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學創作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來源:文藝報 |   2019年01月02日08:24

    文學創作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白燁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8年,可以說,每個文學工作者都格外繁忙,這背后體現的是工作的繁多、事業的繁榮。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018年的文學領域,在這方面顯示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無論是小說、詩歌,還是散文、報告文學,抑或是理論批評,都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總導向下蓬勃發展,持續演進,取得了新的成就,呈現出新的特點。在這其中,我覺得有兩大亮點,值得特別關注。一個是報告文學創作,一大批反映重大工程建設和科技進展的作品、描寫行業英才和時代楷模的作品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做到了在反映時代氣韻、傳導時代脈搏中與火熱的時代一同前行。另一個是長篇小說創作,2018年以年產量8000部左右維持了持續高產的態勢,而且名家新作與新人力作交相輝映,涌現出不少有分量又有新意的優秀之作。這些作品在體現寫作題材多樣化的同時,集中凸顯了現實題材創作的強勢發展。更令人可喜的是,在這樣一個總態勢背后,體現出文學工作者高度的文學自覺與文化自信,這是比看得見的成果更為重要的看不見的內力。

     

    小說:感受文學的神圣精神

    賀紹俊

    從2018年小說創作中,能強烈感受到文學的神圣精神。例如,老作家宗璞在幾乎失明的狀態下完成了“野葫蘆引”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北歸記》。為此,宗璞前后寫了30多年,仿佛是在完成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終于在耄耋之年進入自由的精神境界,迎來了大豐收。另一位90歲高齡的老作家徐懷中也寫出了長篇新作《牽風記》。40年前,徐懷中將人性美的主題引入軍旅小說創作,《牽風記》再一次延續了作者的文學理想,小說由戰爭前夕的一張集體照牽出了一段段戰爭歲月的甘苦。李洱投入全部心血寫了13年的長篇小說《應物兄》,其中涉及中外典籍500余種,足見他為寫作所做的準備是多么充分。在寫作過程中也幾經磨難,是文學信念支撐著他堅持了下來。這是一部思想容量宏大、作家自我主體意識強大的小說,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圖譜。這幾位作家對文學理想的執著追求具有代表性,正是當代文學創作的一大亮點。

    2018年的小說創作也證明了當代小說的文學品質在不斷提升。比如,遲子建的《候鳥的勇敢》充分展現了她的溫暖和柔情,并且多了一層沉穩、厚實和勇敢,她的想象在人類與大自然之間暢行。又如,肖亦農在長篇小說《穹廬》中表現出超凡的敘述能力,以及現實主義的思想勇氣和智慧;滕貞甫在長篇小說《刀兵過》中以溫柔敦厚的美學品格,塑造了一位在歷史大動蕩中堅守文化信念的社會鄉賢;陳繼明的長篇小說《七步鎮》既魔幻又現實,讓現實的心靈救贖與歷史的命運坎坷成為一個人的前世今生,構思巧妙,文字機智??梢哉f,文學品質的提升體現在眾多作家的優秀作品之中,它們很多都是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作品。這也意味著當代小說正在迎來成熟、收獲的季節。

    2018年的小說創作還讓我們看到了更多“80后”、“90后”文學新人的崛起。比如,我讀到班宇的《逍遙游》,驚異于作者面對沉重的生活有如此堅韌的心,他以豁達的方式去安撫人們疲憊的身體。王占黑的《小花旦的故事》顯示出強大的敘述能力,溫暖的文字里表達了一個時尚的“90后”對長輩的寬容和理解。年輕一代作家普遍具備良好的文學教育背景,對經典的學習也更加自覺和成系統,因此他們的小說具有更多的知識含量以及清晰的傳承脈絡。他們的創作讓我們對文學的未來充滿期待。

     

    詩歌: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吳思敬

    在我看來,2018年的中國詩歌走勢可以用唐人王灣的兩句詩“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來加以概括。

    近些年來,詩壇上惡搞事件不斷,2018年,這種惡搞的風氣有所收斂,大家更加靜下心來創作、閱讀。以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的評選為例,前幾屆詩歌獎一公布就會引起巨大爭議。但2018年魯獎詩歌獎公布后卻相當平靜,這表明評委會的評審更加公平與公正,獲獎者也得到詩壇多數人的認同。實際上,越來越多的詩人明白,詩歌只與詩人的生命有關,與自由精神有關,詩人的存在感只能來自于踏實的寫作而不是炒作,真正的詩人不會被世俗的潮流所左右。

