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新趨勢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網絡文學發展要跨入新的境界,必須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從邊緣性突破轉向融合式發展,從側面的零敲碎打轉向全面的系統推進,寫作者要從機械的碼字工轉型為獨立的創造者。
網絡文學經過20余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也是改革開放持續推進的重要成果。在新世紀最初的幾年,網絡文學走的是粗放式發展道路,片面追求規模的擴張。盈利機制逐步建立之后,技術與資本聯袂打造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既增強了網絡文學的IP價值與受眾覆蓋面,也加快了類型化生產機制的建設步伐。在高度預設的生產流程中,資本意志抑制了寫手的自由度,受眾多樣性的閱讀需求與簡化的商業文化模式之間也多有錯位之處。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網絡文學發展要跨入新的境界,必須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從邊緣性突破轉向融合式發展,從側面的零敲碎打轉向全面的系統推進,寫作者要從機械的碼字工轉型為獨立的創造者。
首先,網絡和新媒介將進一步打通各種壁壘,改塑文學的整體面貌。隨著印刷媒介和電視媒體的衰落,網絡媒體的傳播力進一步增強,網絡文學在當代文學總體格局中的地位與影響將提升到新的高度。而且,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當網絡成為像電一樣的生活必需品,已經很難有作家可以脫離網絡的輻射范圍,也很難有作品的生產、傳播可以與網絡絕緣。網絡文學的寫作者、接受者一直以年輕人為主體,網絡閱讀已經逐漸成為年輕人群日常閱讀的主要方式,紙面閱讀變成一種輔助手段。傳播媒介的變化不僅影響文學的呈現形式和內在結構,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的融合已成常態,不同的藝術元素和技術元素高度綜合,而且會改變寫作者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與思維方式,電子文化的強大滲透也導致作品的文字語言產生變異,其詞匯、修辭、語篇、語體都有別于純粹的印刷文學。
中國網絡文學經過20余年的發展,已經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通過IP聯動帶來增值效應,是文化資源、新技術和商業資本等多重力量共同打造的文化奇觀。目前,文學界對于網絡文學的評價,往往將之定位為新形態的通俗文學,甚至被簡化成以玄幻小說為代表的網絡類型文學。事實上,網絡文學形態多樣,在藝術趣味和寫作風格上都有豐富性和復雜性,金宇澄的《繁花》和寧肯的《蒙面之城》都首先在網絡空間傳播,作者在創作與修改過程中吸取了網友的建議。有趣的是,不少文章理直氣壯地認為《繁花》和《蒙面之城》只是借助網絡進行傳播,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網絡文學”,極力撇清它們與網絡的關系。我個人認為,網絡空間為文學發展帶來了多樣的可能性,但這些可能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開掘。將印刷文學等同于“純文學”,將網絡文學等同于“通俗文學”,這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偏見。確實,商業資本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經濟回報,它們構建的寫作平臺重點收購網絡類型文學,抑制了網絡寫作的其他面向。但是,就未來走勢而言,網絡文學的多元化將是主導方向。一方面,在媒介融合的進程中,隨著媒介壁壘的消失,以文學期刊作為主陣地的“傳統文壇”和“網絡文壇”之間的鴻溝必將彌合。隨著寫作者的更新換代,在網絡文化語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必將成為主力,他們對網絡文化懷有天然的認同與親近,沒有先入為主的偏見。
另一方面,網絡文學還沒有定型。所謂的網絡文學類型還缺乏穩定性,以玄幻小說為例,以本土傳統的武俠小說為基礎,吸收了外來的幻想小說、科幻小說和網絡在線游戲的敘事元素。而且,網絡技術還在快速發展,媒介格局的調整和人工智能的突破將給網絡文學的發展帶來新的變數。微軟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的出版和大量寫作軟件的上線,預示了機器人寫作的新景象。最近幾年,不斷有人要為網絡文學設定邊界,我覺得這種努力有其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如果把網絡文學作為一個靜態的、封閉的考察對象,那顯然是緣木求魚。網絡文學將在動態的推進中釋放新的可能性,而且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有更新的媒體對網絡發起挑戰,也必然有新興的文學形式沖擊現在的網絡文學。
