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葉李:一杯敬清醒,一杯敬荒涼
    來源:《長江文藝》 | 葉李  2019年01月15日08:41

    毛不易帶著“情緒低分辨率”的表情深沉低緩地唱“一杯敬朝陽,一杯敬月光”,一杯又一杯不知能不能真的安慰“喪失”帶來的傷感,沖淡難以擁有明天的迷惘,與爾同銷今世愁,但是“一杯敬熱情,一杯敬冰涼”卻的確能在某種意義上描繪今天內(nèi)部充滿歧異與張力的文化景觀以及與此伴生的情緒反應。

    單田芳、李詠等文化名人尤其是“武俠宗師”金庸的逝世,激起大眾高能的情感投入,他們在網(wǎng)絡與社交媒體上以集體懷舊的方式把文字釀成一杯濁酒敬過往,緬懷這些“逝去”里蘊含的過往的美好、熱情。“這是八十年代的最后一次集結(jié)號”,“最后一次,我們暴雨般把自己甩出去……我們曾經(jīng)慌張退場的抒情能力在這一刻,突圍而出掙脫自己的墓志銘”,“我們借著少年時代的這口氣,穿山越嶺,三十年后還有眼淚奪眶而出,這個,可能是這個干燥時代最后的風陵渡。”這么多的“最后”與其說是在用高音飆出一句呼喊,不如說是提出一個質(zhì)詢——我們就此別過的到底是“大俠”金庸,還是80年代一元獨尊的思維模式、集體主義獨斷的價值體系、高度政治化的理想主義話語裂變以后出現(xiàn)空隙的文化空間里,個體在金庸的江湖里打通的審美的感性經(jīng)驗的奇經(jīng)八脈、安置的理想主義的憧憬、彼此辨認文化身份的“家國情懷”、追尋自由與公義的夢想和如襄陽城天空的煙火一般絢麗的浪漫情懷?“最后”其實就是“告別”,就是“再也不在”,再也沒有用熱血、風雨、烈酒澆灌我們的風陵渡,有的只是生活寄來的一個“黑色信封”——李志用他沒有表情的聲音、漫不經(jīng)心缺少起伏的調(diào)子、簡單直白的歌詞告訴你:“他說這世界是不是我們的,我應該穿什么吃什么”,“我可是個男人,為什么打不起精神”,“一些天像過去那樣平淡的過去了”。“你佩桃木降妖劍,他會一招不要臉,哇呀呀呀,輸在沒有錢”,陳粒干脆借著反諷向世界吐出她的“呀呀呸”。游弋于網(wǎng)絡中的大眾“一杯敬熱情”,用熱情的告別確證“喪失”,但同時也在“一杯敬冰涼”,用另一種“天涯共此喪”來概括對世界、生活、現(xiàn)實的“非積極性”的頹喪感,通過特殊的話語方式與文化編碼手段進行心理“泄洪”和情緒“排澇”。在某種意義上,前者正是我們理解后者的參照和前提,如果沒有社會轉(zhuǎn)型與變遷中的“喪失”或“缺失”導致的困境與挫敗,如果不是意識到喪失了什么、告別了什么、失落了什么、尋不回什么,如果不是體味到抒情能力在特定的契機被暫時激活后所映現(xiàn)的“反抒情時代”的荒涼,或許人們不會這樣甘心用“喪”的文化表達來為生活及情感賦形。嘿,“曾經(jīng)讓我陶醉的碎片,全都散落在街邊”,“還沒有年輕就變得蒼老,這一生無解,沒有空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新褲子樂隊《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以前那種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夢已經(jīng)裂為無數(shù)的碎片,散落在昏暗的角落里,卻缺乏一個有效的意義空間重新將它們集納,向個體發(fā)出召喚。