    世紀之初開始形成的一輪不溫不火的詩歌熱,在2018年持續加溫。一些地區辦起了自己的詩歌節,詩歌采風、詩歌評獎、詩歌研討會、詩歌朗誦會絡繹不絕,中外詩人的交流越來越深入與廣泛。中生代詩人依然是2018年詩壇的中堅與骨干,更年輕的先鋒詩人也嶄露頭角。詩歌創作的多元性與差異性日趨明顯——既有個人化的袒露心懷的抒情,又有強調深度與厚重感的心靈史的探求;既有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對生存狀態的貼肉描繪,又有對生存意義、人生價值的終極思考;既有前現代的慨嘆農業文明失落的田園牧歌,又有后現代的對荒誕世界的戲謔與反諷;既有從哲學高度出發的靈性書寫,又有對世俗生活潛在詩意的開掘……詩歌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化,詩歌與音樂、戲劇等進一步融合。其中尤為值得提出的是上海作協聯手上海輕音樂團打造的《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音樂史詩》,讓古代神話精神在現代詩歌中復活。

    2018年,詩人與評論家發表了諸多關于改革開放40年詩歌創作的研究、回憶文章。各地作協、各研究機構也圍繞這一主題開展活動,深入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詩歌發展的歷史經驗。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詩誕生的策源地北京大學舉行的百年新詩紀念大會,來自海內外的詩人和詩歌評論家匯聚一堂,總結新詩百年取得的豐碩成果和基本經驗,同時立足當下,對新詩未來的發展提出期望。2018年經歷的一切,使詩人們心中更有數了,目標更明確了,他們駕馭著詩的航船,將在新時代的滾滾洪流中高懸風帆,勇敢向前。

     

    報告文學:創作持續向好

    李炳銀

    年終常盤點,把酒話桑麻。2018年,報告文學創作成績持續向好,令人欣慰。作家堅持既定的目標方向不動搖,走向現實生活前沿的熱情依然高漲,客觀的觀察思考和建設性的社會態度表現突出,作品的時代特點與影響力不斷加強。何建明報告黃大發為擺脫貧困帶領村民堅韌不拔修“天渠”的《山神》、宏闊視野下書寫上海浦東開發的《浦東史詩》,朱曉軍、楊麗萍敘述北大荒留守知青生活及命運經歷的《大國糧倉》,長江報告港珠澳大橋建設偉業的《天開海岳》,徐劍“史志”式書寫火箭兵成軍歷史道路的《大國重器》,張雅文吶喊拯救青少年犯罪災難的《媽媽,快拉我一把》,劉國強真實動情書寫科學家黃大年動人事跡的《祖國至上》,馮小軍、堯山壁書寫塞罕壩封沙植綠堅定意志及艱難行為的《綠色奇跡塞罕壩》,簡平描繪浙江鄉村創新個性民主方式的《權力清單》,羅胸懷關懷悲憫英雄身后事的《山河在上》,孫翠翠關注東北社會變革中鄉村人們命運起伏的《最后的龍爪溝》,吳虹霞關注社會養老問題的《當你老了》,以及李迪的《英雄時代》、唐明華的《大風歌》、張向持的《根基》等作品,都是富有題材吸引力和獨特思想情感、有時代氣息與煙火氛圍的作品。這些報告文學體現了報告文學作家一貫的社會參與態度和擔當責任精神,努力“經世致用”,在投入現實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報告文學的質感與文化功能。報告文學以幾十年不變的方向堅持與深入務實行動,以在建設中推進社會文明發展的積極態度,日益顯示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力量和文體潛力,前景令人鼓舞,令人期待。

     

    少數民族文學:多彩而豐收

    趙晏彪

    2018年,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中國作協黨組的支持下,少數民族作家加強了深入生活的力度,以拼搏精神辛勤耕耘,以多彩而豐收的創作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巨大變化,豐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生活。

    2018年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呈現出了“井噴式”躍升。在小說方面,田瑛《生還》、蘇蘭朵《詩經》、凡一平《上嶺村戊戌年紀》、馬金蓮《底色》、王華《平民的貨幣戰》、陶麗群《白》、肖勤《親愛的樹》、海東升《馬蘭叔叔的傳奇人生》、李進祥《薪火》、何延華《趕馬的洛?!返仍凇懂敶贰痘ǔ恰贰堕L江文藝》《作家》《清明》《南方文學》《青年文學》等刊物上發表,引人關注。

    2018年,少數民族散文創作成績不俗。丹增《巴拉格宗記》、葉梅《紅月亮》、侯健飛《名士與歷城》、石舒清《手機文錄》、關仁山《那一條古老而美麗的茶道》、石一寧《紫云歸來常看云》、尹漢胤《韓世昌的昆曲人生》、帕蒂古麗《下雪了,我就回來》、馬笑泉《“老派”讀書人》、石彥偉《西海固:若有傾聽,肯與傾訴》等刊發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文學》《文藝報》《中國作家》《大家》《十月》等有影響力的報刊。

