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500余件作品,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雕塑的熱情一直在心中沸騰
圖為吳為山。 晨 樹攝(影像中國)
圖為吳為山的雕塑作品《鼓舞》,刻畫的是勞動人民表演安塞腰鼓的場景。 晨 樹攝(影像中國)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從事雕塑創作已有30多年。
為中國的文化名人塑像,他感慨:體驗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源和流,才發現這些文化名人都在一條河里。
如今,他又多了一個身份——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他說:我的作品遍布世界,作品替我講話,為這個時代發聲,為中華文化代言,這就是我最大的理想。
去年11月,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赴巴黎就任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他說自己“貼上了一個國際最高藝術機構認可的標簽”。第一個獲此身份的中國人是吳冠中,第二個就是他。
從事創作已經30多年的吳為山覺得,從未改變的是雕塑的熱情一直在他心中沸騰。
藝術家的作品是涌動出來的
撫摸一座雕塑,觸及金石、泥土等材質一般感覺冰涼。吳為山的手,卻是微暖。
“這是雕塑的溫度。”他笑著解釋:手指帶著溫度,泥巴在其中流動;錘子敲擊、雕琢石頭的時候產生火花,發出金石之聲;鑄造青銅的作品,要用1800攝氏度的高溫熔化銅……幾個不同的溫度在雕塑家的手中,化作人類溫潤的情感,凝固成永恒。
吳為山塑像,有無數腹稿,靈感來了,就用雙手“揣捏”空氣,正式開工便可一氣呵成。他將這一過程稱為“能量轉換”:“藝術家的作品是涌動出來的,一開始會淤積,蓄積的力量逐漸化為熱量又轉化成動能,最后像巖漿一樣噴涌出來。”
情感的噴涌只在一瞬,但創作離不開大量累積。29歲那年,他獲得為“當代草圣”林散之塑像的機會,確立了為歷史文化名人塑像的方向,先后16次塑林散之;塑饒宗頤先生,他趁著跟饒公一同漫步搶拍了百余張照片,一揣摩就是數年;為塑畫家吳作人,他在幾十萬字的吳作人文選中找了3個多月靈感,最后閑翻《中國百科全書·美術卷》時看到了一張吳作人照片,才干起來……遙望著一位位歷史文化名人的背影,吳為山總要追問自己:“他給這個世界照亮了什么?”雕塑就是他的回答。
“像極了”是大多數人看到吳為山作品的第一反應,卻猜不透為什么。20年前,他多塑當代大師,如馮友蘭、季羨林、費孝通等,進而又塑蘇東坡、王羲之、顏真卿,慢慢再向前推到了孔子、老子等歷史人物。就這樣將古人神采融入今人身姿,再反過來用今人的筋骨想象古人的樣貌,他感慨,“體驗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源和流,才發現這些文化名人都在一條河里。”
30多年間,500余件作品,這般體量,在國內外雕塑家中都難得。
21世紀中國美術的關鍵詞是命運共同
2003年,英國古典主義雕塑大師、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會主席安東尼·司頓斯來南京大學訪問,時任南大雕塑藝術研究所教授的吳為山提出切磋——與安東尼互為塑像。
“我塑他花了1小時,他塑我花了1小時20分鐘。他幽默地講因為我的頭發太長,花的泥巴比較多。”
年近七旬的安東尼與剛過不惑的吳為山,英國老牌的肖像雕塑家與中國年輕藝術家,彼此成了知音。
更多知音,在國際舞臺上不期而遇。同年,他的作品《睡童》獲英國皇家雕塑“攀格林”獎,成為該獎設立50年來首位獲獎的亞洲藝術家。2012年,作品《天人合一——老子》被授予“2012法國盧浮宮國際美術展”唯一雕塑金獎,是122年以來首位中國藝術家獲獎。不僅如此,去年5月,正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他創作的馬克思青銅塑像又“走”到了馬克思的故鄉特里爾,并永駐在那里。
吳為山認為,“今后來中國學習藝術的人將更多,我們也會把眼光投向世界更多的地區,21世紀中國美術的關鍵詞是命運共同。”他還有更深層的期盼:未來世界不僅看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也看中國的當代文化,各國藝術家的夢想將是“把中國認可的榮譽標簽貼在自己身上”。
帶著中國的聲音在世界游走
如今,吳為山那雙充滿情感的手,不僅握住雕刻的刀,也拿起了寫詩的筆,更擔起了管理者的責任。作為全國城雕委的藝術委員會主任,他的詩意化作了許多城市標志性雕塑。“雕塑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視覺符號。”吳為山認為,加強城市雕塑建設,必須加速立法,像建房子一樣做好規劃。
與生活相處,是吳為山忙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按他的話說,“雕塑就已經很費體力,哪里還要專門花時間鍛煉身體”,空閑的時候,“吃飯,睡覺,聊天,就是我最大的愛好”。閑暇之余,他還寫詩,詩歌是他啟蒙的導師,也是靈感的來源,“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每一首經典的詩都是一尊嶄新的雕塑;同樣,藝術史上那些寫意性雕塑也都是一首詩。”
他到法蘭西藝術院參加就職典禮,進入大廳之后,看到下面坐著的許多白發蒼蒼的老院士不禁感慨,“當我老去的時候,回望我的人生,再看看堆積成山的雕塑,它就是我的自塑像,體現了我不同時期的審美理想,也體現了我對不同人的理解。我帶著中國的聲音在世界游走,我的作品遍布世界,作品替我講話,為這個時代發聲,為中華文化代言,這就是我最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