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與事實 ——論當下文藝工作需要把握的兩個關鍵詞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同時,也不可否認,無論是文藝理論學術研究,還是文藝創作實踐,依然存在沒有很好地理解和解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問題,尤其是“洋為中用”的問題。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以洋為尊’ 、‘以洋為美’ 、‘唯洋是從’ ,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于‘去思想化’ 、 ‘去價值化’ 、‘去歷史化’ 、‘去中國化’ 、‘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 ”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學習、善于學習的民族。自古以來,中國文藝和文藝工作者不僅善于“古為今用” ,向古人、向傳統學習,也善于“洋為中用” ,向外國人、向西方學習,勤于、善于、敢于利用人類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這既是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源”和“流” ,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海納百川的“因”和“果” 。
“古為今用”是指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粹,為今天所用;“洋為中用”是指吸收外國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其實,“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講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發展創新;兩個方面,就是內和外,一個是如何傳承本土的歷史、傳統,一個是如何吸入、融合外來文化。
如何理解、把握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這些理論觀點呢?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在兩個關鍵詞上下功夫。
關鍵詞一:批判
對于任何一種理論,我們必須全面、準確、整體地來理解和掌握。毫無疑問,毛澤東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藝方針,是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的正確方針。
何為“古為今用” ?毛澤東指出,歷史總是要受重視的。他強調對待傳統要作具體分析,要把封建主義的東西與非封建主義的東西區別開來。對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不能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而應該批判地繼承,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為此,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了對中國古代文化進行清理的任務,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中國有些人“崇拜舊的過時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中國不僅不適用而且有害。這樣的東西必須拋棄” 。“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對于人民群眾和青年學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導他們向后看,而是要引導他們向前看” 。毛澤東認為,我們必須尊重歷史,就是封建主義的東西也不全是壞的,有它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時期。當封建主義還在發生、發展的時候,它有許多東西還是不錯的。他強調指出,我們應當善于進行分析,應當把封建主義發生、發展和滅亡時期的文化區別開來,應當批判地利用封建主義的文化,應注意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
何為“洋為中用” ?毛澤東認為,文化發展應該“海納百川” ,面向世界,積極學習和汲取世界各國文化的優秀成分為我所用,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的文化服務。他指出:在文化的發展建設上不能采取關門主義的態度。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在歷史的現場,毛澤東也真誠地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我們要學習外國的好東西。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學習外國文化同樣不能簡單奉行“拿來主義” ,而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因為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在社會主義時期,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文化,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以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鑒,而且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十分形象地說: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中國共產主義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公式的馬克思主義者,只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開玩笑,在中國革命隊伍中是沒有他們的位置的。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可見,文化上對外國的東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盤吸收、全盤西化,都是錯誤的。
