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需精耕細作
從作家蔡智恒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到作家金宇澄的《繁花》,網絡文學一路走來,當初混沌的面容、模糊的概念,已經被網絡平臺細化為玄幻、都市、歷史等頻道。隨著網絡文學的產業鏈條運作日臻成熟,優秀網絡文學作家的作品成為影視、動漫等改編的對象,但影視改編消耗了太多的IP,而且其中有的靈,有的不靈,市場反響不一。網絡文學的發展方向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 開放的網絡環境降低了發表文學作品的門檻,網絡文學作家日更的過程,也是接受讀者的建議調整思路的過程。互動拉近了作家與讀者的距離,但讀者在交流互動中的批評建議多是隨感式、點評式的,只言片語中有贊賞也有惡搞。文學評論不是對紙質出版物、影視改編IP的關注,那只是浪花朵朵,而是要關注網絡中的文學海洋。面對體量巨大的網絡文學作品,專業的文學評論的聲音略顯微弱、滯后,缺乏正能量的導向指引、有深度的客觀評價,無法對海量的網絡文學作品進行及時引導。而且,與蓬勃發展的網絡文學相比,文學評論隊伍還不夠壯大。文學評論要拉近與網絡的關系,網絡文學也要拉近與現實生活的關系。 對于網絡文學來說,網絡只是載體,文學才是核心。有些網絡文學作家迎合讀者的閱讀趣味,在故事展開的過程中注水,沖淡了作品的品質,眾多批量生產的“鴻篇巨制”也多是付費閱讀的產物。網絡文學的盈利模式對網絡文學的題材、體裁影響很大,突出表現在兩方面:在創作題材方面,頻道細化讓創作范圍收窄,甚至套路橫行;在創作體裁方面,收費模式讓長篇小說一家獨大。如果網絡文學作家以市場價值為旨歸,在敘事方面無法打破寫作的類型化桎梏,網絡文學就會陷入衰退的境地。
網絡寫作求快,快是把雙刃劍,作品在求得熱度的同時,也失之于精致,有時甚至會因靈感短路而用現成的套路救場。當作品中出現模仿、抄襲的現象,讀者也會在評論中指出來:“這個橋段很眼熟。”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經典化之路需要耐煩的功夫,金宇澄在《繁花》出版之后,還多次修訂。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武俠小說也是連載的,后來成書的時候,作家也會大幅刪改。
規范市場秩序、優化網絡環境,就要讓正能量引領網絡文藝發展。2015年,《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網絡文藝,實施網絡文藝精品創作和傳播計劃,鼓勵推出優秀網絡原創作品,推動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劇、微電影、網絡演出、網絡動漫等新興文藝類型繁榮有序發展。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這為新時代網絡文學發展指明了方向。 網絡文學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精彩的故事、鮮活的語言、豐滿的形象才能展現網絡文學的生命力、發揮網絡文學的影響力。網絡文學應該發揚可讀性強的長處,在打磨上下功夫,當快速碼字能傳達出作者的審美感知、表達出內心世界的倒影、讓讀者回味蘊藉的詩意、滲透出高尚的人文精神,這種故事精彩、文本精致的作品距離精品就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