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大國屹立世界東方 丹青彰顯時代氣象
    來源:人民日報 | 范迪安 陳履生 邵大箴  2019年01月20日08:23

    開國大典(油畫) 董希文(靳尚誼 趙 域 閆振鐸 葉武林復制)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開欄的話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各民族的大團結,中國的歷史由此開辟新紀元。

    70年砥礪奮進,70年滄桑巨變。開國大典上那句響徹云霄的宣言猶在耳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華大地上歡聲雷動的情景猶在眼前。

    今天,人民日報文藝部特推出“逐夢70年”欄目,美術副刊以油畫《開國大典》為開篇,由新中國美術經典逐一回顧新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刻,以及新中國美術隨著歷史進程一步步拓展的足跡,在經典的賞析中追憶,在審美的愉悅中感奮,在藝術的升華中體會民族精神的莊嚴與偉大。

    創作于1953年的巨幅油畫《開國大典》,描繪了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性場景,以真實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表現方式,將新中國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偉大時刻,化為永恒的丹青華章。

    作品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為基調,運用宏觀開闊的構圖方式,將天安門城樓的內景和天安門廣場的外景渾然相連,視野寬廣深遠。作者董希文先生,以寫實的造型手法塑造了人民領袖和開國元勛的精神風采,形象惟妙惟肖;對廣場的人群隊列和藍天白云的描繪,則以寫意的筆法,傳達出舒朗明快的意境。在用色上,董希文將中國工筆重彩和敦煌壁畫的用色特點融入油畫色感,同時以新年畫的裝飾性貫通全局,整幅畫面充滿明亮雍容的色彩氛圍,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開國大典》小稿,雖尺幅僅有20厘米,但畫面結構的鋪陳布局、場景構圖的敘事安排、人物形象的勾勒造型顯示出畫家已胸有成竹,宏偉氣象躍然紙上。《開國大典》以恢弘的場景、明亮的色澤和傳神的形象,塑造了新中國的開國氣象與大國風范,既具有歷史真實性,又充滿高昂的藝術感染力,成為新中國美術的經典。

    在20世紀中國美術的歷史進程中,董希文先生是一位為中國油畫藝術和美術教育做出畢生貢獻的藝術巨匠。他出生于人杰地靈的浙江紹興,自幼受到濃郁的傳統文化滋養,曾先后在蘇州美專、上海美專、國立藝專等五所美術專業學校學習,轉益多師而博采眾長。他成長于充滿憂患和亂世紛爭的20世紀前半葉,卻有著高尚的人生目標和藝術理想,年輕時即展現出激越的藝術熱情和創新的藝術才華。在研學西方油畫方法的同時,他重視民族藝術遺產,獨辟蹊徑,走向西部,歷時近三年,在敦煌莫高窟寂寞面壁,研究和臨摹了大量敦煌壁畫,也深刻感受到西部邊疆地區的自然風物與民族風情,從而將中國傳統藝術的造型規律與特點轉化為自己的表現語言,形成油畫藝術的創新風貌。

    新中國成立之后,董希文以滿腔的熱情投入社會主義文藝建設,在油畫研究和創作上提出重大學術命題,以“油畫中國風”“油畫民族化”為目標,進行深入探索。他立足中國大地,深入藏區,重走長征路,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畫出了極為生動的人物肖像、風景寫生和主題創作,作品充滿嶄新的民族美學意蘊和蓬勃生命力,充滿時代生活的詩情畫意,在油畫語言的中國化轉換上樹立了成功典范。

    董希文先生的杰出貢獻,在于他對歷史、對民族、對國家、對人民充滿感情,對時代的變遷富有敏銳的感受力。他創作的《開國大典》《春到西藏》《紅軍過草地》《百萬雄師下江南》《千年土地翻了身》等史詩性的主題畫,反映了重大歷史事件,創造了嶄新的藝術意境,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已成為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經典佳作。董希文在現代中國油畫的發展中構建了寬闊的文化視野與嶄新的民族美學,更在主題性美術創作上拓寬了表現路徑,用視覺的形式塑造了時代精神和大國氣象。他的藝術在新中國美術的發展中產生了巨大影響,散發出永久的光輝,成為屹立于中國美術史冊中的巍然高峰。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主題性創作帶動油畫民族風

