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改革開放忠實記錄者
“1978”“2018”這兩個普通的數字,卻象征著重要的時間節點。我們這一代報告文學作家是幸運的,親歷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進程,見證這場偉大的變革,忠實記錄著偉大國家的偉大航程。 1988年,我回家鄉生活了一個多月,寫出了長篇報告文學《中國一個縣》,記錄改革開放初期家鄉人民前行的足跡。 變革必定會帶來陣痛,這種陣痛也必將引起作家的思考。 一個機緣讓我接觸了希望工程,我萬萬沒有想到在貧困地區,還有那么多的學齡兒童因為交不起幾十元的學雜費而失學。我深入到太行山、沂蒙山、大別山、黃土高原的2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鄉村那一間間破敗的教室,失學兒童那一雙雙渴望的目光,深深地刺痛了我。我寫了《托起明天的太陽——希望工程紀實》,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影響。在鄉村學校,我接觸了大量的鄉村教師,他們像戰士一樣默默堅守在鄉村教育這塊清貧的陣地上,《中國山村教師》是對所有鄉村教師的禮贊之作。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我再一次奔赴貧困地區,創作了報告文學《憂患八千萬》。 報告文學作家必須與時代同行,及時捕捉時代變革中涌現出的新人物、新故事。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神。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明確使用“新生代農民工”這個名稱。這些“80后”、“90后”農民工,已經占到1.5億農民工總數的60%。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是中國整個社會結構變化的重大問題。 對于這樣的題材,我又躍躍欲試了。還是采取笨辦法,到他們中間去,先從他們的生活現狀開始了解,我親身感受到農民工的艱辛。 接著,我到了幾個大城市,作了大量的采訪,結識了各行各業的青年農民工。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打工史,聽他們傾訴心中的酸甜苦辣,聽他們描繪自己或遠大或不遠大的愿景。他們的祖父作為第一代農民工,身背蛇皮袋走進城市,僅僅是為了獲得溫飽……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發表后的這幾年,政府對農民工的政策已經做了重大調整,農民工的境況也有了比較大的改觀。 作為一名軍旅作家,我的目光始終關注著軍隊、特別是人民海軍的建設與發展。海軍真正獲得跨越式發展,是改革開放的后10年。這其中有兩個標志性事件:遼寧艦入列,亞丁灣護航。 2012年9月25日,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橫空出世——中國海軍百年航母夢終于實現了。 第一次站在遼寧艦那堅實而遼闊的甲板上,讓我這位有著40多年軍齡的老兵,心中熱血沸騰、激情奔放。我不由得想起人民海軍發展的艱難歷程,想起了新形勢下改革強軍目標的提出、戰略方針的制定,為海軍增添了新的血液,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我先是寫了《站在遼寧艦的甲板上》,后來又寫了《遼寧艦,五歲了》。 2008年12月,海軍派出艦艇編隊赴亞丁灣、索馬里執行護航任務,10年來,共有90余艘戰艦護航行動,安全接護6000余艘中外船舶。中國軍隊第一次武裝撤僑,在戰爭背景下,海軍官兵經歷了些什么,這些或許是人們最想知道的。我一次次登上執行也門撤僑任務的臨沂艦、濰坊艦和微山湖艦,深入到親歷那次軍事行動的將軍和士兵之中。多次采訪我國駐也門大使館、領事館的外交官們,以及從也門撤離的中國公民。《大國行動——中國海軍也門撤僑》是對新時期海軍官兵一次傾情書寫。 借得東風好揚帆!記錄時代變遷,反映人民心聲,報告文學作家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