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海外近200年 12萬件“泰興號”古瓷器回家
“泰興號”古瓷器。本報記者 吳春燕攝/光明圖片
近日,廣州黃埔新港港區全通秀麗碼頭迎來了一批遲遲歸家的“故人”——清中期“泰興號”沉船事件中散失海外的12萬件德化青花瓷。這批古瓷器自1822年從廈門港起航,漂泊了196年,終于回歸華夏。這一象征中國海絲文化的國寶順利運抵黃埔港,并于12月13日舉行了珍寶回歸開啟儀式。
大量珍貴瓷器沉寂海底
“泰興號”商船長約60米,寬約10米,重1000多噸,1822年(道光二年)1月從廈門港出發,目的地為古稱爪哇的印尼。由于海上大風偏離航線,“泰興號”于1822年2月7日不幸觸礁沉沒,1800余人遇難,主要是中國乘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難之一。
據記載,“泰興號”上一共有超過100個小隔間,用于給船上的富商儲存貨物,包括由居住在南洋的中國、日本、英國、瑞典和法國富商訂購的大量瓷器。而在瓷器內和瓷器間的多余空間,也填滿了各種茶葉。這些瓷器大都是18世紀和19世紀初福建德化生產的專供出口的青花瓷,以青花盤、碗、杯、碟、罐、蓋碗等日用瓷居多。典型的德化青花瓷有靈芝紋青花盤碗碟,“晨興半名香”青花盤,梅雀圖青花蓋碗,蘭、竹、菊青花盤,青花小湯匙,菊花紋青花盤,壽字紋印青花碗,圈點紋青花小碗等,從紋飾上看極富民族氣息的生活圖案比比皆是。
1999年5月,澳大利亞一家海洋公司在南中國海附近把“泰興號”打撈出水,獲取了20多萬件中國清代瓷器,并散落在海外收藏家手中。經過多次國際交易,中國企業家泮廬集團董事長鄭長來從英國聯邦貴金屬公司一次性買斷12萬件“泰興號”清代德化青花瓷。
珍寶歸來 將計劃進行巡展和捐贈
隨著集裝箱門緩緩拉開,“泰興號”沉船事件中散失海外的12萬件古瓷器整整齊齊地顯露在陽光下。“從洽談收購到啟運回國共歷時兩年多,為了這一天,我們已經努力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新港海關的貼心服務和快速反應,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了回家的溫暖。”北京泮廬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負責這批古物進口的執行董事鄭瑋輕輕舒了口氣說。
這12萬件國寶瓷器,盡管只是“泰興號”沉船打撈上來的20萬件珍寶中的一部分,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其價值還反映在中國航海史、海外貿易史、造船史等方方面面。這批古瓷器的回家讓人重新認識發生在196年前的“泰興號”沉船事件,它直接證明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海洋強國、造船強國,而南海航線是中國人最早開辟的海上貿易自由航道。鄭長來表示,歷史上由來已久的海上絲綢之路與如今的“一帶一路”倡議一脈相承,作為中外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自古就是沿線各國人民共同的美好心愿。“泰興號”沉船事故是當時最大的海難之一,研究“泰興號”事件對研究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方面狀況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這批古瓷器從英國啟航,經過近1個月的海上運輸到達全通秀麗碼頭。一次12萬件的規模,也是近年來少有的單次大規模古物進口。為了確保這批瓷器安全、快速完成通關,黃埔海關下屬的新港海關提前做足了功課,一方面積極接洽地方文物管理部門了解國家最新的管理要求和古物、文物的保護辦法,明確監管注意事項;同時主動聯系進口人了解通關需求,介紹海關通關便利措施,指定專人逐個環節指導進口人快速辦結通關手續。新港海關還選派了經驗最豐富的業務專家來實施這次查驗工作,并提前組織查驗關員學習掌握文物的保護辦法。據悉,該批古瓷器目前已完成口岸通關回國,并將按照預期計劃進行巡展和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