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民族化的探索者——黃會林
11月的最后一天,84歲高齡的黃會林一大早就來到了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第九屆年會會場,盡管籌備會議的工作有條不紊,但她還是更愿意親力親為,最后再認真檢查一遍桌上的嘉賓桌簽。此次會議共邀請來自美國、法國、瑞士、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新加坡、巴西等國嘉賓與我國專家學者共計60余位,他們從“當代與傳統”的角度,共同探討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機制與當前狀況。事實上,自2011年開始,每年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五都是黃會林將海內外專家學者“請進來”的日子,新朋舊友歡聚一堂,共同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出謀劃策、添磚加瓦。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黃會林自覺的、民族化的學術立場與落腳點,而回溯過往,這也正是先生創建北京師范大學影視學科的出發點。
可以“翻譯”,絕不能“翻版”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時,正在北師大附中讀書、年僅16歲的黃會林為“保家衛國”報名參軍了。在朝鮮戰場一次保衛清川江戰役中,她所在的團犧牲了百余位戰友。最危險的一次,兩顆炸彈就在她身邊十幾米的地方爆炸。對中國文化自身價值的認識與肯定,在這場關乎生死的戰爭中植入了黃會林的意識之中。1992年,留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已經34年的黃會林開始創建影視學科。“當時校領導認為,北師大應該創建中國高校的影視學科,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和我的同伴,我們到了當時一窮二白的輔仁校區,從零起步,在綜合類高校開設影視學科,我們是第一家。1993年,我們獲得了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影視藝術與技術’碩士點,并首次開辦了大學生電影節。1995年,我們被批準開設‘電影學’博士點。”拿到博士點后,黃會林夜不成寐,壓力特別大,這種壓力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專業院校對于綜合類高校進行影視學科人才培養是存疑的,另一方面,黃會林自己對于如何把北師大的影視學科建設好,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也心里打鼓。研究生院的領導告訴她說:“老太太,您不要高興得太早,這個博士點是滾動的,如果您做得好,那沒問題;如果您做不好,輕則黃牌警告,重則紅牌拿下。”年屆花甲的黃會林徹夜未眠,心想,被拿下還不如沒有做。她查閱了與電影相關的各類報刊,查來查去發現,1995年的電影理論與批評,大都是西方理論,旁征博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薩特的存在主義、尼采的唯意志論、索緒爾的語言學以及借用社會學、女性主義等西方文化理論覆蓋到中國電影上。黃會林頓悟——北師大要想建立中國電影學科,必須高舉民族化旗幟。在她看來,中國電影要發展,西方理論、技巧可以翻譯,但絕不能翻版,完全照搬西方理論,就是東施效顰、邯鄲學步,最終失去自己。北師大博士點進行理論研究,主張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完成獨特的追求。在這一背景下,被同行專家譽為對創建中國影視美學的本土體系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中國影視美學研究》叢書出版,共8本。叢書出版后,《中國社會科學》首開刊登影視論文的先例,這組筆談共刊發了北京師范大學關于中國影視美學的四篇文章,并在“編者按”中指出,“總結民族化的影視藝術發展規律,是影視理論界應當探討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就現有理論來看,絕大多數是西方影視理論的翻譯和介紹,本土化的影視理論研究比較缺乏,尚未見到‘中國影視美學研究’這一系統論題的正式提出。”從某種意義上,這一論題無疑具有“處女地”開墾的重要價值。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黃會林特別推崇四個字——知行合一。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王陽明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也就是說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完成。黃會林認為,建立一個學科需要三根支柱,第一根是教學,教學是大學的基本任務;第二根是科研,沒有科研,教學沒有后勁兒,不能生長;第三根是實踐,沒有實踐,便如墻上蘆葦、山中竹筍,理論便成為束之高閣的東西。從第一個五年延續至今的大學生電影節是黃會林實踐知行合一的產物,她從不將大學生電影節當作校園文化活動來看,而將其視作教學中的實踐部分。到了第二個五年,黃會林抓住了電影民族化的根本——受眾。所有一切藝術創造,必須源于受眾,檢驗自受眾。“所以第二個五年,我們申請到了關于影視受眾的國家級與北京市級課題項目,又做了八本書,名叫《影視受眾研究叢書》,這八本書以《中國影視受眾論》打頭,從人文、社會、受眾心理、審美、市場、收視規律,以及‘受眾調查與研究’等角度出發,主要研究中國影視受眾,其中對外國受眾的研究是作為比對樣本出現的。”到了第三個五年,黃會林又進一步深入,選取了受眾中最獨特、最核心的“未成年人”做研究。她帶著學生深入到各中小學、乃至“少管所”進行調研,發現少管所里許多小孩的犯罪行為都是從影視作品中習得的。研究中國影視對未成年人的影響,黃會林采取了廣泛的問卷調查方法,調查范圍從北京擴展到全國。她沉痛地告訴記者,“當年我們還去了汶川做小學生受影視文化影響的問卷,頭一天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做了問卷,第二天汶川大地震,整個小學都陷了下去。”10年里,問卷被單獨存放于北京師范大學。力透紙背的,還有生命的重量。
