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卿: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與網絡文學作家創作發展
1978年BBS 誕生,通過在計算機上運行服務軟件,允許用戶使用終端程序通過Internet來進行連接,執行下載數據或程序、上傳數據、閱讀新聞、與其它用戶交換消息等功能,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迎來交互時代。
1978年5月,一篇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在《光明日報》一版刊發,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思想大解放也帶來了文學復蘇。
這兩件看似毫無關聯的事情,在二十年后有了一次交集,1998年蔡智恒在BBS上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拉開了網絡文學的序幕。網絡寫手李尋歡曾言:“網絡文學的父親是網絡,母親是文學。”從1998年開始,“網絡文學”經過二十年技術與思想的孕育,瓜熟蒂落,應運而生。
南朝劉勰有云,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蒙田、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等文藝巨人,發出了新時代的啼聲,開啟了人們的心靈,文藝復興為后來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今天,中國的文學百花齊放,網絡文學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學源于時代,時代鑄就文學。在我們的筆下,有保家衛國的忠義之士,有認真工作的小白領,有縱橫四海斬妖除魔的大英雄,有穿越回到明朝去經歷波瀾歷史的小人物,有追求美好愛情的少男少女,有山海經里的璀璨世界,還有數不清充滿奇崛瑰麗文化特色的故事。
我們這一代人,是享受著改革開放的紅利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我們筆下的世界,描繪著改革開放的方方面面。從自己的小世界到著眼全球,我們筆下的故事甚至還有希臘神話、羅馬神話、中世紀傳說等等,改革開放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戶,中國的年青一代借助互聯網接觸到了全球文化,盡情在互聯網上揮灑創造力。
自由而充滿互動的互聯網,讓即時寫作成為了可能,寫完就發出去,很快就會得到讀者的回應,沒有出版社編輯,沒有錯別字校正,你想要表達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呈現在千萬讀者面前,讀者們愿意為此付費,終于這成為了中國文化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誕生了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網絡文學。改革開放讓不同學歷不同背景的人們在自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平等競爭,網絡文學完全繼承并發揚了這一特點,網文作家來自三教九流各個社會階層,真正是走群眾路線的文學表達形式。
我們網絡文學作家,首先是一個個普通人,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成長。網絡文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感謝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進步、技術進步、物質進步,才催生了更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是我們在描繪時代,而是我們順應著時代的感召在創作。
當然,網絡文學還存在一些發展中難以回避的客觀問題,例如同質化嚴重、抄襲、剽竊等。但是,事物都是在曲折發展中前進。網絡文學中的問題與改革開放所面臨的知識產權保護困境一脈相承,我們應當承認并且正視這些問題。最近這些年,涌現了非常多復雜且多元化的著作權訴訟,例如瓊瑤訴于正案、金庸訴江南案,以及網絡上沸沸揚揚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抄襲案、《楚喬傳》抄襲案等等,充分說明網絡文學的知識產權保護之路道阻且長,尚需進一步加強。一方面,網絡作家們需要深入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思想認識水平,以積極的正確的心態進行文學創作,另一方面,國家也要緊跟時代發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路漫漫其修遠兮,我相信這些問題終將得到合適的解決方案。
在無限的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寫下去,寫中國的輝煌崛起,寫人民的艱苦奮斗,寫中華民族的復興,寫萬萬千千中華兒女平凡而偉大的故事。在這里,我們不分網絡還是傳統,年輕還是資歷深,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作家,忠實記錄時代,創作正能量作品,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