    陳履生

    外來文化進入中國之后的中國化是中國文化發展中兼收并蓄的傳統。油畫從清代開始傳入中國后,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等一批西方畫家,主動改變畫法而融入中國,故得以招為御用。20世紀初,中國的年輕畫家自歐洲學成歸國后,也開始自覺實驗將西畫畫法融入中國創作,開啟了油畫民族化道路。

    1939年赴法國留學、1943年赴敦煌探索的董希文,因為臨摹敦煌壁畫而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油畫民族風格。1952年,董希文接受原中國革命博物館委托,創作《開國大典》。他既利用了西洋畫在色彩表現上的優長,又吸收了中國民間年畫在色彩表現上的特點和方法,該作以及此后的《春到西藏》被認為是新中國大力提倡的油畫民族化的典范。董希文曾提出“油畫中國風,從繪畫的風格方面講,應該是我們油畫家努力的最高目標。”莫樸也說“創造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油畫,是重要的問題。”潘天壽還說“中國人畫油畫,要注意中國民族的特點……中國人無論畫什么都應該有民族風格。”無疑,這是新中國美術的時代使命。而與之相關的努力,一方面基于中國藝術的發展歷史,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國的審美傳統,同時,又指向當時油畫藝術風格單一化的現實。不管是“民族化”,還是“中國風”,實際上就是為傳入中國的西方繪畫形式培養能夠在中國生存的土壤,把西方的化為中國的。

    當油畫傳入中國不久,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審美愛好,最常用的藝術手法是吸收中國畫中工筆畫的渲染法,使之去掉光影明暗,以一種柔和的畫面取悅觀者。新中國美術則改變了此前認識和實踐上的局限,以主題創作帶動油畫民族化的發展,其中以羅工柳《地道戰》為代表的“土油畫”,實際上是在另辟蹊徑的可能性中,通過創作打通另外一條道路。藝術的民族形式對于新中國的意義,既有社會的需求,又有藝術的自覺。在既要展現民族風格又要發揮油畫特點的時代困惑之中,這一時期的油畫家深深懂得油畫的民族風格非朝夕所能形成,必然經歷逐漸形成、不斷發展的過程。油畫民族化道路上的先驅人物顏文樑、劉海粟、林風眠、常書鴻、倪貽德、董希文、吳作人等美術家的實踐,都成為時代中極具研究價值的個案。新中國油畫出現的“民族風”訴求以及具體實踐,在這一時期的美術創作中也出現了用油畫顏料畫中國畫、用單線平涂的方法畫油畫等問題。所以,“不能狹義理解油畫的民族風格”,也一直伴隨在新中國美術的發展進程中。如同人們深刻認識到,若僅僅停留在西洋的表現形式上,那么,中國氣派的油畫風格就不能建立。

    1957年,吳作人曾明確提出:“中國學派的油畫,也不可能在今天定下它的規格和面貌,任何時候也不可能。”正因如此,油畫民族化在中國并沒有表現為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是以不同的個人風格顯現出這種“民族化”的多樣性,展現“中國風”的神采。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油畫發展進程中,從探求“形式美”到正視西方現代藝術思潮,油畫在回歸藝術本體的努力中,建構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藝術體系,可謂水到渠成。所以,在全國美展以及全國性的油畫展覽中,具有畫家個性的多樣性的油畫風格,成為當代中國油畫發展的整體流向。公眾越來越接受油畫,油畫作為中國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眾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從《父親》到重大歷史題材、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油畫作品表現強勁,備受關注。當這些作品與中國畫并置時,已表明中國社會已接受了油畫。正是因為在發展過程中的中國化,形式語言上的民族風格,使得油彩成為中國畫家熟練使用的一種體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油畫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融入本土的重要畫種,與中國畫一同成為推動中國美術發展的強勁力量,各個時期出現的經典作品作為當代文化的重要成果,在美育等多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時代力作繪就新中國美術圖景

    邵大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包括美術在內的文學藝術走過了一段光輝歷程,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基礎上,根據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發展的需要,經過反復討論研究,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文藝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特別是經過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大潮的洗禮,我國文藝呈現出更加繁榮、更為活躍的可喜局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70華誕之際,回顧走過的這段歷史,我們深感這豐碩成果來之不易,并為之驕傲和自豪。

    一個時代的精神和風采若能在藝術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贏得廣大群眾熱烈反響,便可能成為反映這個時代面貌和精神的力作。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而建立的人民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極大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激發了人民高度的政治熱情,也鼓舞了藝術家奮力創造優秀作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主張,使藝術家們積極發掘民族傳統資源,努力吸收外來文化有益經驗,為新的藝術創造服務。

