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舉改革開放旗幟 攀登時代文學高峰 ——首都文學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12月24日,中國作家協會在京隆重召開首都文學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
12月24日,中國作家協會在京隆重召開首都文學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座談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展望新時代中國文學的美好前景。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主持座談會。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錢小芊出席會議并講話。翟泰豐、金炳華、李冰、李敬澤、閻晶明、王巨才、高洪波、廖奔、何建明、陳崎嶸、白庚勝、吳義勤、魯敏、鄭伯農、束沛德、吳泰昌、劉震云、柳建偉、梁曉聲、白燁、包明德、陸建德、張德祥、周大新、歐陽江河、關仁山、劉慶邦、吳秉杰、艾克拜爾?米吉提、胡友筍、程惠民、李炳銀等出席。
中國作協領導,作家代表,中國作協各單位各部門負責人等百余人參加座談會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主持座談會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錢小芊講話
錢小芊在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將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與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起,稱為“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這深刻揭示了改革開放對于我們國家、對于中華民族所具有的非同尋常的意義。改革開放這場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革,也為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打開了寬闊空間,提供了強勁動力。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三個“偉大飛躍”的實踐中,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文學沒有缺席,中國作家沒有缺席。
錢小芊說,40年來,中國文學緊跟時代腳步,緊扣改革脈搏,貢獻了一大批展現時代變革、抒發人民心聲、反映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優秀文學作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的指引和激勵下,廣大文學工作者以堅定的文化自信與強烈的文化擔當,積極回應時代和人民的召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中國文學正不斷地開拓新的疆域,攀登新的高峰。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在黨的領導下煥發蓬勃生機的40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與時代同行,生動反映社會進步的40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與人民同心,和人民一道前進的40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熔鑄中國精神,參與世界文學建構的40年。40年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形成了新時期黨的文藝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緊緊依靠廣大文學工作者,尊重文藝創作規律,為文學藝術繁榮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開辟了廣闊空間。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總攬全局、視野寬闊、內涵豐富、思想精深,科學總結了我們黨領導文藝的歷史經驗和實踐探索,深刻有力地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面臨的一系列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重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的重大創新發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我國文學創作呈現井噴式發展,各種文學現象、文學思潮、創作流派繽紛涌現,文學在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的鑄造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大批視野開闊、思想活躍的優秀作家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莊嚴的歷史使命感、敏銳的生活感受力和高超的創作技巧,記錄時代變遷,展現時代精神,以思想智慧和創作才華,托舉起新時期的文學高原。中國文學始終堅持與人民同行,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為文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學工作者的天職,在人民的偉大創造中進行文學的創造。中國文學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大眾思想文化道德素質和審美水平,鼓舞人民斗志,凝聚民族力量,引領社會風尚,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等方面,已發揮出并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外文學交流日益深化,中國文學、中國作家與世界對話的自覺、自信和能力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連同其所承載著的中國故事、中國美學和中國精神,正越來越深刻地參與到世界文學和人類文化建構之中。過去40年,中國文學緊緊抓住時代所賦予的發展機遇,實現了巨大的進步,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在改革開放40年繁榮發展的根本經驗,更是中國文學在新時代創造更大輝煌的根本方向和必由之路。
錢小芊強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必須牢記文藝的神圣使命和光榮責任,必須不斷激發文學創造活力,努力打造精品,勇于開拓創新,必須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精益求精,講好中國故事。面對時代的要求和考驗,我們要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體認中國文學的使命和責任,以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的前進方向,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廣大作家要以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作為自覺的藝術追求,把自己真正沉潛進對新時代中國人民生活、命運和情感的深入體察思考之中,熱情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努力繪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要不斷迎接藝術挑戰,不懈進行文學創新。文學之新,不僅意味著新的故事、新的形式手法,更是要塑造時代新人,有力展現這個時代嶄新的精神風貌,大力弘揚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領時代風氣之先,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以寬闊的胸襟,站在民族歷史和人類歷史的高度,深刻體認中國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歷史實踐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巨大貢獻和重大意義,深入開掘中華民族深遠的歷史傳統、深厚的文化根基,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兼收并蓄、推陳出新,鍛造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價值、呈現中國魅力,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朝氣蓬勃邁向未來的形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肩負著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我們要高舉旗幟、不忘初心,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增強“四個意識”、樹立“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振奮精神、堅定信心,秉承弘揚改革開放精神,繼續書寫改革開放故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不斷攀登新時代中國文學的高峰。
鐵凝在主持會議時指出,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如今,40年的時光過去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都在這場偉大的征程中,發生了深刻的改變,獲得了全新的生命。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同樣在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發生深刻變化的,還有中國文學。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朝氣蓬勃、團結一心、潛心創作、銳意創新,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優秀作品,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不斷邁向新天地、抵達新高度。
鐵凝說,改革開放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歷史上一次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轉折。我們生逢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得以見證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這既是莫大的幸運,同時也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在過去的40年中,我們的文學生動地書寫、積極地參與到了這段歷史之中,而在未來,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將一如既往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把改革開放的故事轉化為經得住時間檢驗的優秀作品,把改革開放的精神熔鑄到創作與工作之中,貢獻出更多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優秀文學成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事業不斷邁向新的高峰。
曹文軒在座談會上發言
葉梅在座談會上發言
孟繁華在座談會上發言
崔道怡在座談會上發言
黃傳會在座談會上發言
朱向前在座談會上發言
葉延濱在座談會上發言
付秀瑩在座談會上發言
曹文軒、葉梅、孟繁華、崔道怡、朱向前、黃傳會、葉延濱、付秀瑩在會上發言。他們結合親身經歷和創作實踐、工作實踐,回顧四十年,展望新時代。大家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這一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深入到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文學創作和文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豐沛的創作資源。40年來,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報告文學等各門類的創作,創作出一批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中國文學也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擁抱新的世界,踏上更廣闊的國際舞臺,獲得了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以改革開放精神的豐富內涵為動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定文化自信,在文化創新中不斷進行藝術探索,用心用情用功抒寫新時代文學新篇章。(發言摘要另發)
首都文學界作家代表,中國作協各單位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在京團體會員單位負責同志,魯迅文學院學員等百余人參加座談會。
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現場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