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第一書記》:接通鄉土中國的生命臍帶
“謹以此書獻給日夜奮斗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第一線的各級干部與廣大農民兄弟。”
翻開《鄉村第一書記》,素樸的扉頁上印著的兩行小字映入眼簾,字字懇切。
江蘇、安徽、海南、貴州、四川、甘肅、新疆……作者忽培元身體力行地跋涉于貧困鄉村,進茅屋、住窯洞、下地坑、住帳篷, 和駐村干部、鄉村第一書記朝夕相處,一路考察走訪的所見所聞,都讓忽培元常常在百感交集之中深思自問。最終,他用自己的筆以文學創作的形式,記錄下了那牛尾山上悄然涌起的朝霞的絢麗,也獲得了那灌水河面上血色倒影的恬然與平靜。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閻晶明
“忽培元能寫出這樣一部長篇小說,并不是偶然。”在1月24日由中國作協創研部和作家出版社主辦的《鄉村第一書記》研討會上,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閻晶明說到,從中央到基層,忽培元對國情和民情有著深入的接觸和深刻的理解,他本人的性格又是質樸的、真摯的、愛憎分明的。這些是他寫作的底子,而成就他寫作的是熱愛與堅持。“其實忽培元的身體狀況是需要照顧的,但這并不妨礙他執著地創作。他把握到了一個重要的時代主題,找到了‘第一書記’這樣一個具有真實性、故事性、傳奇性的角色,塑造了白朗這樣清晰、可敬、飽滿的形象,廣闊的家國深思之中更是對土地和人民的貼近。”
研討會現場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楊書兵和參事室副主任王衛民是忽培元的同事。在他們眼中,忽培元是“三家合一”——社會經濟學家、作家、書畫家。在一起下鄉調研的路途中,完成工作之余大家在休息的時候,忽培元常常在寫作。天南海北,鄉里鄰間,遇見的,車上討論的,都被他當作素材,細心收集、精心融入到了作品當中。
“我在這部作品中看到了一以貫之的拼搏意識。”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與忽培元是熟識的朋友,他知道忽培元一直熱愛文學:“如果培元的正業是行政工作,那么寫作可以稱為他的‘副業’了。”白燁也曾讀過忽培元以前的作品,這次,他超越了習慣的傳記式寫作,嘗試向虛構轉型。此外,不同于其他扶貧主題的作品,這本書是扶貧攻堅和基層觀察的雙重主題。“忽培元是把扶貧作為了一個歷練干部的舞臺,帶著拼搏意識去審視問題的,他把基層寫得鮮活、深刻。”
隨著脫貧攻堅主題的文學作品逐漸涌現,專家們也觀察到這類話題的沉淀時間還不夠長,有分量的作品寥寥無幾。“《鄉村第一書記》可以說是目前與這個主題有關的最厚實的作品之一,成熟度比較高。”《人民文學》雜志主編施戰軍認為,這部作品是對這一題材的豐富與完善。
在中國作協辦公廳主任李一鳴看來,忽培元采取了“正面強攻”的方式,正面書寫了鄉土中國和蕓蕓眾生,處理好了政治訴求與藝術追求之間的關系。“中國的發展,鄉村是沉重的翅膀,鄉村振興關鍵是人心的提升,從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的轉變確實是非常艱難,這部小說在這方面也體現出了獨特的價值。”
“這個時代的一些情緒、一種氣息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全景式的展現。這幅畫卷中的人物又讓人感到是真實可信,具有說服力的。”《長篇小說選刊》雜志主編付秀瑩認為,書中的“第一書記”真的照亮了當下鄉村社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可以看做是新時代人物長廊里具有典型性、探討性的人物。
作者忽培元
纖夫的快樂與自豪,正在于逆流拉纖的艱苦努力。忽培元表示,為了創作這部小說,自己將心中積淀多年的鄉村問題思考研究結果與眾多人物原型點化成為書中的藝術典型。而作品中的白朗和姜建國、姜懷安三代農村黨員干部的身上,都有著自己的影子。
“他們像火種,在沉寂多年的山川大地播撒下復蘇振興的希望之火……”忽培元在后記里這樣寫。
研討會專家合影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