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經典、改編傳統要有敬畏心
連續參與四屆上海小劇場戲曲節,我明顯感覺到這一屆整體質量比前三屆更高,特點也更明顯。如今我們舞臺上不乏模式化、大場面、名家云集的作品,相比較下,參與小劇場戲曲節的這幾部作品特別清新可愛。因為這里是年輕人的天地,是藝術家探討戲曲可能性的天地。這里的創作很少功利心、沒有非藝術的東西。在這里,無論是資深藝術家的介入,還是青年編導演員的努力,都十分誠懇,令人欣慰。
黃梅戲《玉天仙》、京劇《青絲恨2018》與越劇《再生·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傳統戲曲舞臺上常演、或是經典的作品進行重新解讀或者說是顛覆。《玉天仙》相對來講做得更加完整、更有邏輯。因為編劇并非為了顛覆而顛覆,憑空與過去戲曲舞臺上的朱買臣“作對”,而是在已有的史料中尋找可以重新闡釋的空間。不同于京劇昆曲等許多劇種中朱買臣與他妻子的已有形象,《玉天仙》中的朱買臣雖然一心向學,卻有好吃懶做的毛病。妻子對其失望,為生存而改嫁,后遇到朱買臣窮困潦倒,還贈與食物救他一命。這樣的情節其實是在《漢書》里有跡可循的。《漢書》里一上來就寫朱買臣不是很用心在生計上。后文同樣也有對妻子改嫁以后接濟朱買臣的描寫。所以這部作品不是故意和京昆傳統戲唱反調,而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從歷史的依據里面來尋找重新解讀的可能性。而這樣創作而來的東西更扎實。
今天我們要對優秀的傳統作品、乃至經典作品重新解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看法是不要輕舉妄動,草率從事。不能稍有一點想法,就對著經典作品妄加改動。青年主創應當對歷史、經典有敬畏感,進而去深入研究:當初為什么會形成經典或者沉淀為傳統;今天我們可以新解的地方在哪里;原本作品中有沒有不足;而這樣的不足又應該如何對待。如果真正做了這樣的研究,其作品就既有當代人的眼光,又保留了傳統的精華。
基于此來看《青絲恨2018》用倒敘的方式來講故事。主創希望從中引發觀眾的思考——這場悲劇到底純粹是男主人公“負心漢”王魁的道德問題,還是當時整個社會認知、乃至民眾集體無意識造成的問題。從最終呈現上,能感覺到作者的意圖,但似乎還可以表現得更明顯一點,而不是僅僅滿足于情節的倒置。《再生·緣》的作者希望討論陳端生這樣一位18世紀的才女的女子主體意識,孟麗君被發現是女兒身之后該如何選擇人生?這樣的初衷是很好的,不過在表現上好像還沒有超越原作者陳端生的視野。在陳端生所處的年代,她能夠寫出這樣一部作品,其思想本身是相當先鋒的。我們今天來做的話,用什么樣的方式、呈現什么樣的思考,這有待主創進一步挖掘和打磨。但整體來看,這樣的探索都已經非常有價值,只是具體到作品可以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除了對待傳統和經典的態度之外,今年參演的作品同樣引發我們進一步思考小劇場戲曲形式發展與戲曲本體藝術的關系。
比如《再生·緣》的沉浸式呈現對于觀眾來說是一個新鮮的體驗,是戲曲作品里從未用過的。但就其必要性和觀演效果來說,仍值得討論。話劇的沉浸式作品,是將觀眾卷入劇情之中,讓觀眾順著作者的思路追尋劇情,在眾多分叉劇情之中做出觀眾自己的選擇,而在《再生·緣》中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樣的效果,其“沉浸式”更多地體現在觀演角度和觀演方位上。觀眾并非進入劇情之中,大多數時候是“間離”觀看。值得主創注意的是,戲曲本身的寫意特點跟話劇是不一樣的。戲曲高度程式化、寫意化的唱念做打某種意義上與“沉浸式”形式會有一個天然的矛盾。不過,實驗探索的過程本身是有價值的。這為我們提供了經驗和樣本去冷靜下來思考與總結。
(作者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