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文壇
時至季冬,回想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文學,內心充滿春天般的溫暖。而現在已經讀到的不少喜慶文章,含著豐富的史志價值,對四十年的文學歷程進行高屋建瓴而又滿懷深情的回望。想一想,在每個人短暫的生命中,又能經歷幾個四十年呢?所以,凡是有始有終,一路攜手,走到黃金般“不惑之年”的文學同道們,都是享有非凡人生的幸運者。
作為1977級,我在煉鋼廠當工人八年之后,進入大學中文系讀書。就在這個時刻,文化政策的巨大變革幾乎在人們猝不及防間發生。體現在文學藝術上,便是國門的極大敞開,經過無數優秀翻譯家的卓越勞動,異域的種種思潮、主義、觀點、標準,幾乎無一遺漏地介紹了進來。那時,我們都是好學生,既循規蹈矩,又意氣風發。讀書,大量地讀書,如饑似渴地讀書,甚至等同于傻讀和亂翻。這成為大多數同學互相攀比的競賽,也成為許多人此后大半生難以改變的習慣。“開卷有益”的古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繼承。“讀書無禁區”的倡導,則一度成為流行的時尚。于是,我們讀到了許多已有定評的作家、作品,也熟悉了許多正在崛起的作家、作品。
接下來,自然而然地,眾多技癢難捺的人,激情澎湃地操起筆來,依據著自家生活,仿效著他人筆墨,開始了一吐為快的創作。很快,便有不同凡響的佼佼者脫穎而出,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新秀。民眾與文學,進入了共同的狂歡期,一首十來行的詩歌,一篇幾千字的小說,一旦表現出才氣和膽略,人們便會奔走相告。民眾與文學,又像是進入了彼此的蜜月期。文學成了許多有情人最可靠的媒介。現實中,因意趣相投的文學姻緣而喜結連理的佳話比比皆是。
“比較文學”這門早就存在的冷門學科,前所未有地興旺起來。該系統的學者,無不具有銳敏的創見性。他們在高調亮相后不久,即界定出南方文壇的某某像但丁,北方文壇的某某像歌德,東部文壇的某某有海明威之概,西部文壇的某某有卡夫卡之風。在一張張似是而非的標簽下,新時期文學的創作開始分門別類起來,開始五花八門起來,實質上,開始繁榮昌盛起來。
與此同時,在魯迅的“拿來主義”得到最大化實行的喜人時刻,長期被打入冷宮的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現代文學,同樣生逢其時地迎來春景。古典文學的孤本、善本、禁本,現代作家的創作、翻譯、理論,統統得到大規模發掘、整理、出版。大批鐘情于此的中青年學者,迅速成為精于此道的專家,這當中就有不少我們熟悉的同齡人。是他們使人們見識到,中華民族的文學寶庫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部分。從古到今,庫存著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擁有大批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名的文豪和巨匠。于是,眼見大批作家辛勤耕耘,重返尋根之路,又開始新一輪別出心裁的探索。中外文學經典的教化作用、示范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之后,無疑激發出中國幾代作家極大的寫作沖動和創新能力。這就應了一句“花紅葉綠”的老話,中國文學的大花園,得以展現出醉人的風景。從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全國中短篇小說獎、少數民族文學獎到后來的莊重文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不間斷地推出大批優秀作品,藝術質量和思想水準普遍抵達有目共睹的高度。眾多作家、翻譯家的勞動成果得到公認,并被鄭重其事地標榜出來,猶如一面面色彩各異的旗幟,在廣大文學讀者視野寬闊的朗朗晴空中,獵獵飄揚起來。
