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的新圖景
大巴車一進入浙江安吉境內,我頓生一種莫名的興奮。那伸手可及的云朵、那滿山遍野的翠綠,讓我心旌搖蕩,目光不敢片刻游離。我看到追著車窗的風兒在向我招手,此時,我多想讓全封閉的大巴車能將窗兒移動,讓我和窗外的空氣握手輕吻。
前面就是聞名遐邇的余村了。余村,三面青山環繞,坐落在狹長的山坳里。漫山翠竹和樹林將小村抹成一片碧綠。清冽冽的小溪穿村而過。溪水旁,一幢幢別致的農家別墅和周圍的山色、水景融為一體。
余村,因境內的天目山余脈——余嶺而得名。二○○五年八月十五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冒著高溫考察余村。他在村委會簡陋的會議室里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我到村部文化禮堂想感受一下當年的余村。文化禮堂的資料,都是村民自己收集整理的。那一張張反映余村歷史的黑白照片、那一件件村民使用過的老物件,讓我看到了余村的舊時模樣。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是無數人信奉的生存法則,這樣的法則在余村得到淋漓盡致的發酵。面對連綿的山巒,村里建起了石灰窯、磚廠、水泥廠,全村成了塵土飛揚、機聲隆隆的大工地。滿山的粉塵遮天蔽日,讓余村蓬頭垢面,失去了美麗的容顏。采石使余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果樹、茶樹幾乎絕收,連生命力十分頑強的山筍也變得垂頭喪氣,一副病怏怏的模樣。
面對那些舊照片、老物件,我暗暗嘆息。文化禮堂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那些年,村民每天在震耳欲聾的山炮中生活,在險象環生、事故不斷的礦區勞作。滿目青山在漸漸頹廢,美景在慢慢消失,莫名其妙患病的村民開始多了起來。
后來,當地政府響應黨的號召,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果斷關停了那些危害社會、斷絕子孫后路的礦場。余村關停礦場后,面對未來村民迷茫過,靠山不能吃山,今后又如何生存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點亮了村民心頭的希望。他們行動起來,植樹造林,恢復山貌。在村里辦起了生態工業區,生產竹木制品。還紅紅火火地辦起了茶場、客棧、農家飯店……
同樣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今天的余村人卻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存共榮。他們過得富足、踏實。
余村的美景不用吆喝,自有客人來。前來余村的游客絡繹不絕,許多是來自上海、南京、杭州的客人。在余村我們還遇到了老鄉——被稱為“世外桃源”、被喚作“森林小鎮”的桃源鎮居民。
中午,我們隨意找了一家農家飯店就餐。抬眼窗外,一片竹林樹影婆娑。透過竹林梢頭,但見山峰聳立,白云繚繞。
沒過一會兒,端上來滿滿一桌豐盛的菜肴,色香味俱佳。飯畢,大家給每道菜打分,土雞、竹筍并列第一。廚師謙虛地說,沒有加什么作料。我知道,那美味的作料是看不見的,它在余村的泥土里,在余村的山林間。
我非常羨慕余村人。他們和綠水青山晨昏相伴,徜徉于綠林竹海,呼吸清新空氣,享受著純天然的美味佳肴。余村人是綠水青山的受益者。
余村腳下的土地正是太湖水的源頭,當地人將太湖水的源頭保護得那么好,身處太湖下游的我們,該怎么辦?應該更加樹立環境意識,用我們的行動進一步保護太湖,保護我們的母親湖。
返程的路上,我打開手機,盡情欣賞著拍下的一張張照片。照片上有一塊醒目的豎石,上面鐫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個通紅大字。它聳立在一泓碧水中,讓人對余村的明天充滿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