    主流媒體著力引導青年人遠離“喪文化”的時評對“喪文化”給出了“說法”——“在這個年輕人占主導的世界里”,以“自嘲、頹廢、麻木生活方式為特征”[1]。雖然不是嚴格地下定義,但是這種準定義式的判斷在“喪文化”與現(xiàn)實的行為實踐、生活行動之間建立了過于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對于“喪文化”的“情緒”和“象征意符”的認識與感知想象性地落實為對青年具體生活實踐的指認而缺省了社會學式的考察環(huán)節(jié),而這也使得這種說法缺乏準確性,不能完全給出“喪文化”令人信服的確定邊界。主流文化基于對所謂“亞文化”的道德恐慌、對精神危機的預判強調(diào)“喪文化”之侵蝕性,與此同時,也不乏“溫和反抗論”、“曖昧抵抗說”等有限肯定其價值面向的聲音,還有把“喪文化”與佛系青年、佛系文化、屌絲文化、草根文化彼此牽連,統(tǒng)而論之的討論。具有多重維度和面向的探討一方面顯示出“喪文化”實是具有“豐富的復雜”的問題域,另一方面也映射出關(guān)于“喪文化”,在現(xiàn)象描述層面容易完成籠統(tǒng)的意義指涉,而在嚴格的內(nèi)涵界定上則不容易劃出清晰的邊界。從這個意義上講,“喪文化”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富有“彈性”的概念,而“彈性”并不意味著為創(chuàng)造性價值提供了最大的可能,而是在于能夠容納各種復雜、曖昧、含混的“非正向性”情緒。“喪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從“情緒”轉(zhuǎn)化為了現(xiàn)實的生活實踐、行動邏輯,這是需要社會調(diào)研與社會學考察來回答的問題,不把問題變成肯定的結(jié)論并以此作為對“喪文化”進行價值評判的出發(fā)點,是我們理性討論“喪文化”的前置條件。我們能夠肯定的是,“喪文化”以對霧霾情緒和低氣壓生活態(tài)度的文化表達、符號編碼、象征義項的創(chuàng)造,在網(wǎng)絡媒體、社交軟件打造的文化空間中,借著段子、表情包、流行語、卡通人物等向人們當頭澆下冰水,傳遞充滿“荒涼”意味的失落感、無力感、荒誕感、頹廢感,引起熱情回應的情感共鳴——大家在甩出去的“喪到家”的表情包里辨識了對方——“確認了表情,你是一樣的人”,從而達到“集體共情”。如果它有某種“反抗”的意味,那么這種有限“反抗”的有限的現(xiàn)實效果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將社會結(jié)構(gòu)性困境與外在規(guī)定性所造就的生活的嚴峻緩釋在情緒的表達里。虛擬性的網(wǎng)絡社交空間為情緒操練與人格表演搭建了戲臺,負重前行的個體從日常狀態(tài)下背負的厚殼與戴著的假面里“脫殼而出”,自嘲那“被掏空的身體”,直面?zhèn)€人生活處境中黯淡的真實,完成精神的釋放,獲得片刻的喘息。

