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大家尚長榮:“不安分”的京劇一生
近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在上海京劇院接受了中新網記者的專訪。 康玉湛 攝
5歲登臺演“娃娃生”,10歲拜師學花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的一生都在與中國戲曲“打交道”。畫起臉譜、穿上戲服,年近八旬的尚長榮甫一站上戲臺,便成了戲文里的霸王項羽、梟雄曹操,唱念做打毫不含糊。一如其父親、“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一貫以來的藝術要求——最膩味敷衍,見不得糊弄。
尚長榮向中新網記者介紹舊相片中的人物。 康玉湛 攝
“我是一個‘不安分’的演員,總覺得古典并非不時尚。”端坐于上海京劇院的藝術沙龍,這位京劇大家在接受中新網記者的專訪時目光如炬,“如果優秀的劇種不能被同時代的廣大觀眾接受,只為一部分人服務,就會漸漸失掉這門傳統藝術的魅力。所以我不太‘安分’,新技術、3D電影,我都想要嘗試。”
尚長榮在《乾坤福壽鏡》中飾演金眼豹。 上海京劇院 供圖 攝
出生于梨園世家的尚長榮,是尚小云的三子,幼時曾一睹過中國京劇鼎盛時期戲曲大家們的絕代風華,也常聽父親與其他京劇名家聊天談戲。“有一次父親和梅先生(梅蘭芳)聚在一起聊天,我就聽他們老哥倆兒論戲,涉及了他們從小學戲、他們的追求、和他們同臺演出的前輩大家。我父親最崇拜楊小樓,楊小樓也特別欣賞梅先生,父親和梅先生談論楊先生時總是有聲有色,說楊先生演的項羽、趙子龍、黃天霸出神入化,他的技藝是根據歷史人物、戲文戲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來的,而不是‘賣技巧’。”
身為“名門之后”,尚長榮除了耳濡目染戲曲名家的藝術精神,父輩們“難以言表的光環”也始終激勵著自己求索奮進,自重、自強、自愛、自律。
尚長榮與父親。 上海京劇院 供圖 攝
父親尚小云過世后第三年,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也影響了尚長榮此后幾十年的藝術生涯。1987年,慕名于上海開放的藝術氛圍,40多歲的尚長榮聽著貝多芬的《命運》、夾著新編歷史劇目《曹操與楊修》的劇本,乘火車夜過潼關“闖”上海,敲響了上海京劇院的門環。“當時真的是前途未卜,但就有那么一股子勁兒想做點事情,跳出這汪平靜的淵水、一石激起千層浪。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是受到了當時改革開放大潮的激勵。”
尚長榮在《廉吏于成龍》中飾演于成龍。 上海京劇院 供圖 攝
《曹操與楊修》后成為新時期中國戲曲里程碑式的作品,也讓尚長榮這個名字紅遍大江南北。但成功未讓這位京劇大家停歇前進的腳步。“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門敞開,過去沒有接觸過的先進科技和文學美術等不同方面,都要引入到民族戲曲的劇場藝術,這是時代賦予的挑戰。我們戲曲人應該勇于接受這個挑戰,通過戲曲藝術好聽的唱腔、好看的表演和武打,講好中國古今人物的故事,傳遞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藝術、優秀的民族精神,忠孝節義、正義正氣。”
2008年,尚長榮在上海電影制片廠參與拍攝了其主演的首部京劇電影《廉吏于成龍》,一圓自己數十年來的“電影夢”。幾年后,上海京劇院著手攝制京劇電影《霸王別姬》時,導演滕俊杰提出要加拍3D版,這讓主演之一的尚長榮為之一振,“當時有人擔心,‘圓’的戲曲藝術,如果拍立體的,會對戲曲舞臺藝術產生影響。我的心思卻是‘正中下懷’,覺得肯定很有意思。”這部3D京劇電影《霸王別姬》,為京劇藝術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尚長榮在《霸王別姬》中飾演霸王。 上海京劇院 供圖 攝
與此同時,中國京劇也迎來了“走出國門”的最好時機。上世紀80年代,尚長榮第一次帶藝術團赴美演出,“當時是只帶團、不親自演,結果美國的京劇愛好者說,‘我們這兒有個虞姬,您能不能來出演霸王?’我說,那就演吧。”慨然應允的尚長榮是以臨時加演了一出《霸王別姬》,“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臺風一下子“震”住了當地觀眾。“后來有一篇在美國發表的文章,題目就叫《霸王威震舊金山》。”回憶至此,尚長榮爽朗而笑。
《曹操與楊修》。 上海京劇院 供圖 攝
這些年來,尚長榮將京劇藝術的一方舞臺帶去過巴黎、維也納等城市,也對年輕一代京劇演員的培養傾注起更多心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有一天我演不動《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了,難道這些劇目就要被‘掛起來’了嗎?我們不得不考慮如何傳承下去,在上海京劇院選拔了一批優秀青年演員,花了3年功夫把傳承版給演下來了。出類拔萃的青年京劇人才是有的,我也期盼、渴望他們成大才——成大才不靠捧,而靠自己的追求與磨練。”
尚長榮培養青年演員。 上海京劇院 供圖 攝
與京劇相伴了一輩子,這位梨園老者忍不住感慨,自己從未奢望過退休后仍能以京劇事業為家,70多歲了還能登上舞臺、拍京劇電影。“明年元月我還要跟著電影《曹操與楊修》去日本、費城、舊金山,在我還可以跟上隊伍不添亂的時候,只要是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向世界各國介紹中國的戲曲藝術,凡是力所能及的我一定都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