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如何“凝聚”我們的生活 ——2018年短篇小說印象
與許多觀察者所稱道的2018年是一個長篇小說創作的“大年”相比,本年度的短篇小說創作,未免顯得有些平淡。相對于中長篇,短篇小說的“邊緣化”趨向日益顯明。這里當然有著諸多復雜的原因,但是,除了那些外在的社會文化原因,我更愿意強調短篇小說自身藝術品質的下滑,對于它的現實境況所負有的不容推卸的責任。格非曾說,“在所有的文體中,只有短篇小說能夠讓人產生敘事可以接近完美的期待。”這確實是一種迷人的誘惑,然而,同時也是一種折磨人的挑戰。可惜的是,在當前的短篇小說中,我們已經很少再能看到這樣的激情和志向。更普遍的,則是一種疲沓的、慵懶的、軟滑的和機巧的慣性寫作。
在弋舟筆下,我能觸摸到某種稀少的“硬度”——因為精神對現實世界的抵拒而帶來的緊張感、倔強感、銳利感。弋舟筆下的人物,往往都有那么一點或隱或顯的“病狀”。而就其精神底色而言,他們其實大都是現實世界的疏離者、不感應者和不適者。《如在空中,如在水底》里的蒲唯也不例外,他和程小瑋重返18年前的舊地,花了十多天的時間,只為等待那時候一個朋友的許諾:18年后,她會寄一封信給這里。雖然這封信最終沒有等到,但是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試著靠近過那道光,從而和一些有希望的東西再次發生了聯系。為此,他們前仆后繼,不惜涉險——即便那莫須有的事物宛若捕風捉影,即便它如在水底,如在空中”。時間與生命、期待與失落、挫敗與希望、形而下的生活與形而上的哲思,以及寫實與神秘等等,纏繞在作者充滿詩性和感傷意味的敘述里,使小說的意蘊豐厚而又空靈。
范小青對現代化過程給我們帶來的各種變化,始終保持著超高的靈敏度,且傳達得又那么迅捷和得心應手。借助于一個個習見的,然而又釋放著強烈的時代信息的物事,比如名片、手機、電子郵件、車位、房產等等,她近乎全方位地實現了對我們變動不居的現實的無縫式“對接”。《變臉》瞄準的是日益普遍的“刷臉”技術給人造成的困擾。艾老師因為機器無法識別他的臉,不能買房,也不能買手機,生活變得一團糟。基于日常細節的觀察,戲謔化的敘述風格,以及不無荒誕意味的主題,三位一體式地構成了范小青這一系列小說的敘事基石。
確實,“變”(變動、變革、變故),已經成了我們不變的生活主題,我們刻骨銘心的現代性經驗。正是在這一時代共名的籠罩下,不同的作家,基于不同的人生閱歷、精神體驗和文化立場,發出了不同的藝術變奏。鄧一光的《香蜜湖漏了》、秦嶺的《天上的后窗口》、徐則臣的《兄弟》等,或寫城市或寫鄉村,或寫底層或寫中產階級,或對自然生態表達追懷,或對傳統文化進行“復魅”,又或致力于對人的心靈孤獨的關懷,不一而足。
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社會各界紛紛舉辦了紀念活動。而一些文學作品,也恰恰與之不謀而合。比如莫言的《等待摩西》、張楚的《中年婦女戀愛史》、王手的《平面玻璃》,都力圖在一個更宏闊的歷史跨度里,描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文化的變遷,以及個人命運的沉浮、情感的悲歡。其中,值得特別提及的,是慢先生的《魔王》。小說的題目泄露出它與舒伯特的同名音樂作品的某種互文關系。只是,在后者那里,兒子之死,來自于神秘的命運的力量,他的父親對此無能為力。而在前者那里,則是來自于父親內心的魔鬼。小說故事本身濃重的悲劇性,與敘述語調的克制和內斂,構成了強烈的張力,令人有撕心裂肺之痛。
現實經驗的表達一直是新世紀小說的主流敘事。在此之外,歷史敘事則作為一條重要的支線,與之始終相互伴隨彼此激蕩。2018年度,有關“當代史”的文學書寫,就其涵容、分量以及力度而言,仍然有精彩的表現。麥家的《雙黃蛋》講述的是“文革”中一個普通家庭的悲劇,社會的混亂與人心的邪惡互為因果,由此所爆發的破壞力,著實令人瞠目結舌,驚心動魄。石舒清的《凌伯的故事》通過一個老志愿軍戰士的口述實錄,重現了戰爭的慘烈和悲壯。戰爭親歷者的個人視角,以及口語體的敘述方式,既使歷史不再冷凝,融解為一個個真切鮮活的細節,有著強烈的現場感,也有著時過境遷之后對歷史與人的沉思、咀嚼。肖克凡的《特殊任務》,寫“大饑荒”時期小人物如何竭盡所能相濡以沫,特殊的時代氛圍、心理狀態以及扎實綿密的歷史細節,也自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
其實所謂“綜述”的真正意義,與其說是為某年度的文學創作繪制一幅巨細無遺的地形圖,毋寧說在于經由一些具有特別的文化和美學意義的坐標,一窺我們的文學如何凝聚了我們的生活,以及什么樣的生活,包括它所抵達的前沿和高度。有鑒于此,遺珠之憾往往在所難免,這是需要特別說一聲抱歉的。
附:2018中國小說排行榜短篇小說上榜作品
莫 言:《等待摩西》 《十月》2018年第1期
范小青:《變臉》 《人民文學》2018年第7期
慢先生:《魔王》 《花城》2018第6期
弋 舟:《如在空中,如在水底》 《人民文學》2018年第3期
麥 家:《雙黃蛋》 《收獲》2018年第3期
張 楚:《中年婦女戀愛史》 《收獲》2018年第2期
夜 子:《舊鐵軌》 《十月》2018年第5期
潘 軍:《泊心堂之約》 《人民文學》2018年第1期
裘山山:《聽一個未亡人講述》 《青年作家》2018年第1期
秦 嶺:《天上的后窗口》 《芙蓉》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