    在年輕人中流行、新奇時尚的表達、經(jīng)由年輕人將精神生活寄托于其間的網(wǎng)絡而熱傳等特點常常使“喪文化”與“青年文化”、“青年人的精神狀態(tài)”關(guān)聯(lián)起來被討論。“悲傷是奢侈品我消受不起,快樂像噩夢總讓人驚醒,你要哭吧就哭吧就隨意吧,反正我早已習慣不去相信”(李志《定西》),顫動的情緒低音哭出的“喪”獨屬于今天的青年,只出現(xiàn)在這個時代?葛優(yōu)躺的表情包配上“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別理我,讓我躺著就好”的喪氣話,說明這屆青年真的不行?“還有什么,值得歇斯底里,對什么東西,死心塌地”,“最后對著自己,也不大看得起”,二十年前王菲《開到荼蘼》的歌詞一樣寫出了“垂頭喪氣”的表情,無所期待的頹廢,跟今天的“喪文化”好像也能嚴絲合縫地對接。其實,“喪”未必意味著主體感受的弱化、盲目的墮落、自欺的麻木,“喪”有時恰恰是敏感的“分泌物”。那些在社會變動、發(fā)展中意識到復雜的人性因素與自身處境的真相的青年,難免會產(chǎn)生“喪”的情緒與心境。“敏感”的能力既是接收器,又是傳導器,經(jīng)過個體認知的化合作用,“敏感”背后的洞察得以轉(zhuǎn)化為“喪”的情感形態(tài)、表達策略。“喪文化”的具體表意形式雖然會有“時代特色”,但“喪”的情緒、感受過去不少,今天仍有,在部分敏感青年那里尤其如此——漂泊的心靈、無主題變奏的生活、找不到精神歸宿的漫游在文學作品里“現(xiàn)形”是“喪”的另一種清醒的藝術(shù)表達。我的學生甚至對“喪”給予了更樂觀的解讀——“基于對自身處境的認知和不滿,產(chǎn)生的批判性思維”,而我則把她所謂的“批評性思維”理解為更有涵納性的“清醒”。 敏感地意識到社會變遷中復雜的人性因素、自身處境與變動中的現(xiàn)實的沖突,甚至清醒地窺見虛無、荒謬、不可把握的偶然性與不可抗拒的外在規(guī)定性賦予人的生命本源性困境,領(lǐng)悟到此乃人生沒有終極答案的恒久命題,都是“喪”的觸發(fā)機制,也是“喪”的情感內(nèi)容。社會結(jié)構(gòu)變動中的具體困局又強化或者說令人更切身、敏銳地意識到這種根本性困境的存在——哪怕對于這種“喪”的體會只在一部分人那里成立,但不能否認,“喪文化”的情緒表達與文化體驗里有著復雜含混的層級。如果不把“喪文化”簡單化約為表情包、段子、語錄,我們會看到多樣的藝術(shù)形式演繹了前述的“調(diào)性”,比如流行音樂。“你等在這文化的廢墟上,已沒人覺得你狂野,那些讓人敬仰的神殿,只在無知的人心中靈驗,我住在屬于我的豬圈,這一夜無眠”“物質(zhì)的騙局,匆匆的螞蟻,沒有文化的人不傷心”(新褲子樂隊《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于是你明白,他們不完全是什么自甘墮落,傻頭傻腦跟風矯情,還沒開始奮斗就裝腔作勢地說已經(jīng)看透一切結(jié)局的空心人,他們或許只是熱情遭遇挫敗、憧憬無處安置的青年——站在礁石上,理想被生活的疾風巨浪擊打成飛沫,化成一場冰雨胡亂地往臉上拍。哭“喪”、喊 “喪”也許反向證明了他們還沒有徹底失去敏感和清醒,即使“揮手自茲去”,還有“蕭蕭班馬鳴”。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明白“喪”之實有或許是清醒生活的前提。

