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論劉艷:體現真誠的人心溫度
原標題:體現真誠的人心溫度——劉艷的文學批評
劉艷近年來十分勤奮用功,她的文學觀念鮮明,文風清麗暢快,已經迅速成長為活躍的青年批評家。她作為《文學評論》的編輯亦有十幾年了,這本傳統深厚分量很重的刊物熏陶了她——劉艷多次這樣表白過,她也奉《文學評論》為學界的圭臬。這也督導和激發她對文學研究的熱情和堅守一種價值標桿。
我很同意吳俊教授對文學批評的觀點“批評的智慧與擔當”——既然是應該是當下所有文學從業者的理想,劉艷的追求就永遠在路上。吳俊教授認為:批評家需要敏銳的洞察眼光,需要敏銳而細膩的感性,甚或異于常人的敏感和敏銳,亦需理論的興趣和抽象思維的稟賦,以及寫作的才情——劉艷都不缺少,她的個性、專業、擅長和職業都支持了她進入文學批評領域的正確性。她的文學批評能夠體現出真誠的人心溫度。其批評文章脈絡分明,風格突出。劉艷一直自覺地強調并實踐著文本細讀和學理批評的原則與方法,在其嚴歌苓批評中表現得最為典型。其研究視野已非單一的當代文學一隅,從而令評論更為深拓,批評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就此得到應有的彰顯。一個顯例就是在蕭紅小說研究中,劉艷的再解讀別辟更深的闡釋理路。在文學專業領域內,劉艷既是文學批評的編輯,又是學者、文學批評者。作為編輯,她承續了《文學評論》的一種編輯傳統——職業編輯而為專業學者;作為學者、批評者,她也傳揚了《文學評論》的一種專業精神——她的文學研究與批評保障并提升了職業編輯的專業素養。
李遇春教授認為:作為“70后”批評家,劉艷通過自己的文學批評實踐執著地為學理性批評辯護。學理性批評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批評方法,它既與中國古老的漢學乃至樸學傳統一脈相承,同時也是西方近現代流行的科學批評方法的主潮。“求真”與“務實”是學理性批評的核心或精髓,對于真理,包括歷史真理、思想真理與藝術真理的發現是學理性批評的最高目標和永恒追求。劉艷對學理性批評的正名或辯護,不僅體現在批評觀念和方法論的清理層面上,還體現在具體的學理性批評實踐中。近年來她陸續寫就了一批作家作品論,正是她為學理性批評辯護的明證。劉艷的文學批評具有高超精妙的文本細讀功夫,而且對作品的敘事結構剖析格外重視。劉艷對作家作品的思想意蘊的分析,往往從文本形式分析中產生,而突破了那種先做內容和主題分析,再做藝術形式分析的二元化分析慣例,這正是她的學理性批評的魅力所在。
劉艷對“‘70后’創作與批評的尷尬及突破”問題有著持續的關注和探討。希望她會在文學批評和研究方面做出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