    詩歌歷來是少數民族作家的強項,整體表現搶眼。較為突出的有,白庚勝、曉雪、魯若迪基、北野、娜夜、大解、高若虹、娜仁其其格、扎西才讓、黃土路、蘇笑嫣、劉年、馮娜、舒潔、曹有云、冉仲景、寧延達、羌人六、剛杰·索木東、石才夫、艾傈木諾等詩人的作品被選入少數民族作家精品選《金石榴》叢書。

    2018年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頻頻獲得國內知名文學獎項。阿來的《蘑菇圈》、馬金蓮的《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鮑爾吉·原野的《流水似的走馬》分別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獎和散文獎;《舞蹈》(肖龍)、《親愛的樹》(肖勤)和《奔跑的木頭》(潘靈)三篇小說,散文《隱秘之路》(王開)和《草木一秋》(連亭),詩歌《春天,鷹的熱血高過了長白山額冠》(巴音博羅)和《我的疑問隨風飄散》(阿蘇越爾)獲得《民族文學》2018年度獎;阿來的長篇小說《隨風飄散》獲第七屆華語文學大獎·年度杰出作家獎;葉廣芩的長篇小說《耗子大爺起晚了》登上2018年新浪好書榜;次仁羅布的《紅塵慈悲》進入2018《收獲》文學排行榜;雷子《天真的夢與羌野的歌》、阿郞的《酥油花》入選第七屆四川省少數民族優秀作品獎;尹向東《風馬》獲得第九屆四川省文學獎;張遠倫《我有菜青蟲般的一生》獲2018年度人民文學詩歌獎。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吉狄馬加等作家、詩人多次獲得國際獎項。

    在翻譯作品中,吉狄馬加、次仁羅布、葉爾克西、雨燕、阿拉提·阿斯木的作品被翻譯成保加利亞語、匈牙利語、塞爾維亞語、英語等語種和文字。相信在新的一年,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勢頭會更加強勁。

     

    理論批評:現場感更強

    汪 政

    對2018年的理論批評來講,重中之重就是對改革開放40年來文藝理論成果與經驗的梳理總結,主要是從四個方面進行的。第一就是在文藝認識上的正本清源,正是在思想解放的強烈推動之下,文藝理論界對文藝是階級斗爭的工具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使得文藝真正地回歸到本體,并且進一步科學地厘清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使文藝真正地進入了“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軌道。第二個方面就是與改革開放同步,中國文學在幾十年里完成了與世界的接軌,成為世界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體現在創作上,也體現在文藝批評上。從觀念、方法到話語形態,中國文學的理論批評不但由此進入了現代化,而且為中華傳統美學的振興提供了新的理論資源。第三就是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中國的理論批評開始積極建構相應的理論體系,在文學消費、文學接受、文學生產等方面都積累了相應的成果。第四,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網絡文學的興起,網絡文學研究與批評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學理論與批評種類,在這一二十年間異軍突起,日益走向成熟。

    2018年的理論批評在圍繞中心話語的思考上也結下了豐碩的成果,批評家們在諸多論題上展開了思考。一方面,一些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命題煥發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從中國文學現狀出發,批評家們不斷回答文藝現實的理論期待。比如,如何解決文學領域人民的需求與文學生產的諸多不平衡的問題,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審美期待;比如,對文學的人民性問題研究,是對文學根本屬性的再思考,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理論深化,更是從社會階層的不斷變化理解人民的文學權利; 又比如,如何解決文學有“高原”無“高峰”的頑疾,批評家們或從正面強調文學的審美標準,或者直面當下文學病象,以“剜爛蘋果”的精神對文學創作進行批評; 再如,對現實主義文學的討論,理論家們呼吁作家們關注社會,介入現實,以文學的方式回答急劇變化的時代所提出的問題。

    2018年的理論批評是現場感更為強烈的批評,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其話題的現場性,比如密切關注漸漸進入現場的新生代作家,批評家們將熱切的希望、寬容與期待投向“90后”乃至“00后”的文學群體; 又如,對新興的文學形態與審美表現形式表現出應有的敏銳。當然,2018年是魯迅文學獎的評獎年,又是長篇小說的豐收年,這些亮點無疑受到了理論批評的關注。第二是理論批評的活動性。近年來,理論批評已經越來越擺脫傳統話語形態,對談、講座、讀書會、新書推介、新媒體節目等都成為理論批評新的生產方式,許多活動性的理論批評已經做出了品牌。這種現場感十足的“非典型性”的理論批評,不僅適應現代人群的活動規律,釋放了理論批評的活力,也在互動中傳播了理論批評的成果,使更多的受眾參與到文學生活之中。