    有的學者指出,“小確幸”其實是一種“自衛(wèi)/自慰性”精神狀態(tài)。敏感而失落、清醒而喪的個體看穿這種特殊的“精神現(xiàn)象學”制造的幻影,被現(xiàn)實正面強攻無力還手的年輕人樂于品嘗“小確幸”給予的鼓勵正在于日益固化的結(jié)構(gòu)性困境讓“大確幸”的獲得山重水遙。“他已經(jīng)看透了現(xiàn)實的不確定性及其表面上的自由,看到了它真正的社會決定性因素”[2],“心靈雞湯”蒸騰的熱氣迷蒙了現(xiàn)實困境中的殘酷與慘淡,“心靈物語”的勵志故事里個人的奮斗與被許諾的結(jié)果之間有著嚴重的歷史錯位,沒有整體層面社會綜合治理的落實,“奮斗”的傳奇可以是少數(shù)人擁抱的奇跡,而不會是為大多數(shù)平凡個體所普遍共享的“果實”,而那種最濫俗的心靈雞湯其實不過是庸俗成功學的變體。于是,他們倒掉“心靈雞湯”,干一碗“毒雞湯”來反“雞湯”,用“小確喪”來解構(gòu)“小確幸”。個體以“毒雞湯”的“喪”戳破“烏托邦崇拜”建構(gòu)的幻影,不愿盲目地把個人生活交付給與完全不經(jīng)質(zhì)疑的被許諾的黃金世界達成的契約而只汲汲于單向度的生活可能,反詰被積極、進取、向上等價值觀念所統(tǒng)攝的生活是否應該被當作“絕對尺度”去遵循和追求。這也意味著個體拒絕把自我塑造為單一價值輸入的填充體。不過,體味挫折,缺乏希望,動力不足,難以調(diào)動精神力量、情感因素與奮斗意志的“喪文化”長于解構(gòu),而確實缺乏建構(gòu)性的價值。吊詭的是,“喪文化”與“小確幸”分享了同樣的“自衛(wèi)/自慰性”心理機制的內(nèi)在邏輯。“小確幸”以對“幸”和“期望值”的降格來實現(xiàn)自我安慰的滿足,“喪文化”則以“自我矮化”“降低維系尊嚴必要限度”“降低欲望”的降格對現(xiàn)實挫敗、深刻的社會困境帶來的焦慮做出應激性反應,采取退守的精神姿態(tài)對自我進行回護,啟動心理防御。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xiàn)實里體味“小確幸”是以降格的方式來緩解“大確幸”難以獲得的無奈,在遭遇挫敗的現(xiàn)實里感受“小確喪”同樣是以降格的方式消解痛苦,二者本質(zhì)上都具有痛苦消解機制的意味。它們都缺乏硬核的理性主義反思作為支撐,如有的論者所言,“小確幸”是“沒有熱量的‘代糖’”,是“掩蓋無力感的‘有效感’”,那么,“小確喪”則是絲滑的“苦咖啡”,是確證無力感的“失效感”。它們都不過是“軟綿綿的取消”,反過來都只是更深刻地接受了困境。喪文化刺破心靈雞湯炮制的幻象,但也不能對幻象所折射的問題提供答案,最終不過淪為用另一種幻象反對幻象,用另一虛無解構(gòu)虛無,用對現(xiàn)實的反諷顛覆對現(xiàn)實的矯飾。

    有一位學界的朋友曾說,他特別反對學生寫論文時提筆就寫“當今社會,物欲橫流”,“物欲橫流”不應該成為我們對當下社會現(xiàn)狀作概括的關(guān)鍵詞,今天更嚴峻的問題恐怕是許多人合理的欲望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現(xiàn)在常用“低主動性”“低欲望化”討論“喪文化”,主動地“低欲望化”并非是為了節(jié)制欲望造就倫理學意義上的良好生活,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欲望表達及滿足的現(xiàn)實受阻——不管是物質(zhì)的欲望、發(fā)展的欲望、情愛的欲望還是自我實現(xiàn)的欲望。阻力當然來自于個人能力與欲望之間的不匹配,但更強大的制約性力量是眾多論者論及的固化的社會結(jié)構(gòu)、堵塞不通的社會上升通道、缺乏公平性的競爭環(huán)境、資本作為“社會關(guān)系力量”在消費社會里形成的霸權(quán)、層級分化嚴重又缺乏疏導機制的現(xiàn)實秩序。暗含著對于叢林法則的認同的成功學的流行及其所造就的價值標準又加深了欲望表達與實現(xiàn)受阻后的幻滅感,受挫、失敗的個體尋求文化上的安慰劑來“分享艱難”,自我消化。