    傳統中國畫在吸收文人畫、院體畫和匠師畫基礎上,使寫意水墨和工筆重彩齊頭并進,競相崢嶸;明清以來日趨衰落的人物畫,由于新社會的廣泛需求,再次受到重視而獲得發展新機。藝術家們吸收和改造西畫素描造型,使之與傳統筆墨有機融合,塑造了一大批參與社會變革的人物形象,開辟了我國用筆墨語言創造人物畫歷史的新篇章。山水畫一手伸向傳統,發揚筆墨寫意精神和技巧;一手伸向自然,提倡實地觀察和寫生,適當運用西畫造型手段,形成“以古開今”和“中西融合”兩種不同手法、技巧的藝術風貌,卻都各自擁有新的時代氣息。

    從歐洲傳進的油畫技巧,經過我國早期負笈西方研修的一代學子和上世紀50至60年代中期接受蘇聯專家來華授藝訓練以及被派遣赴蘇聯高等美院學習的青年藝術家的不懈努力,逐漸在我國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油畫教學體制,并通過組織歷史和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提高藝術家的創作能力,形成了一支兼有專業功力和文化素養的油畫家隊伍。中國當代油畫之所以在國外贏得聲譽,是因為油畫家們認識到,只有認真學習西方油畫造型、結構及色彩技巧,適當融入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技巧,扎根中國現實,講好中國故事,才可能在國際藝壇上有所作為。近幾年來,有數十位畫家100余件作品參加的中國當代油畫展,在油畫傳統深厚的法國巴黎和意大利羅馬展出,受到當地藝術界和廣大觀眾的高度評價,認為這些作品既繼承了歐洲油畫傳統,又有中國藝術獨特風采。

    我國版畫和雕塑歷史悠久,但若欲激活這些傳統藝術形式,一方面要靠社會變革的推動,另一方面則要吸收外來藝術面向現實的創作經驗。新中國版畫繼承和發揚延安木刻和國統區版畫藝術優秀成果,重視發掘傳統水印木刻技法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寶庫,用以表現沸騰社會生活,發揚各地特色,形成全國版畫流派紛呈、名師輩出的局面。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塑,是集眾多藝術家智慧的新中國雕塑開篇巨作。改革開放以來,城市雕塑備受關注,反映重要歷史事件的大型紀念碑雕塑和美化城市、鄉村的裝飾性雕塑大量涌現,建立雕塑公園蔚然成風。城市雕塑在我國是新興事物,由于這門藝術具有媒材多元、傳播廣泛以及保存時間長的特殊性,雕塑家們在創作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必須高度重視作品質量,嚴格掌握“寧缺毋濫”的原則,作品的藝術質量才能不斷提高,涌現出一些主題鮮明、形式美感強、可以傳世的力作。

    在漫長的中國美術史長河中,新中國70年是一個異彩紛呈的歷史階段。新中國美術能取得如此碩果,離不開人民大眾當家做主的愛國激情,而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國策,更激發起人民大眾為實現崇高強國理想而奮起拼搏的意志、決心和豪情。這是中國藝術家克服重重困難,努力攀登藝術高峰的強大動力。為創造時代力作,藝術家深入現實生活,從人民大眾中獲取創作資源和藝術靈感,真切反映他們的思想感情,傳達時代心聲。

    從外來藝術中合理吸收養分,是創造時代力作不可或缺的條件。50至60年代,雖然受外部環境限制,一些藝術家仍然通過各種渠道參考外國古典和現代作品,取其有益經驗,為我所用;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對外大門敞開,我國藝術家們擁有更加廣闊的藝術視野,不僅機智地采用縱向和橫向借鑒兩種方法吸收外來藝術營養,而且與外界廣泛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另一方面也從中外藝術的比較中,知己知彼,更加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在世界文化大格局中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決心為將其發揚光大而不懈努力。

    藝術家們的民族文化自信,更是創造新中國時代力作的重要精神資源,這種自信表現在對中華民族悠久古代文化藝術傳統的尊崇和熱愛,對近現代中國文化藝術成就的充分肯定,對先驅們創建新中國美術付出的艱辛勞動和探索精神的敬仰和珍惜。愿新時代的美術工作者繼往開來,為新中國美術創造更多時代力作。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欧美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免费|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400部o |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青娱分类视频精品免费2|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这里只有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拍| 蜜臀98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9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电影|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videossexohd| 一区国产传媒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日韩欧精品无码视频无删节|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