當然,回首四十年的文學發展,也并非一馬平川。有時熱浪滾滾,有時相對平靜;或者時而受抬舉,時而被冷落;或者在這個地區受到重視,換個地區卻遭到忽略。文學的榮光與尷尬,外部原因固然復雜紛紜,但如果從作家自身反省的話,可能更有利于我們內心的平衡。四十年的文壇,實際上讓作家經歷一場考試,也給予作家一個平臺,表演聰明與才華,展示格調和氣質,體現心地及人品。而這個表演、展示、體現的過程,必然有高下之分,有雅俗之分,有上帝點頭和發笑之分,有讀者喜歡和厭惡之分。我的意思是,文學的進步,除了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更關鍵的,還取決于文壇從業者們的自身狀態。
事實上,四十年來,懷抱著各種理想的人們,躋身于叫人驚喜交加的文壇,多數出于內心表達的沖動,有的為了獲取職業的尊榮,有的僅僅當作謀生的手段。文學馬拉松跑到后來,有的半途退場,有的堅持至今。當然不可一概而論,有的退場仍然令人尊敬,有的堅持則屬于勉為其難。
文學通常表現為有眾多讀者的參與。但寫作自身,一定應歸類為獨自做事。你如果追逐熱鬧,哪兒人多奔哪兒去,個體勞動就必然變質為呼朋引類。比如,拿深入生活來說,采用前呼后擁的方式,浮光掠影的方式,就往往造成你的身子到了邊遠的城市、偏僻的鄉鎮,你的感覺可能還留在你的長居之地。你看到的、聽到的,都會是同一模板里出來的百城一面、千鎮一貌,都會是除套話之外當代人共有的急功近利,同樣焦慮的房子、車子、票子。而輕而易舉地,就會忽略掉各個地方依然具有的獨特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我想以自身的體會說,一些錯覺的產生,可能恰恰正因為同行者太多,人多嘴雜制造了并不需要的熱鬧。試試讓自己少去些喧囂場合,安靜下來,就可能寫好瑣碎的家常日子,寫好曲折的精神歷程,寫好多元的“自我”審美。如此省悟之后,那些熟悉的人、陌生的人、貧賤的人、富貴的人,如何一天天走來,如何一年年變化,就可能在你的筆下,呈現出真實的豐富與新奇。
三四十年前,大多數作家還沒有自己的書房。但不分時間、地點的閱讀,使人們盡情領略到書中的大千世界。而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各種提倡讀書、組織讀書的活動如雨后春筍。但事實上,讀書已變得日益奢侈,甚至僅僅成為一種讓人觀賞的“項目”。如果沒有坐擁書城的架勢,沒有咖啡,沒有茶,沒有綠色植物,沒有工藝擺件,沒有背景音樂,讀書似乎就很難進行下去了。在國有書店日趨萎縮的狀況下,不少民營書店已經會所化、沙龍化。真正的讀書已變得可有可無,人們主要忙于說書、論書,簽字、賣書。活動的時間,往往會有40分鐘、60分鐘之類的限定。在這種充滿“廣場文化”的氛圍中,將一本書一行一行地讀進眼睛里,一頁一頁地讀進腦子里,已是一件相當為難的事情。這是文學碰到的新問題。我一個朋友曾說過:“你只有讀,你才會寫;你只有寫,你才會讀。”可見,閱讀是文學的前提,也是文學的基礎。提倡行之有效的閱讀,應是文學發展的重要一環。
回想自己四十年的文學歲月,我從來都只是想做一個盡可能稱職的文學勞動者,心無旁騖地讀書、寫作。我不關心論爭,論爭常常耗費時間。不理睬閑言碎語,因我沒有應對的能力。不習慣給評論家送書,便沒有過出書之后的好評如潮。這些都是缺乏自信的體現。種種不良惰性,反倒使自己產生一種寧靜的生活滿足。也因此有心情、有閑暇,讓思路飛翔,去關注古代的人與事,去親近現代的人與事,去體察國外的人與事,去擁抱當代的人與事。然后把這些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出來,經由數十家出版機構的幫助,成為80多種封面的圖書。再經由無數讀者慷慨的購買,轉化為我繼續寫作的動力。數十載文學經歷,雖然平淡而乏善可陳,但恰恰是從切身感受出發,對中國文學寬容的四十年,我要送上真心誠意的感謝。我是一個從來就缺乏深度思考的人,但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這就是:已經完成的四十年文學實踐,必將在中國文學及世界文學的史冊里,留下極富色彩和價值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