙重缺失且不斷滑向邊緣的情況下,網絡文學逆勢而起,并有望扭轉前者頹勢,轉身成為時代寵兒。
說到網絡文學產業化,人們常常像批判城市對人的精神異化一樣,將之作為負面現象對待,殊不知網絡文學對于解放文學生產力、促進文學新的生長點具有難以估量的作用。檢視網絡文學及其產業化態勢可以發現,當寫作者在網絡文學產業化與文學的人文內蘊之間找到合理、合法、合情的平衡點時,當代文學發展桎梏就有望被拆除,文學繁榮的通途也有望被再次打開。網絡文學作家將有望繼承前輩的“鐵肩擔道義”,以新的內容和形式譜寫當代文學史的嶄新華章。在此意義上,網絡文學的勃興無疑是我國當代文學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現象,使整體文學創作在觀念、寫法、傳播、閱讀等方面收獲別樣的啟蒙。而這種啟蒙又將挑戰與推動傳統文學,給中國文學的再出發提供難能可貴的新契機。
與傳統文學、純文學比照,網絡文學目前仍處于一種相對自由的散漫狀態。網絡平臺的低門檻,可以讓寫作者天馬行空、盡情揮灑,因此,無論是在思想上、藝術上還是內容上、形式上,常常會出現“有數量、缺質量”的現象。換言之,低門檻、少制約的網絡寫作,往往有速度和激情,卻欠缺質量與理性。網絡文學作家似乎不太在意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而是更關注市場利益,他們的眼球是隨著作品點擊率轉動的。每月高達數萬元的收入,讓一些寫作者有了“獲得感”的同時,也打開了泥沙俱下、亂象叢生的閘門。網絡文學作品玄幻穿越、怪力亂神、故弄玄虛的很多,但與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脈相貫通、可交融的東西相對較少。
網絡文學要實現繁榮發展,就要走守正創新之路。其中,“守正”是根基,歷史發展是一個客觀的進程,“守正”即是要堅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質、遵循客觀規律。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實現文學的真善美訴求,實現人民福祉和民族復興,最關鍵、最核心、最本質的一點,就是牢記文學為人民服務,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歷史使命奮斗,堅定實現人類美好理想信念,使中國當代文學展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創新”是源泉,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學和作家共同具有的優秀品格,從魯迅、茅盾、老舍、巴金到汪曾祺、陳忠實、路遙、史鐵生、莫言等作家,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緊密結合,推進文學理論創新、創作實踐創新,實現當代文學新的發展。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學在不同時代語境中的創新品格,這是中國文學保持自身巨大活力的源泉。
那么,網絡文學如何在現實邏輯下取得創作突破?放棄網絡文學自身特點,重新回到傳統文學的舊軌道上,此路自然不通。只有遵循自身發展規律,探索出一套適合網絡文學發展的新辦法、新路徑,才是網絡文學發展的可行之道。新時代中國網絡文學有必要、有理由、有能力承擔起偉大的歷史使命,即表達主流價值,傳遞時代精神,塑造時代新人形象,創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史詩。要實現這一宏偉藍圖,網絡文學必須加強現實題材創作,尋找符合網絡文學發展規律的創作方法和手段,汲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精神營養,不斷強大自身力量,這也是當前網絡文學的重要任務。此外,高質量發展網絡文學,必須以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創新藝術表達方式,創造新的敘事樣式,講好中國故事,傳達百姓心聲,利用網絡傳播新特點,努力創作出體現時代精神的網絡文學精品。
經歷20年發展歷程,在各級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引導下,網絡文學正在從良莠不齊的自然生長狀態,轉向有序的高質量發展軌道。之前一直困擾網絡文學發展的一些問題,正在得到糾正和改善,網絡文學開始從之前占比較大的幻想類、歷史類題材,向現實題材拓展。精品化、經典化開始成為網絡文學作家自覺的追求,并為電影、電視、動漫、游戲提供了大量文學藍本,成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網絡文學已經出現了一批高揚主旋律、風格多樣化的宏大敘事之作:wanglong的《復興之路》、阿耐的《大江東去》、齊橙的《大國重工》《材料帝國》、小橋老樹的《奮斗者:侯滄海商路筆記》、小狐濡尾的《南方有喬木》等,這些作品以接地氣的文風貼合大眾趣味,反映鮮活的現實,回應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凸顯了寫作者的歷史責任感和現實使命感。此外,像唐家三少的《為了你,我愿意熱愛整個世界》《擁抱謊言擁抱你》《守護時光守護你》等描寫都市愛情的作品,在創作手法、風格上,也有獨特而有價值的探索。
與此同時,網絡文學的研究與評論也應引起高度重視,這對引導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建立有效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對于文學評論工作者來說,也有一個“守正創新”的問題,需要評論家們走進網絡文學創作現場,研究新問題,開創新局面。網絡文學是適應網絡信息時代發展的新文學樣式,是一項具有光明前景的全新事業。唯有守正創新,才能使之成為具有時代代表性的主流文學樣式,進而推動當代文學高質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