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史詩》:風從東方來 ——何建明長篇報告文學《浦東史詩》研討會在京召開
研討會現場
當參觀東方明珠、登頂上海中心大廈、游迪士尼樂園、乘船觀賞黃浦江夜景……這條經典的上海浦東游路線,成為上海游“標配”時,你可曾還記得多年前流傳的“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當你置身于脫胎換骨般的浦東新區,你可曾想要探尋一番它的來路?
《浦東史詩》書封
為真實記錄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浦東經歷的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革,《浦東史詩》的作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查閱逾千萬字文獻資料,采訪上百位浦東巨變的親歷者,實地踏訪浦東城鄉和現代化建設的火熱現場,書寫了浦東開發開放二十八年間取得的偉大成就。《浦東史詩》出版兩個多月以來,收獲好評不斷。
1月8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浦東史詩》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翟泰豐,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慧琳,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委員陳晉,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浦東新區老領導胡煒,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總裁王嵐出席研討會并致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李炳銀、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等二十余位專家與會。會議由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主持。
首次全景展現浦東開發開放偉大歷程
《浦東史詩》是第一部全景展現浦東開發開放偉大歷程的長篇報告文學。作為一部重大現實題材文學作品,《浦東史詩》是“史”與“詩”的結合,真實再現了浦東開發開放“應運而生”的歷史機遇,生動書寫了浦東開發開放“與時俱進”的時代風采。
翟泰豐發言
翟泰豐在致辭中表示,作品不僅僅書寫了上海的史詩,更展現了中國的史詩、時代的史詩。在這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的時代,何建明“敢立潮頭唱大歌”。我們從這部作品中看到了上海,看到了中國,看到了世界的未來。
李敬澤發言
李敬澤充分肯定了作品的歷史價值、現實主義價值,認為從中能夠看到中華民族新史詩的氣魄和精神。“作為紀念慶祝改革開放40年系列研討活動的最后一場,同時也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系列研討推出重要作品的第一場,這部作品有著重要意義”,李敬澤表示,時代既給了作家巨大的可能性,也提出了莫大的挑戰。中國報告文學在這個歷史節點上需要達到更高水平,要寫出真正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史詩性作品,“從這個角度而言,我覺得《浦東史詩》達到了這個時代的高峰水平。”
周慧琳在致辭中說,上海的浦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從經濟領域的改革到綜合配套改革,從改革開放的“窗口”到攻堅破冰的“試驗田”浦東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留下了深深足跡。《浦東史詩》首次以長篇報告文學的形式,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諸方面全面展現了浦東的發展圖景,“這部作品浸透著作家不平凡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因而讀來震撼人心,具有強烈的文學感染力和時代感召力。”
胡煒在讀完《浦東史詩》后驚異地發現,自己雖為一個地道的“老浦東”,但也從這本書中看到了諸多新意,“何建明用全新的視角、宏闊的視野、深刻的洞察力,使我對浦東有了新的認識”, 比如他筆下的黃浦江是一條世界上最富情調和浪漫的愛情之河,使得“浦東”與“浦西”這對戀人擁抱在了一起;而“上海”二字,則被他詮釋成一個富含行動力的動詞:到海上去。
李炳銀感慨到,中國報告文學一直以來缺乏一部能夠和上海浦東的發展變化相匹配的作品,如今我們等來了何建明的《浦東史詩》。學者丁曉原也表示,從當代報告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浦東史詩》是一部填補了浦東歷史書寫空白的作品,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報告文學當中的大作品,不僅具有文學價值,也有顯見的歷史價值、檔案價值。
研討會現場
當代浦東成長史,創業者的精神史
浦東發展的奇跡并非一蹴而就,它的成長離不開參與建設浦東新區的決策者、領導者、投資者、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和汗水,《浦東史詩》通過具體的情節、細節和場景,描繪出了他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境界,展現了建設者的情懷。翟泰豐細數了書中出現的103位人物,他說,這些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在他們的激情、智慧和奮斗的后面,是一個民族奮進騰飛、富足強盛的強烈愿望。
評論家白燁坦言,從作品創作的時間上看,好像這是一部“急就章”,但細讀之后發現,“急就而又優秀”已然成為本書的特色。作品中寫到了上海的幾任領導人前赴后繼地為浦東的建設做決策、規劃,展現了共產黨人幾十年來不忘的初心,既是一部當代浦東的創業史,又是一部當代共產黨人的精神史。
人物是紀實作品的靈魂,評論家王必勝說,《浦東史詩》以人物串聯史實,抒寫宏偉、謳歌歷史。史與人、人與事的綜合書寫,注重細節和生活場景,增強感染力。《浦東史詩》通過不同的人物故事和創業經歷,多角度描繪出“浦東人”的群體形象。何建明作為開埠上海親歷者的后代,與上海頗有淵源,他具有被上海文化底蘊侵潤的情懷,這也是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
在塑造人物群像的同時,書中一張張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圖片也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歷史是凝固在建筑之中的,浦東的這些建筑地標就是凝固的有形象的浦東的史詩”,評論家賀紹俊表示,作品的獨到之處還在于由建筑展開去寫美妙的故事,他不僅寫出了浦東建設中那些積極向上的正面故事,也寫出了背后的艱難與矛盾。評論家張陵也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浦東的快速發展最能代表上海“敢為人先”的精神和創新的文化特色,作品的價值在于把先進文化的發展脈絡清晰地梳理、描述出來,讓我們能夠看到這一種新的文化是如何滋長的。
何建明發言
何建明表示,浦東開發開放波瀾壯闊的歷程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傳奇,把握這個宏大題材并非易事,但用文學作品表現、反映時代的進步是報告文學作家的責任,他將以充沛的創作情感和生動的文學作品為講好中國故事貢獻力量。
徐炯、王偉、李一鳴、馬文運、闞寧輝、姜復生、馮芳、陳徵、鄭理、梁鴻鷹、汪守德、丁臨一、黃賓堂、高偉、劉大先、岳雯、喬亮等出席研討會。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