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馬傳思:少兒科幻的獨特價值
中華讀書報:2017“大白鯨”鉆石鯨作品《奇跡之夏》入選中國出版協會的“2018年30本好書”,此前也獲得了第九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少兒中長篇小說金獎。在你看來,這部少兒科幻作品能夠脫穎而出,是因為什么特質?
馬傳思:讓一個作者談自己作品的優點,總有些自賣自夸之嫌。不過,對于這本書,我自認為還是有一些比較滿意的地方。
首先,雖然里邊的科幻元素屬于“老梗”,但科幻文學并不僅僅是“點子文學”,僅僅靠販賣新潮的科幻概念取勝,它同樣可以“老樹發新芽”,在并不夠創新的科幻概念的基礎上,講出一個好的故事。
還有,不謙虛地說,我是一個喜歡寫情懷的作家。如果一個作品在構思時,不能讓我自己感動,一般我不會下筆。我想,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得到專家們的認可,可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在科幻類的特定體裁之下,寄寓于其中的“情懷”,能夠讓讀者產生共感。
我并不特別在意自己寫的是不是科幻小說(雖然到目前為止,寫的都是科幻題材的故事),我最在意的是我寫出來的故事是否吸引人,情懷是否打動人。我想這應該是所有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的共同之處吧。
中華讀書報:作為一位寫作者,在你看來,當前少兒科幻創作呈現什么樣的態勢,有哪些可圈可點之處,有哪些瓶頸和短板?
馬傳思:當前中國的少兒科幻創作,總體上比較繁榮,創作隊伍也在日漸增長,作品風格的多元化也初露端倪。但少兒科幻創作還是需要從成人科幻文學以及兒童文學的領域多學習與借鑒,才能在“文學性”和“科幻性”兩個方面都有進一步的突破。
中華讀書報:少兒科幻如何區別于成人科幻,構建自身獨有的身份和價值?
馬傳思:我個人的淺見,少兒科幻首先要立足于“少兒”,扎根于少年兒童的生命成長體驗,重視少年兒童的心靈成長空間;其次,它當然應該是“科幻”,甚至可以說,當“少兒”的視角把握好了的話,它所呈現出來的,應該是與成人科幻不同視角,但可以同樣優秀的科幻文學;此外,它一定得是“文學”,少兒科幻的文學性和思想性方面,其實有著無限寬廣的拓展空間。
想象力的發展對于一個人的成長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而培養想象力,在少年兒童階段而言,有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那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孟雰和膶W作品因其高揚想象力的旗幟,而更值得閱讀。
中華讀書報:21世紀之初,國內閱讀市場上盛行的是西方的幻想兒童文學作品,中國的原創作品一度很薄弱。這些年以來,中國原創幻想兒童文學的曝光率越來越高。與世界經典幻想兒童文學相比,你認為中國本土的幻想兒童文學體現了什么特點?
馬傳思:部分中國當代優秀的幻想兒童文學作品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但就國內幻想兒童文學創作來說,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基數大,但精品少。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在市場因素的作用下,不少作者的創作心態浮躁。
只有當身為作者的我們不忘初心,擁有對過分商業化的誘惑的抵制能力,克制住過強的功利心,真正帶著情懷去創作,作品本身的價值也才能進一步提升。
中華讀書報:從社會各個層面看,可以如何促進中國原創幻想兒童文學的發展呢?
馬傳思:一種文學門類的發展,首先需要作者隊伍和評論家隊伍的建設與壯大。換句話說,既需要有專業化的評論家隊伍,又需要有帶著情懷創作的作家群體。但光有這兩者還不夠,還需要有社會力量的介入。
今天大家都很喜歡談論影視化。實現文學文本與影視產品的對接,這確實是值得去做的一件事。但對于影視化,我們也要客觀看待,不能一窩蜂追捧,畢竟,影視文化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軌跡,也有其自身的難處和問題。舉個例子,中國當前的影視圈還是有些過于注重好萊塢式大片,而對于不符合這種影視商業化邏輯的作品,關注度和興奮點都不高。曾經有人想把我的幾部作品拍成《千與千尋》《你的樣子》式的日式風格的影視作品,但遇到的阻力巨大,最后只能罷手。
或許,除了影視化之外,我們更需要有為原創幻想兒童文學量身打造的“平臺”。比如“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文學作品征集活動”這樣的平臺,它的出現,對于推動中國原創幻想兒童文學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希望類似這樣的平臺能夠更多涌現,共同推動當代幻想兒童文學的發展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