     

    散文:靜水流深

    王兆勝

    像一條歷史長河,散文經過20世紀前后的洶涌澎湃,到2018年趨于平緩,變得靜水流深,一如幽深的潭水。

    與以往歷史文化散文的泛濫不同,2018年散文加大了現實分量,也多了對于時代和社會及其未來的思考,還確立了更大的格局和精神高標。蔣子龍《故事里的事故》、張煒《半島漁村手記》、南帆《生命在別處》、王堯《我將他們視為道德英雄》、韓小蕙《百年不倒的協和》、熊育群《雙族之城》、煙驛《村莊》、石舒清《手機文錄》等較有代表性。透過這些作品可看到時代的風云變幻、社會風尚之所向、文化精神的張揚。

    對于世界人生難題的探索闡釋,成為2018年散文的突破點。有的重情,將親情提升到博大的仁慈;有的重理,由可知世界轉為未知世界。朱鴻《母親的意向》、毛子《我家三嬸》、蔣新《娘心高處》、葛全璋《安詳》里都有超出小我的“大愛”;王劍冰《草木時光》里有遍及山川草木的仁慈;賈平凹《六十年后觀我記》、穆濤《中國人的大局觀》、莊偉杰《一棵移植的樹》、簡默《路上的它們》、綠窗《擊壤歌》中充滿天地大道;李書磊的《宦讀人生》對為官為文進行了辯證理解和提升;魚禾《界限》中則有神秘主義的不知之知。像一個潛水者,2018年散文潛得很深,對于世界、人生、人性的經緯探尋多有創獲。

    克服散文的非文學性,賦予其深度的審美詩性,是2018年散文的一大特色。以往無文學性的散文多,即使有文學性、詩意和美感也多是小情調的。2018年,詩意濃郁、靈性揮發、優雅美妙的散文進入深度書寫,像彭程《心的方向,無窮無盡》、胡竹峰《墨書》、徐風《手感的滄?!贰⑿淋纭讹L馬風馬》等都是如此。其中,北喬《堅硬里的柔軟》是一篇力作,它用詩意撥動心弦,進行了形而上的哲思。

    2018年散文也有不足:難以更好地反映時代的重要命題,尤其不能把握轉型期深刻的歷史文化變動;一般性、不走心的作品,碎片化、過于隨意、缺乏提升者仍不在少數。

     

    兒童文學:步履沉穩

    方衛平

    剛剛過去的2018年,原創兒童文學創作給我的整體印象是,在閱讀推廣、出版市場火爆,而優質資源相對缺乏、出版門檻相對偏低的情勢下,藝術步履依然沉穩。

    例如,中長篇作品出版數量大,總體的藝術水準可圈可點。就中長篇結構藝術而言,許多作品在這方面的努力令我難忘。董宏猷的《野娃子》、黃蓓佳的《野蜂飛舞》、劉海棲的《有鴿子的夏天》、曹文軒的《瘋狗浪》、常新港的《尼克代表我》、趙麗宏的《黑木頭》、王璐琪的《給我一個太陽》、趙菱的《大水》、史雷的《正陽門下》、馮與藍的《掛龍燈的男孩》、小河丁丁的《牧笛哥哥》、郝周的《黑仔星》等等,構成了2018年中長篇兒童文學創作斑斕的藝術容貌。

    又如,2018年的兒童文學出版物,在插畫藝術、裝幀設計、印制品質等方面進一步提升,也令人印象深刻。捧在手中,立上書架,即成風景和美好。這不僅僅是一種出版本身物質表現能力的進步,也意味著一種視覺文化和審美能力的自覺與提升,更是兒童文學出版在總體上接近或達到國際水準的一種標志。

    展望2019年,我們對原創兒童文學的未來依然充滿祝福與遐想。

    例如,中長篇兒童文學的結構藝術如何在做得更加多樣的同時,也更加綿密和深邃。很顯然,結構藝術不僅僅關乎故事講述,更與作品真正的藝術性、深刻性相關。如王安憶說的那樣,“經驗性、傳說性故事和小說構成性故事是兩個范疇”。如何寫出小說構成意義上的故事,寫出結構藝術真正意義上的獨特、豐富與深刻,兒童文學還有努力的空間。

