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套175枚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紀念郵票特種郵票入藏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一枚枚小小郵票,承載宏大歷史記憶
新中國第一套國旗郵票(上)和特種郵票。(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供圖)
1949年10月至1955年3月前發行的郵票,被集郵界稱為“舊幣值郵票”。這些郵票題材豐富,反映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的重大成就或重要事件,是當年重要的“國家名片”之一,具有特殊的史料價值。昨天,市民王力偉向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捐贈1949年10月至1955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42套175枚,有效補充了該館的此類收藏。
新中國郵票的發行與新中國的成立幾乎同步。1949年10月8日,由當時的華北郵政總局受命發行了第一套新中國紀念郵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揭開了中國郵票發行史新的一頁。此次入藏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郵票,均為1955年3月前的舊幣值郵票,它們流通時間極短,印數比1980年猴票還少,是新中國郵票史上的稀缺品種。
“這些郵票的歷史價值,遠遠高出了它們的經濟價值。”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裘爭平說,首先,它們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幣制混用調整時期的一段歷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貨幣實行舊幣制,1955年3月實行幣制改革,此后發行新幣制郵票。這些郵票均以舊人民幣為面值,具體金額數字由小到大,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時中國經濟從恢復到穩定發展的史實。其次,這些郵票的內容十分豐富,包含六大系列:新中國第一系列、偉大的祖國系列、保衛世界和平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系列、世界名人系列、經濟建設系列。國徽郵票、國旗郵票、憲法郵票……一枚枚小小的郵票,承載著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宏大的歷史記憶。而在郵票的發展史上,它們也占據重要地位,涵蓋了郵票史上的諸多第一。比如,這次捐贈的郵票中,紀10《保衛世界和平》是我國第一套異形郵票;特4《廣播體操》全套40枚,是我國最早的異圖相連郵票。
“作為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志性博物館,增添這一組攜帶上海及國家歷史記憶的藏品,對我們有著非凡的意義。”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胡江說,上海這座城市對中國郵票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上海工部局書信館大龍郵票是中國最早的商埠票。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是在上海印制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多數郵票都是在上海印制的。這批捐贈的郵票中就有上海商務印書館、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市印刷一廠、上海大業印刷公司、上海華東區稅務管理局印刷廠、上海人民印刷廠印制的郵票。上海還是我國集郵發源地,20世紀20年代起,就有神州郵票研究會、海上郵界聯歡會、中華郵票會中國郵商公會等集郵組織相繼成立。如今,上海集郵愛好者眾多,在全國郵展中有突出表現。據透露,以往該館的郵票收藏多集中于新中國成立前,這批郵票是該館收藏的第一批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