其次,現實主義題材創作的強化與升級。在新世紀網絡文學的發展過程中,玄幻小說、仙俠小說、穿越小說、架空小說、言情小說等類型小說在受眾中擁有較高的關注度,這些類型化作品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敘事模式。當網絡文學建立較為成熟的盈利模式之后,涌入的文化資本聚集于類型文學的生產與IP開發,進一步強化類型文學的娛樂功能與商業價值。但是,過度的商業開發會抑制網絡文學的原創性,類型文學在爛熟套路的束縛下失去了新鮮度。以玄幻小說生產為例,在與網絡游戲開發的聯動過程中,“廢柴”爆發、打怪升級成為核心的敘事法則,過度的重復很容易催生受眾的饜足效應,大多數根據玄幻小說改編的在線游戲經營壽命都很短暫,其根源就是人物、情節、模式的嚴重雷同。當幻想類網絡文學遭遇發展瓶頸時,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迎來了極好的發展契機。從創作實績來看,wanglong的《復興之路》、阿耐的《大江東去》、齊橙的《大國重工》《材料帝國》、小橋老樹的《奮斗者:侯滄海商路筆記》、小狐濡尾的《南方有喬木》、卓牧閑的《韓警官》等作品,既以責任感和使命感反映鮮活的現實,又以接地氣的文風貼合大眾趣味,回應民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一批以玄幻小說奠定地位的網絡作家紛紛涉足現實題材創作,這是網絡文學風尚轉變的典型反映。唐家三少的《擁抱謊言擁抱你》《守護時光守護你》《為了你我愿意熱愛整個世界》和《斗羅大陸》相比,寫法和風格都大異其趣。
最近幾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組織開展的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推介活動和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主辦的年度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都重點關注現實題材的網絡文學創作,中國作協的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活動、上海市新聞出版廣電局與閱文集團聯合舉辦的“中國網絡文學原創現實主義作品征文大賽”都向現實題材傾斜,從制度層面建立了現實題材的生產引導機制。現實題材的發展推動了網絡文學的多樣化,也是網絡文學主流化的體現。
當然,多種創作方法和審美維度的爭榮競秀是網絡文學的活力之源,網絡文學的整體創作和現實題材的網絡文學創作都不能一枝獨大,否則會引起生態失衡,抑制創新,形成內在的慣性和惰性。在現實題材的網絡文學創作中,要有質的突破,必須解決題材扎堆、藝術粗糙、審美的同質化等問題。以京杭大運河或“大運河文化”主題為例,在北京、浙江的文化、文藝部門的倡導下,一大批速生的作品在2018年集中涌現,核心元素大同小異,敘述存在套路化的缺陷,但真正有深度、有特色的作品極為鮮見。對于現實題材的網絡文學創作而言,從來就不缺乏產量,質的飛躍才是重中之重。
再次,網絡文學評論與研究的整體提升。最近幾年,高校的網絡文學研究機構、全國性的網絡文學學術組織紛紛建立,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研究課題被立項為國家級、省部級的科研項目,《網絡文學評論》于2017年創刊,不少學術刊物設立網絡文學研究的專欄或小輯,網絡文學研究的學術成果激增,與網絡文學有關的博士論文、碩士論文選題不斷增加。2017年12月,中國作家協會成立了網絡文學中心,網絡文學中心在推動網絡文學研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2018年11月建立了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山東大學基地,網絡文學評論與研究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值得注意的是,與網絡文學生產、消費的快速發展相比,網絡文學研究仍然處于滯后狀態。一方面,一些文學評論家和文學史家的文學理念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框架,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較為遲緩;另一方面,目前從事網絡文學研究的學術隊伍在數量、質量方面都有欠缺,對網絡文學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對網絡文學整體結構的把握較為薄弱。而且,隨著網絡文學社會影響的日益增強,應當加強對網絡文學發展的正確引導。從研究現狀來看,作品解讀和現象分析是主要的研究方法。面對動輒上百萬言的網絡文本,沿用解讀經典的文本細讀法,難免有穿鑿附會之處。而空疏的現象分析顯得浮泛,隔靴搔癢,缺乏針對性。網絡文學研究的深化,要求研究者不僅要優化知識結構,還要更新研究方法。研究者與評論者應當以跨學科視野考察網絡文學的內外環境、文化內涵與審美特征,既要有文化研究的整體視野與綜合能力,又要有審美研究的精細把握與穿透能力。更為關鍵的是,研究者不能居高臨下,更不能以成見給網絡文學貼標簽,而是要以平等姿態與網絡文學進行對話,通過共情的理解實現評論與創作的良性互動。有研究者倡導以粉絲的身份深入了解網絡文學,現在有一批與網絡共同成長的年輕人從粉絲、寫手轉變為研究者,這確實給網絡文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當然,多數研究者缺乏粉絲和寫手的體驗,但對網絡文學的尊重是溝通的前提,以導師自居的精英立場帶來的往往是隔岸觀火的漠然。目前的網絡文學研究還顯得比較零碎,存在碎片化的趨向,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在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都有待進一步深化和拓展,諸如網絡文學的內在結構與文體風格,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網絡文學在當代文學整體格局中的地位與影響,這些課題都亟需高質量的成果來夯實學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