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入生活是寫出精品力作的根本 ——中國工業企業題材報告文學現狀
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報告文學領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篇章,有呼喚尊重科學知識的《哥德巴赫猜想》,有《抗日戰爭》這種戰爭題材的作品,有反映重大工程建設的作品《走出地球村》等,可以說,凡是重大事件幾乎都有人寫到了。惟一缺憾的是,對改革開放40年的這場工業革命,缺少一部立體的、總結性的著作。
穿越40年的時光隧道,工業企業題材報告文學正步入一個輝煌的新時代。
偉大時代應該出現偉大的作品。改革開放40年最主要的精神動力就是創新。報告文學在這樣的偉大時代里,是使命文學、擔當文學,更是與企業命運、國家命運、人民命運共繁榮、共發展的文學,是波瀾壯闊時代巨變的呈現,是紛紜復雜的世情人心的描述。
工業企業報告文學在當下中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發揮著特別作用。
工業企業報告文學要突破“不好出版,不好發行”的局面,作家要有“踏破鐵鞋”的精神,要有深入細致開掘的鉆勁兒,才能找到最有表現價值的角度,才能找到最能展示社會生活本質和時代精神的切口。這就需要作家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采訪、深入生活一線,深入被采訪者的內心。同時,一個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面對大量的現實材料、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應該像匠人那樣,以真實的素材、藝術的方法雕琢作品。要懂得取舍、剪裁,既要表現其真實性的一面,又要體現其藝術魅力,使作品得以高于生活的方式呈現。
當下某些作者,以走馬觀花式的形式體驗生活,將材料統統拿走了事,既不潛入生活的深水區,又無感人的文筆,作品呈現不了歷史的厚重、現實的豐富。那些不為生活所動的作家,只能說還浮在生活的表面,缺少大格調、大情懷、大氣魄,他輕慢了生活,生活也會反過來輕慢他的作品,這就是作家寫作的辯證法。
獨特的題材可以成就文學作品的高度,形成誘惑力和感召力。讀者對工業企業或許了解一些,但大多數人不熟悉,如航天、石油化工,這樣的題材具有誘惑力,如果將其植入報告文學中會產生難得一遇的新鮮感和可讀性。無論是普通的工人還是企業家,都首先是人,作家的筆觸要充滿對寫作對象的熱愛、激情和渴望,這樣才能寫出有激情的作品。
工業企業報告文學要想成為“傳得開、叫得響、留得住”的作品,必須從人性的角度抒發情感。很多文學作品,往往是寫人情,寫家長里短,寫所謂的“偉大業績”,但極少觸及寫作對象的靈魂深處,導致作品讀來平平,沒有深刻的感受。
當下的作家不乏發表作品的陣地,報紙雜志特別是網絡足以讓作品“橫行天下”,作家也不缺乏想象力,坐在書齋里海闊天空,作家同樣也不缺乏“生活原型”。那么當下的作家還缺乏什么呢?缺少付出,應該潛入到生活中、人民群眾中體驗真實的生活,讓自己的作品擁有純凈溫暖的情懷。
一位經歷了改革全過程的企業家曾經這樣說:“改革之路的艱難過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過程,目前為止很少有人去詳細記錄。生活在當下的人們,對這段歷史進程中的諸多波折,有少數人一知半解,大多數并不清楚。而作家們,年長一些的,寫這樣的大題材已力不從心;年輕一些的,沒有經歷過這段浩浩蕩蕩的歷史無從下手;即使有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作家,因不懂企業、不懂經濟,難以駕馭工業題材而怯步。我多么希望看到一部以現代人的視角切入,但又將中國改革開放放在歷史和世界的大背景下,描寫、抒寫這個時代,抒寫那些為中國改革開放貢獻智慧、勇氣、青春乃至生命,特別是當下仍然活躍在新時代前進路上的企業家。”
這位企業家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時代命題,我們作家、特別是報告文學作家,應當勇敢地承擔起這份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基希及其報告文學》的作者T.巴克指出:“在小說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識上;在報告文學里,人生卻反映在報告者的意識上。”報告文學的功能是怎樣的呢?應該是弘揚人間正氣的一首大歌,鞭撻腐敗與丑陋人性的一柄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