    在“青年亞文化”的研究框架里套用理論分析“喪文化”,固然可以得到“合邏輯”的結(jié)論,但不把“喪文化”必然地歸結(jié)為青年亞文化,而是轉(zhuǎn)化為看待“青年問題”的一個視角或許能為我們理解“當下”提供別種可能。李云雷曾著專文,以石一楓的《世間已無陳金芳》《地球之眼》等為例探討“全球化時代的失敗青年”的問題。一批失敗的青年在希望激活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重擔文學之社會責任的作品里集結(jié),一批喪氣、頹敗的青年在網(wǎng)絡空間的“喪文化”氛圍中抱團。無論是青年的失敗,還是青年的喪氣,都提示了現(xiàn)實的難題與困局的存在——個體缺乏與社會、現(xiàn)實進行良性互動的途徑,青年難以以個人的行動真正置身于歷史之內(nèi),找到合適的位置,現(xiàn)在難以寄望于個人進步與社會進步具備同構(gòu)性關(guān)系的社會進程為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和發(fā)展提供可靠的現(xiàn)實依據(jù)。強大的“社會關(guān)系力量”、難以撼動的社會結(jié)構(gòu)性困境中“被決定和被安排”就是確定的命運,人們明白只有給定的生活,此外沒有什么選擇。鋌而走險或許就成為陳金芳似的時代之囚;頑固到底,像安小南那樣去挑戰(zhàn)現(xiàn)實的道德困境,代價將是質(zhì)押自己的人生,何況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安小南那樣非凡的天賦,不如就讓生活“無主題變奏”,任理想主義的晶體被現(xiàn)實析出。所以,年輕人的“喪文化”有了反“青年”角色化的色彩——按照陳映芳在《“青年”與中國社會的變遷》一書里的觀點,“青年”不只是年齡階段,還是被“賦義”的社會角色,是特定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與社會期待塑造的社會角色。另外,公共話語空間里,青年群體還缺乏真正恪守理性主義立場對各種現(xiàn)實問題進行徹底探討的普遍自覺,在一定程度上為“喪文化”留出了生長空間,消極的不顯現(xiàn)強抵抗性的時髦話與情緒表達反而在眾聲喧嘩的語境中獲得充滿反諷意味的“表達的自由”。

    當年的毛尖們在金庸小說的江湖恩義里安置對于自由、公義的憧憬以及排山倒海的理想主義激情,而今天,洞穿一切的年輕的“老靈魂”們難以簡單地相信憑借孤勇搴起理想之旗就能沖破道德困境與個人發(fā)展困境的結(jié)界。“喪文化”樂于造成情緒的發(fā)酵和漫溢,享受自我解嘲,并不擔當理性思考的艱辛,因此沒有在思想層面帶來太多的生產(chǎn)性,也不太具備認真抒情的余裕。不管是不是能夠套用伯明翰學派關(guān)于主流文化對亞文化進行收編的理論,事實是“喪文化”終究與消費主義媾和,轉(zhuǎn)向一種情緒消費的投機,資本邏輯楔入我們的生活邏輯所造成的困境、引發(fā)的情緒被轉(zhuǎn)化為消費沖動,從而為資本“增值”——這成為了事實,而這樣的事實凸顯了當下我們的生存處境與文化處境中更深的荒謬與荒涼。

    對于“喪文化”的不滿或者有限意義的發(fā)掘,辨析“喪文化”投射出的現(xiàn)實中種種分化、裂變造就的困境,并不能必然地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是可以激發(fā)我們的期待,期待雷蒙·威廉斯所提出的那種“共同文化”——不是積極的“不喪”的文化強加于人,也不是“喪文化”圈地自萌,而是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和機動性,每個差異性的個體都被賦予平等地參與文化建構(gòu)的機會與能力,“讓一種具有共同責任、在社會生活所有層面完全參與的倫理,包括物質(zhì)生產(chǎn)和平等主義進入文化塑造的過程”。[3]

     

    注釋:

    [1]夏之焱:《引導青年人遠離“喪文化”的侵蝕》,《光明日報》,2016年9月30日第10版。

    [2][英]斯圖亞特·霍爾,托尼·杰斐遜編,《通過儀式抵抗:戰(zhàn)后英國的青年亞文化》,中國青年出版2015年版,第213頁。

    [3]轉(zhuǎn)引自何衛(wèi)華著《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與“希望的資源”》,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96頁。

    国产精品午夜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视频一视频高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99re6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电影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直播 |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三级高清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久久精品免费全国观看国产|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三上悠亚日韩精品|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蜜桃导航一精品导航站|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 |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影院|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av色欲三区|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第一页|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