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另一種想象
《戰爭的面目:阿金庫爾、滑鐵盧與索姆河戰役》[英]約翰·基根 著 林華譯 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11月版)
《戰爭的面目》作為基根的成名作,寫作時間應該在《戰爭史》之前。《戰爭史》從思想史角度,講述了世界不同民族和國家、在不同時期的戰爭,也包括軍事對政治和社會的影響。當然,其視角是西方式的。《戰爭的面目》則完全著眼于西方世界,準確地說,是以英國為中心。全書由五篇長文構成,第一篇是對一般軍事史和戰爭史著作的對比解讀,最后一篇是戰爭發展演變和未來的各種可能,另外三篇分別是關于阿金庫爾戰爭、滑鐵盧戰爭和索姆河戰爭的軍事專業講述。
就大眾而言,對于戰爭的理解,主要是來自文學作品和歷史著作,前者包括小說、電影、詩歌等,此外,現代紀錄片出現以后,也有一些戰爭參與者個人的回憶錄或訪談。相比之下,來自軍事學家的作品并不多見。
基根在書中并沒有將自己完全局限在一個專業軍事學者的位置上,他采用了不同視角和不同層面的記錄和觀察,并以三場戰爭來解讀戰爭的發生過程,試圖最大可能地進入戰爭現場。當然,對于戰爭,一個從未經歷過的普通人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但基根在此為我們提供了更可靠、更清晰,也更全面、更真實的想象空間。
基根的寫作方法如同電影攝像所采用的多鏡頭拍攝,既有遠景的大場面,也有近拍的特寫。概括起來,戰爭可以從很多方面去分析,比如軍隊、武器、戰場(地貌與天氣)、兵種(軍官與士兵)、戰術(指揮策 略)、士氣(意志)、后勤供應、俘虜傷員處理、后果影響等。
戰爭不僅是政治的延伸,也是關于死亡的一種社會文化。政治與死亡,都是令人關注的話題,再深一步,必然進入人性探討的層面。從這個意義上回顧戰術與武器的配置,就會發現戰爭其實并不像許多軍事家和將軍所標榜的,僅僅只是一種技術,或者科學。基根的價值就在于對戰爭進行兼顧廣度和深度的復原,以揭開戰爭的面紗,讓戰爭在我們面前露出其真正的面目,用他的話說,就是看到“戰爭的本質”。
戰爭的本質是意志的較量。基根用登山這種“勇敢者的游戲”對戰爭進行了類比,他說:登山運動一直是對膽量和體能的考驗,但是極限登山者的瘋狂已經將其變成一種消耗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志力和耐力。在此過程中的傷亡人數也能和消耗戰相提并論。從1935年至1958年,共有70位登山者挑戰艾格峰,其中17人遇難;在1941年德軍入侵克里特的戰斗中,800名士兵傷亡了150人,傷亡率為18%,而對艾格峰最早的13次挑戰中,傷亡率為24%。可見,有時候戰爭也不見得比那些勇敢的人所進行的消遣更危險。
對戰爭的研究總是對恐懼的研究,通常是對勇氣的研究;總是對領導藝術的研究,通常是對服從的研究;總是對強迫的研究,有時是對反抗的研究;總是對焦慮的研究,有時是對歡欣或宣泄的研究;總是對動搖和懷疑、誤報和誤解的研究,通常是對信仰的研究,有時是對遠見的研究;總是對暴力的研究,有時是對殘忍、自我犧牲和仁慈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它總是對團結一致的研究,通常也是對分崩離析的研究,因為戰爭的目標就是使團體瓦解。
在索姆河戰役中,英軍一共損失了6萬人,其中2.1萬人陣亡,大部分是在發起攻擊后的第一個小時,可能是最初的幾分鐘。基根引用了一句話:“戰壕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集中營。”
實際上,戰爭最恐怖的不是死亡,而是對身體的各種損毀。雖然現代戰爭讓戰爭醫療技術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相比冷兵器時代,現代戰爭對人身體的傷害程度也更加可怕。滑鐵盧戰爭中,隆隆的炮聲讓很多士兵失去聽覺;索姆河戰爭時,毒氣彈和泥濘讓長期匍匐在戰壕里的士兵精神崩潰。從古代到現代,戰爭持續的時間越來越漫長,空間也被無數倍地拉大,身處戰爭中無可逃避的戰士,其命運并沒有本質的改變,一個士兵的靈魂和身體,最后變成戰爭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