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與一個網絡作家的誕生 ——讀唐家三少的“都市深愛三部曲”與《光之子》
如果不算上為愛妻寫137封共計百萬字情書的經歷,唐家三少的寫作生涯已有14年了。這14年里,他以勤奮而著稱,獲得了連續更新小說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他收獲了財富與榮耀,多年蟬聯“網絡作家富豪榜”榜首,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北京作協副主席。但在他的許多敘述中,寫情書的這段經歷,顯然不只是他網文寫作的“前史”,而是真正的開端。“愛情”是包括寫作在內的一切美好發生的理由,但也是發生“例外”的原因:唐家三少14年零7個月的網絡連載更新記錄在2018年9月15日停止,這一天是他與木子結婚12周年的紀念日。他發布了文章《永失我愛,為你斷更》,并決定停止更新一天來懷念自己不久前病故的妻子。
在持續創作玄幻小說的同時,唐家三少從2016年起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都市深愛三部曲”:《為了你,我愿意熱愛整個世界》(2016)、《擁抱謊言擁抱你》(2017)、《守護時光守護你》(2018)。“愛情”是理解唐家三少創作的一把鑰匙。這并不僅僅是因為他講述了一個個動人的愛情故事,甚至把自己也活成了美好愛情的樣子。而是,此處的“愛情”,已經超越了言情小說所規定的意義,而成為一種處理自我與時代經驗的方法。在一個以“愛情”為方法的世界里,所有以“愛情”之名所召喚出的事物,都要在“愛情”之外才能得到解釋。
“都市深愛三部曲”中,《為了你,我愿意熱愛整個世界》(以下簡稱《為了你》)與唐家三少的個人經歷最為密切,寫的主要是張長弓與李木子的愛情故事。后面兩部講的是平民出身的曾宇和富家千金江楠的愛情糾葛,《擁抱謊言擁抱你》留下了江楠離開的懸念,《守護時光守護你》以喜劇收尾。相對于《為了你》,后兩部小說更有戲劇性且處理得更加圓熟。如此倒確證了《為了你》的“自傳性”——一般來說,講述自己的故事時會不可避免地帶著純真的“笨拙”和“任性”。
若將《為了你》與《光之子》對讀,我們會發現唐家三少創作的秘密。
在《為了你》的前言,三少寫道:“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光之子》發表于2004年2月,連我自己都覺得有些幼稚的文字卻得到了許多讀者的認可與支持,成為我12年創作生涯的起點。我問書友喜歡《光之子》什么,他們告訴我,他們喜歡其中的真情實感。我才恍然,當創作一部作品時,感情真正融入其中,其他的一切,都已經不再重要。”在一部奇幻小說中有所謂的“真情實感”,聽來似乎有些荒誕。然而,“真情實感”恰是三少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他的小說都是遠離現實世界的幻想,但在這些幻想中所展現的現實經驗卻格外真切、質樸,因而能夠引起廣泛共鳴。
從《為了你》的敘述來看,這種“真情實感”的展現是偶然的:張長弓知道木子為了他而藥物流產之后深受觸動,有意救贖。于是,“他要寫一個故事,他和木子的故事,把這些記錄下來送給她。很多事情在現實中沒有辦法實現,但在小說中可以。”這個故事寫的是普通少年張長弓修習光系魔法,最后成為拯救了整個大陸的“光之子”,守護了與木子的愛情。
三少早期作品的編輯碧落黃泉(也是三少出道時比較有名的網絡作家)曾總結說:“三少這么多年寫的小說都是一個主題,小人物從無到有,上演大逆襲。”“小人物大逆襲”幾乎是所有網絡小說的故事內核,需要分辨的是,三少講故事的風格比一些網絡作者要簡潔而明媚。這種風格是從《光之子》就確立了的。按他自己的解釋,主角叫“光之子”,是因為當時網絡小說“寫黑暗的太多太多”,而他需要“心向陽光”。這個解釋有自我標榜的意味,不過,在網文史脈絡中這種“光明”是確有其獨特意義的。在《光之子》誕生的2004年前后,“黑道文”“流氓文”席卷各大網絡論壇和文學網站。三少似乎用“光之子”直接“滌除”了有關黑暗的經驗。在他看來,“爽”當然也需要“欲揚先抑”的機制,但他的壓抑機制并不沉重。他要用溫和的“光系魔法”來維系著某種童話般的世界觀,這就是他能“常寫”而“長銷”的“真情實感”。
在三少那里,“愛情”就是一個男人的成長史。“男人的成長,永遠都離不開女人。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在《龍王傳說》的后記中,他說:“我知道,我不可能再像愛她那樣再愛上任何一個女人,因為,我沒有辦法重活。不可能再有人像她那樣,陪我走過少年、青年、中年,這人生中最重要的20年。”據說,“為了你,我愿意熱愛整個世界”這句愛之宣言最初本是“為了你,我愿意放棄整個世界”。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熱愛”還是“放棄”,“你”都是“我”參與這個世界的通道,是“我”的成長路徑。這是“熱血直男”的愛情,里面有著一廂情愿的可愛天真,還有一往無前的憨直勇敢。
在根據《為了你》改編的同名劇中,張長弓被塑造成對互聯網的未來極度樂觀的創業者,但屢屢受挫。在以網絡作家的身份大獲成功之后,他特地到當年創業的公司樓下,來告慰因創業失敗而自殺的上司,告訴他當初他們對互聯網的判斷是正確的。從互聯網行業角度的敘述反倒提醒了我們:“網絡文學”其實是“網絡的文學”,網絡文學的興起與繁盛都是整個網絡行業發展的一部分。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張長弓似乎比別人更明白網絡文學的“網絡性”特征,更懂得如何寫好“網絡的文學”。彼時,這些在網上寫作的人還叫“網絡寫手”,這個稱呼表明了他們寫作的業余性,也體現了他們在整個文學體系中所處的尷尬身份。從“網絡寫手”到“網絡作家”的進化是殘酷的。隨著網絡普及,不斷有新的讀者群進入網絡空間,對寫作者提出新的要求?!斑M化”,意味著不斷加速和不斷淘汰。
唐家三少將讀者人群定位為8歲到22歲的青少年,他稱自己的成功秘訣是守住了讀者金字塔的底層“堅持不創新”,自動過濾掉那些已經成長的讀者。但實際上,“90后”“95后”“00后”們也是有代際差異的。要真正守住這個金字塔底層,他堅持要做的恰恰是創新,他需要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經驗中讓“光之子”那種“真情實感”變得可能。
據說,張威本來有四個網名,分別是“唐家大少”“唐家二少”“唐家三少”“唐家四少”,四個“馬甲”同時“灌水”都沒被發現過。“唐家三少”這個用得最多,且是遇見木子時所用的,后來便被用來做筆名了。四個網名的故事似乎也是關于網絡作家誕生或網絡行業發展的寓言:在互聯網所掀起的大浪中,“大少”“二少”“四少”都是那些被淘洗掉的名字。“三少”能夠成功留下,是無數機緣所就。而世間最看機緣也最沒道理可講的事物,莫過于“愛情”。集結在“愛情”名義之下的,是這個時代無數浪潮所卷起來的復雜經驗。其中究竟有多少會被留下被書寫?在網絡時代,又由誰以何種形式來書寫?一個網絡作家的誕生,與一種“愛情”的實現,從根本上還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