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論壇”在京舉行
論壇現場
12月19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2018年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出席論壇并講話。來自北京、遼寧、云南、甘肅、寧夏、湖南、新疆、貴州、山東等地的30余位作家、評論家、學者與會。會議由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包宏烈主持。
論壇現場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論壇”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3年實施以來已分別在北京、銀川、蘭州、庫爾勒、呼倫貝爾等地成功舉辦了五屆,對于加強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建設、增強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力量、促進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創新發展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吉狄馬加講話
吉狄馬加在講話中談到, 40年來,我國的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全面發展,作家們是時代變革的參與者、見證者和書寫者。作為中國文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文學,這40年更是實現了大發展、大創新、大繁榮,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作家從邊疆走到了中國文學前沿,共同開辟了中國文學花團錦簇、多元共生、繁榮發展的新時代,有必要從文學研究、文學理論批評角度對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進行回顧和總結。他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民族政策對于發展少數民族文學的優越性,并希望大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文學評論研究工作的根本指導,不忘初心,牢記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文學批評搭建各民族心靈溝通的文化橋梁,傳達“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思想,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更好地發揮文學批評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和引導作用。
包明德發言
與會作家、評論家圍繞“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展開深入研討,回顧40年來少數民族文學取得的輝煌成績,探討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民族性追求和多樣性發展、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現狀與發展對策、少數民族走出去的策略、母語文學創作與翻譯問題、少數民族女性文學與人口較少民族文學創作等。大家認為并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帶有個性的文化呈現和表達只有成為人類共同的審美需求,才具有世界性;不應該把少數民族文學局限在民族風情、文化傳統及宗教傳統的表達上,它應與時代共振,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少數民族文學,實現少數民族文學的現代化轉換。有專家認為被翻譯出來的少數民族母語作品只是冰山一角,還須加強母語文學的翻譯隊伍建設,鼓勵和發掘少數民族評論人才。
尹漢胤發言
參加論壇的有包明德、尹漢胤、石才夫、陳亞軍、興安、陳崗龍、李曉峰、張春植、劉大先、宋家宏、納張元、普馳達嶺、李美皆、嚴英秀、吳道毅、牛學智、努爾巴汗·卡力列汗、扎西東主、孟學祥、趙衛峰、納 楊、吳 剛、李曉偉、賀穎、石彥偉等,扎巴、蔡曉齡、潘年英、何英等提供會議論文。
與會人員合影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