向古人學習是為了現在的活人,向外國人學習是為了今天的中國人。在此問題上,毛澤東指出,中外文化各有所長,都應當給以認真的學習和研究。他強調,中國革命的正確理論要通過研究現狀、研究歷史,學習國際的革命經驗,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并將其正確地應用于實踐,才能得到;生動活潑的被群眾所歡迎的語言,要通過學習民間的、外國的、古人的語言中有用的東西才能得到;要從事文藝創作,把生活變成藝術,必須學習、繼承和借鑒古代和外國的文學作品,但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外國文化都應采取分析批判的態度。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既要立足本國實際,又要開門搞研究。對人類創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我們應該吸收借鑒,但不能把一種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當成‘唯一準則’ ,不能企圖用一種模式來改造整個世界,否則就容易滑入機械論的泥坑。 ”“對國外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要有分析、有鑒別,適用的就拿來用,不適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批判精神,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可貴的精神品質。 ”毫無疑問,我們今天的文藝工作也強烈地需要這種批判精神。
總之,文藝工作如何學會“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 “批判” ,這是正確處理“用”的基本前提和基本方法。批判,就是要不忘初心,不唯書不唯上,不生搬硬套,在辯證分析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關鍵詞二:事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今天的中國,沒有人再為此常識而展開討論了。40年前,中國卻因此而沸騰。解放思想,整個國家實現了偉大的轉折,走上了改革開放的科學發展之路,直至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進了新時代。理論來源于實踐,高于實踐,從而指導實踐,同時接受實踐的檢驗。文學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從而引導生活,同時接受生活的檢驗。可見,作為科學認識的理論(真理) ,不是從定義出發,而是從實踐、從事實出發的。早在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曾指出:“我們討論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不是從定義出發。 ”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文藝理論和文藝創作實踐,很大程度上深受西方文藝思想的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面是別人送來的,一方面是我們拿來的。當然,這其中互有交叉。當代中國文學理論的話語體系,尤其是大學中文系的教材以及理論體系也大都依靠“進口” 。文藝教育學科建設和文學批評方法,也都是西方理論占主導。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為我所用,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那種完全用西方的文學理論來指導、教導中國文學、評論中國文學,引領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把西方的文學理論視為自己的文學理論,“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著力建構和完善中國文學理論體系和經典譜系是當下中國文學的重大課題。
魯迅先生稱文學最不勢利。但時有偏側,人有功利。當下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界(包括文學教育)存在脫離事實,憑空想象,搞的是“本本主義” ,且多是“洋本本”的現象,即從定義到定義,從推理到推理,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從邏輯到邏輯。顯然,邏輯的正確不意味著事實的正確。但事實不正確,一切都不正確。當然,我們承認,知識生產中的先占原則,使得西方文藝理論在現當代世界文學理論、批評、教育和創作領域中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話語權和定義權,也不能排除他們對中國文學抱有的某些偏見和偏頗的定義。但是,除了被動的因素之外,如果我們的文藝理論和文學創作主動把西方文藝理論當成“唯一準則” ,相對的絕對性(如客觀真理)被絕對的相對性取代,自然就會出現“水土不服”和“水土流失” ,導致不能正確發現、認識自己,而失去了自我。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批評的現象。
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對待和解決這些問題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真正偉大的理論成果都是在事實的啟示下深刻認識了事實、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的過程中出現的。就像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成為科學理論指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一樣,中國文學界應該勇于打破“先入為主”的西方文學理論的思維定式,對人類創造的有益的文藝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可以大膽借鑒吸收,但不能把西方文學理論作為“唯一準則” 。
那么,檢驗文藝理論的學術標準是什么呢?我們用什么來檢驗文藝理論、判斷文藝理論、衡量文藝理論、評價文藝理論呢?我的回答,就是兩個字——事實。任何文藝理論和文學創作實踐都要根植于事實。事實是檢驗學術的基本標準,也是最主要的標準。西方的文藝理論進入中國,也應該用分析的方法和實證的方法加以檢驗,放在中國事實中加以檢驗,經得起檢驗的才是適用的,經不起檢驗的,就應該拋棄,至少也應該揚棄。一些符合流行的文藝理論,或許符合西方的事實,經過西方事實的檢驗也可能正確,但卻不一定符合中國的事實。比如近年來西方流行的“多元文化主義”“人權高于主權”“民族國家過時論”“帝國研究”等理論,顯然都是西方人士兜售的明顯具有政治目的和冷戰思維的學術觀點。事實上,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主要矛盾,與西方顯著不同,發展道路、階段和目標也不相同。中國文藝界的專家、學者、作家必須根據中國事實對中國文學進行自定義,將各種理論放在中國現實的語境下加以考察,敢于后來居上,從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以批判的精神,轉換思維頻道,以徹底改變西方學者“先入為主”的限度。因此,以中國事實作為檢驗中國文學的標準,我們的文學理論和文學創作才能做到不盲從、不跟風;中國文學理論界才能做出自己的研究,做出真正的“原創作品” ,文學創作也才能從“高原”走向“高峰” 。
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總之,當代中國文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和重塑,要持開放的態度,無論是“古為今用”還是“洋為中用” ,都要以事實為基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出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中國精神,建立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