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十四件一級品京城亮相 其中的馬守真顧眉當年與柳如是陳圓圓齊名 “秦淮八艷”畫作亮相中國美術館
顧眉 花柳圖
馬守真 蘭花圖
董其昌 松溪幽勝圖
由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劃和主辦的“金陵盛跡——十七世紀的金陵畫壇”,正在中國美術館1、8、9號廳展出。展覽共展出兩館收藏的、涉及40多位名家的81件套書畫精品,其中不乏宗師巨匠與赫赫名跡。據悉,展覽中有許多作品是南京博物院第一次出庫與觀眾見面。
展覽分為五個部分:“金陵先聲”展出董其昌、藍瑛、査士標,以及深受吳門畫派、松江派、武林派和新安派畫風影響的藝術家,諸如姚允在、魏之璜、胡宗信等人的具有典雅之風的畫作;“金陵八家”展示樊圻、吳宏、鄒喆、陳卓、盛丹、蔡澤等人筆墨細膩、風格冷逸的畫作;“金陵別樣”展示龔賢、石濤、髡殘、程正揆、程邃、張風等人的畫作,其中彌漫著一種浪漫主義的感傷情懷;“金陵妍麗”展示馬湘蘭(馬守真)、薛素素、周序、顧大昌等能詩擅畫、才貌雙全的女性畫家的畫作;“金陵余韻”展出后學武丹、鄒坤、宗言、樊云、周璕等人的畫作。
其中的“金陵妍麗”部分,最為引人注目。這批女性畫家,其身份頗為特殊,是當年顯赫一時的“秦淮八艷”。晚明清初,市民生活發達,聲色犬馬,文人名士狎妓之風盛行,十里秦淮成為舊院別館林立之地,由此催生了詩文、書畫、曲藝相結合的青樓文化,涌現了一批能詩善畫的名妓,譬如顧眉、董白、卞賽、李香君、寇湄、馬守真、柳如是、陳圓圓等“秦淮八艷”。她們才貌雙絕,與名士交往,畫藝精進,并參與到文人的唱和之中,成為明末清初繁榮的消費文化的象征。對她們來說,繪畫既是用以謀生、競爭的手段,又是借以消除內心積慮的工具。此次參展的,就有馬守真、顧眉的作品。至于為何沒有柳如是、陳圓圓的作品,館方展覽編輯介紹,柳和陳的作品,幾乎沒有確認無誤的真跡。
談到策劃此次展覽的初衷,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中國美術館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近現代藝術作品為主的國家造型藝術博物館,在館藏的11萬件美術作品中,即有自北宋蘇軾《瀟湘竹石圖》始,涵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古代書畫1200余件,可謂自成體系。此次與南京博物院聯合主辦十七世紀金陵地區的繪畫珍品展,旨在共享兩館的館藏資源,讓廣大觀眾領略古代繪畫藝術的魅力。也通過這次展覽,增強兩館之間的良好互動,也是對傳統文脈的深入梳理與接續,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據悉,為了讓觀眾能夠完整領略“金陵畫派”超凡脫俗、怡情于天地間的繪畫情趣,南京博物院共拿出70件套精品收藏,其中就包含14件一級品、25件二級品。這些“作品都有一種清新靜謐的氣質,不染世塵,畫面中表現出落寞孤寂、清冷高雅,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他們取法五代、兩宋時期的傳統,以金陵的某些實景為基礎,著意詩化處理,筆墨精致細膩,成為明末清初金陵地區繪畫的主流審美。在畫法上則善于從生活經歷和山水實景中領悟創作的手法,寫實性較強。”
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