    關于“慢寫作”,這些年人們常常呼吁。這個時代的兒童文學作家無疑是勤奮的,許多寫作者對于兒童文學寫作也滿懷恭敬和揣摩之心。我以為,“慢”本身也許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不在市場、出版的催逼之下,不在名利的誘惑之中,忘記兒童文學創作者的責任與使命。永遠都要記得,童年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可以草率和怠慢的。

     

    外國文學:翻譯減量 研究上升

    陳眾議

    剛剛翻過去的2018年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從外國文學翻譯、研究的角度看,說夠成績不易,說透問題更難。篇幅所限,我只能說翻譯依舊減量,研究持續上升。

    翻譯減量當然主要指數量。我們不太可能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么“追風”和饕餮般地吸收了。這一方面說明我們的文學生態趨于理性和正常。我們不再仰視洋人,我們在翻譯和引進外國文學時開始變得越來越心平氣和、沉著冷靜。當然,這其中有資本、市場(版稅)等方面的原因,而文學翻譯迄今未被納入學術評價體系也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另一方面,我們不像也不能像美國那么傲慢和自以為是。就文學翻譯而言,中國對美國的逆差可是大了去了。正因為有美國這面鏡子(美國每年的文學翻譯少之又少),我們也更應該繼續保持足夠的量,以便使文壇既沐春風,亦見霜雪。再則,這也是構建同心圓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畢竟文學是體察世道人心的最佳途徑。2018年,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的短篇小說全集和塞林格作品集等都有不俗的反響,另有一些舊作新譯如馬爾克斯及黑塞的中短篇小說也依然招人青睞。令人欣喜的是,東歐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文學翻譯也占了相當的份額。除了幾家翻譯大社,其他出版社也推出了不少品種。至于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對很多“村迷”來說肯定是頓大餐,盡管它令人咋舌的版稅著實令我捏一大把汗。

    相對于文學翻譯的減量,外國文學研究就顯得益發繁榮昌盛了。除每年有一些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項目結項成書,各色核心期刊都滿負荷運行。它們承載的是我國外國文學研究者的心血,但就目的物而言,卻主要是歐美和廣義的西方文學。同時,基于文化自信,不少同行開始摒棄“拔起蘿卜不帶泥”的“唯文本論”。如是,社會歷史批評和跨文化研究將漸成氣候。

     

    網絡文學:20歲青年的神情

    夏 烈

    2018,在網絡文學20年的節點上,我們看到了它的繁榮、自信,也感覺到它對于未來發展的探索、思考,恰如一名年滿20歲的青年的神情。2018年在網絡文學場域中的闡述不僅于此。改革開放40年的宏偉變遷與中國網絡文學20年聯系起來,成為這一年網絡文學各種現場和相關人士思考、表達的一個重中之重。

    在我看來,這不但說明著網絡文學這樣一種漢語寫作現象的“奇跡”誕生于什么樣的時代環境,與40年尤其是最近20年的改革開放步伐有哪些相同的基因,還深層次地指出創作與文化土壤、文化階段、文化選擇的深刻關系,警示我們文學創作不是孤立垂直的大廈高峰,而是與歷史、傳統、生活、人民群眾心理和訴求等皆具總體性關聯的山脈長河,藝術的超越同樣必須基于對時代生活變量的消化和回應。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網絡文學。只有改革開放再出發,即作家的創作生命與國家民族的夢想相攜行,才是網絡文學百花齊放,在使命責任和思想解放中生發一批精品的條件。

    2018年的網絡文學中,現實題材的創作無疑加大了權重,這也與主流社會的提倡有關。齊橙的《大國重工》,郭羽、劉波的《網絡英雄傳Ⅱ:引力場》,何常在的《浩蕩》,小橋老樹的《奮斗者:侯滄海商路筆記》,牛凳的《春雷1979》,以及蔣離子的《糖婚》《老媽有喜》等,都從改革開放、社會發展、人生問題等立意著筆,將人物故事和價值重建有機結合。加之根據阿耐原著網絡小說《大江東去》改編的電視劇《大江大河》在年底的熱播熱議,形成了網文寫作和影視改編的新潮流、新趨勢。

    此外,由于2018下半年影視和文化資本領域的策略變化,對網絡文學IP市場事實上構成了較大影響,同樣說明了網絡文學是市場屬性極高的寫作,上下游的產業發展都將波及和改變它的動向。網文界也在觀望并期待2019年的景氣度調升。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伊人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米奇777四色精品人人爽| 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女|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洲久久精品|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heyzo高无码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91久久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香蕉伊思人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1024在线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香蕉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1000夫妇激情啪发布| 国产在线观看麻豆91精品免费|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国产叼嘿久久精品久久|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推出| 91精品国产免费| 67194老司机精品午夜|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免费 |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青春草国产成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