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15年的歲月如白駒過隙,黃會林也到了古稀之年。她卸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首任院長后,又組建了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而問卷調查的方式一直延續至今,并作為其博士生的一門課——《中國影視文化戰略發展研究》保留了下來。每年,共有1500份外文問卷面向全球發放,這些問卷,成為反映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力的“晴雨表”。黃會林帶領學生對全球調研數據進行系統梳理,提煉出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問題與對策,匯總入每年一部的《銀皮書: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研究年度報告》。在今年發布的第7本“銀皮書”中,我們不僅看到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成績,例如中國電影反映、建構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在北美地區傳播呈積極態勢等,也能看到,宣發薄弱成為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主要障礙,中文對白與中式表演影響觀影效果等問題。
電影有“三品” 當立民族魂
《小花》
《牧馬人》
《人到中年》
在黃會林看來,電影有三個“品”字——“商品”,要花錢買票去看;“產品”,質量是產品的特性;“作品”,是一種精神產物,必須具有創造性與民族性。黃會林坦言,現在多少有些糾結,大學生電影節已經走過25個年頭了,近幾年每年申報參加大學生電影節評獎的作品差不多有300部,雖然也有拔尖兒的,但總覺得還不夠充分。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國電影的三次高潮中找到正確的發展路徑。
中國電影一路崎嶇,風雨兼程。在黃會林看來,中國電影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處于水深火熱,但在電影方面卻是異軍突起。上世紀初年起步的中國電影,在當時,“鴛鴦蝴蝶派”等影片占據著市場。但隨著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廣大民眾不再滿足于這些言情、武俠電影,而是要求電影緊密結合國家危亡的形勢。隨后,中國影壇出現了一些有情懷的、進步的左翼電影。1932年,中國共產黨派夏衍等人進入電影界,爭取團結一批電影人,希望能夠使得中國電影有所改觀。夏衍在明星影片公司創作的第一部作品《狂流》,以“九一八事變”后的大水災為背景,表現了當時中國封建地主對廣大農民的壓迫,以及農民奮起反抗的情景。《狂流》一經推出,萬人空巷,盛況空前。之后夏衍又改編了茅盾的《春蠶》,被意大利電影界認為是新寫實主義的起點。《春蠶》突出了“豐收成災”的悲劇,深沉地展現出外資侵略和連年戰亂下的中國農村現實,上映后又一炮打響。在夏衍周圍,還有許多像洪深、田漢、陽翰笙、趙丹、聶耳等紛紛加入到左翼電影的創作中,出現了《神女》《漁光曲》《桃李劫》《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一批進步作品。上世紀40年代,《萬家燈火》《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麗人行》《烏鴉與麻雀》等都是深受當時百姓歡迎的作品。可以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一批具有較高水準的、可以立于世界之林的作品。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高潮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個時候新中國建立,百廢待興,文學藝術創作也是從舊的規范走向一個全新的世界。工農兵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很多知名老作家拋棄了他們原來熟悉的生活,轉過頭來寫工農兵。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白毛女》《南征北戰》《董存瑞》《祝福》《林家鋪子》《青春之歌》《紅旗譜》《紅色娘子軍》《甲午風云》《小兵張嘎》《野火春風斗古城》《英雄兒女》《早春二月》等作品,還有少數民族電影,例如《五朵金花》《達吉和她的父親》《阿詩瑪》等。人們不應該低估“十七年”電影取得的輝煌成就。第三個高潮期就到了改革開放時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傷痕電影與當時學習西方電影精華拍攝的作品,一改往日風貌。例如謝晉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吳貽弓的《巴山夜雨》《城南舊事》,李俊的《歸心似箭》,張錚的《小花》,王啟民、孫羽聯合執導的《人到中年》,趙煥章的《喜盈門》,以及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導演的作品,類型豐富,大受歡迎。從這三次高潮中我們不難發現,電影當立民族魂。黃會林認為,電影產業化改革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因為改革開放使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但是這種市場經濟畢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不一樣的。“我認為我們中國的市場經濟應該是有魂的,而不僅僅是以追求利益為出發點。中國電影創作始終呼喚內容為王,質量為先。”
民族化的治學思路被黃會林延續至今天。她與弟子們共同捐資創立了北京師范大學會林文化基金,源源不斷地為中國文化的對外交流“輸血”,提供保障。例如由基金贊助的“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通過外國青年電影人的獨特視角,在中方志愿者一對一配合下,每人拍攝完成10分鐘中國文化紀錄短片。截至2018年,研究院已組織來自全世界55個國家的508名青年,完成了507部短片,斬獲100余項國際獎;再如基金設立的“會林文化獎”,每年在全球范圍內評選出中、外各一位獲獎者,各獎勵人民幣30萬元,迄今已累計評選出8位中、外籍獲獎人士。“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和有識之士正加入到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活動中來。對此,她一再強調,“所有的工作展開和成果呈現,都離不開所在團隊和老伴紹武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