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牛
參觀深圳改革開放40年展覽,站在拓荒牛雕塑面前,那氣勢,那沖勁,那韌性,讓人感慨萬千。深圳的輝煌,就是由這種拓荒牛精神鑄就。正是全國千千萬萬“拓荒牛”,埋頭苦干創出了一片新天地。這時,筆者想起了認識的一位企業家,一位當地的“拓荒牛”。
他是老區人,以優異成績考取上海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外地工作。因母親年老多病,1983年調回老家。那時,當地辦了“五七”農場,便安排他去養雞。兩年內他就養出了名,得到地委書記的賞識。
到了1987年。當地拖拉機配件廠因為虧損多年,已奄奄一息。他在大學里學的是機械專業,地委書記便點將讓他去承包這個廠。
他一進廠就看出了產品積壓嚴重的癥結,雙管齊下,在狠抓產品質量的同時,親自抓銷售。哪里有訂貨會,他便設法擠進去,打探市場需求信息。他白天在會外展銷,晚上則到代表住地串門。懂技術的他講話內行,在一次全國性訂貨會上,遇到一位軍工企業總工程師,兩人很談得來,總工一下子就訂購500套產品,這是拖配廠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訂單。自此,這家軍工企業大批訂購他們的產品。產品銷路打開了,工廠面貌立馬改觀。他進廠的第一年就轉虧為盈,第二年更是盈利139萬元,承包制初顯威力。
1988年,全國經濟過熱,資金短缺的問題擺在了他面前。他看到報紙上報道,國外企業為增強企業凝聚力向職工發行公司內部股,便怦然心動。他設計并發行了自己公司的股票,每股500元,職工踴躍認購,很快便籌集了一筆資金,解了燃眉之急。
彼時,當地又有一家企業鬧得雞犬不寧。汽配廠多年虧損,地區派出幾任廠長,都沒能扭轉局面。眼看汽配廠就要垮了,2000多人的安置可是個大難題。地委書記眼前一亮,何不將拖配廠的廠長派過去?他肯定能把這個廠搞好。
他上任后,很快理清了汽配廠的問題,并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先是推動管理和技術進步,購進一批486計算機進行管理,圖紙設計、產品質量和工作效率明顯提高。隨后,他著重整頓作風和銷售紀律,說到做到,令出即行。針對工廠管理機構冗員太多的問題,他采取裁撤機構、競爭上崗的辦法,起用一批品行好、能力強的年輕人,將一部分不適應現代管理要求的管理人員放到車間當工人。
在他的帶領下,僅一年多時間,汽配廠就創下了由虧損五六千萬轉為盈利100多萬的“奇跡”。
改革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各種非議、責難、阻力紛至沓來。有工人因裁撤下崗而不滿,拿出一個乒乓球樣的炸彈要炸他,他沒被這種威脅嚇住,而是初心不改,繼續堅持改革的步伐。
公道自在人心。后來市場變化,許多企業經營困難,有的破產倒閉。但汽配廠改革打下來的底子幫助其順利渡過難關,越來越興旺。工人們十分感慨地說,要不是他在這里改革,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我們廠也會垮掉,我們也會丟掉工作。
改革之路充滿荊棘坎坷,需要堅忍不拔的意志、開拓創新的精神、百折不撓的毅力、敢作敢為的擔當和廉潔自律的操守。
這位企業家做到了,他贏得了職工的稱贊、實踐的肯定和事業的成功,是真正的改革“拓荒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拓荒牛精神更需要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