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濤(讀者):《鍾山》:那一抹鮮活的記憶
難忘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走之路》中的喟嘆:
金色的樹林中有兩條岔路,
可惜我不能沿著兩條路行走;
……
那天早晨兩條路都鋪滿落葉,
落葉上都沒有被踩踏的痕跡。
唉,我把第一條路留給將來!
但我知道人世間阡陌縱橫,
我不知將來能否再回到那里。
人生在世,面對諸多選擇,難免有“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慨嘆。此 種情形,倒與弗羅斯特的遺憾和悵惘是靈犀相通的。與燈紅酒綠、庸俗瑣 碎的塵世欲望相比,我對于自己所選擇的閱讀之路,雖然時與孤獨和寂寞 相伴,但卻是淡然自若和毫無怨尤的。
如果讓人羅列中國當代文學期刊的個中翹楚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 民文學》《當代》《十月》和《收獲》都在入選之列,并盡顯風流。但地 處南京的《鍾山》,卻始終保持著一股強勁的勇猛勢頭,以其開闊的胸懷、卓異的姿態和青春的力量傲然挺立,睥睨群雄,從而備受讀者的青睞和贊譽。
《鍾山》立足南京,放眼全國,心懷天下,自不待言。余生也晚,但 從頤和路 2 號到夢都大街 50 號,十多年來,我與《鍾山》的友情不但從未 中斷,并且堅信會長久地持續下去。在眾多的文學期刊中,《鍾山》的創 刊時間是較早的(1978 年),但她給人的感覺卻是永遠鮮活、永遠青春和 永遠年輕的。閱讀《鍾山》,瀏覽“作者簡介”時,你發現最多的一句話 便是“系首次在本刊發表作品”,它溫暖和滋潤了無數作者和讀者的心。 朱熹有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難道不是《鍾山》 永葆健旺、生氣蓬勃、元氣充沛的活力源泉之所在嗎?《鍾山》為文壇不 斷地輸送著新鮮的血液,中國當代文壇姹紫嫣紅和蔚然深秀的萬千氣象,《鍾 山》,功莫大焉!眾所周知,對大多數的處女作而言,從立意到形式到技巧, 缺點在所難免,但《鍾山》卻能發現優點、寬容以待,其扶掖青年、成人 之美的器量和胸懷讓人感佩。至于對于作者成名后的淡定和超脫,那則是更高的境界了!
《鍾山》的成就和收獲,在國內的各大獎項中均有斬獲,這里無需贅言。 在此,僅提出幾點管見,若能拋磚引玉,有所裨益,則實為萬幸也。
首先,《鍾山》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當然這有賴于朱嬴椿先生典雅、莊重、俊逸的設計風格,2016 年被評為“最美期刊”便是明證。印刷質量也屬于上乘,尤以采取黑白雙色印刷以凸顯詩歌的殊異地位而為人稱道。但其中尚有少數錯別字,宜加強編校質量。當然,這也是《人民文學》《收 獲》等文學期刊共同面臨的問題,不能以“無錯不成書”之類的戲謔之言 來敷衍塞責。正文的字體應有變化,頭條或重要作品字號要大些,反之應 小些,這樣可以給人一種參差錯落之美,從而避免雷同、呆板和單調之感(今 年第一期幾乎沒有變化)。
其次,當今社會通訊技術發達,《鍾山》在此方面也應迎頭趕上,與 時俱進。微博不用說了,在微信公眾號方面更應該著意經營,推陳出新。
突出的問題是,更新速度慢,總體質量低,在推介宣傳方面稍遜一籌。前者, 可借鑒《當代》和《收獲》的經驗,它們每日更新,從不間斷,內容豐富, 既推介作品,又應景應時,吸人眼球。人手不夠不是理由,它們的人手也不多。 至于后者,感覺內容是貧乏了些,在本刊推薦方面尚且不力,更遑論選擇 那些文質兼佳的優秀作品了。總之,要利用好微信這個平臺,以此來提高 雜志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第三,《鍾山》是有鮮明特色的,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來形容 她也許并不過分,抑或,這就是雜志本身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吧!但作為有 責任、有抱負和有擔當的《鍾山》來說,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古今中外的 文學史已經證明,文學作品肩負著不可推卸和逃避的使命,那就是描摹、 批判和揭露,以“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語)。優秀的文學刊物就是一 把柳葉刀,像《十月》之于《廢都》、《當代》之于《白鹿原》和《中國 農民調查》等,那是文學的幸運,更是刊物的榮光。《鍾山》在此,是有待努力和奮進的。所以,《鍾山》更應該貼近民生、貼近大地、貼近現實,“咬定青山不放松”,挖掘出更多的、有厚重分量的力作來。特別要避免走高冷、纖巧、另類的逼仄之路,沉醉在煙雨江南的風花雪月和輕歌曼舞之中。時間是無情的,但它又是公正的。在時間面前,任何的搪塞和辯解都是徒勞的。
另外,可在適當縮小刊物開本以利攜帶、添加作者照片、在封二、封 三刊載美術作品(廣告可用夾頁)等方面略加改進。至于其他問題,因限 于學識才力,只能留待以后再容奉告了。
我對《鍾山》一直懷著初戀般的喜悅和激情,源于此,在焦灼的期盼中,丁酉年正月,“不計成本,燙金印制”的第一期《鍾山》終于到了,比意 料中的還要精美,讓人驚艷!我一如既往地徜徉在那浮光躍金、波光瀲滟 的文字之河中,任時光靜止,歲月老去,不知今夕何夕……
那么,就虔誠地仰望《鍾山》、仰望南京、仰望文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