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百分之六! 《紐約時報書評》擇定2018年百佳圖書,九本譯作上榜
《紐約時報書評》上周公布了該刊編輯集體選出的2018年度的十種圖書佳作。小說和非小說各占五本。
五本小說是(以英文書名為序,下同):
(一)青年作家莉薩·哈利迪(LisaHalliday)的處女作《不對稱》(Asymmetry)。
(二)匈牙利裔青年作家麗貝卡·毛考伊(RebeccaMakkai)以八十年代艾滋病全面爆發時期為背景的《大信之人》(TheGreatBelievers)。
(三)法國-摩洛哥青年作家萊拉·蘇萊曼尼(Le?laSli?mani)描寫保姆殺童的龔古爾獎獲獎作品《溫柔的歌》(美國版書名:ThePerfectNanny)。
(四)琴內和阿拉帕霍印第安少數民族青年作家湯米·奧林奇(TommyOrange)的處女作《那兒在那兒》(ThereThere)。
(五)加納裔加拿大青年作家埃茜·埃杜堅(EsiEdugyan)描寫愛畫畫的巴巴多斯小黑奴登上熱氣球逃出甘蔗園周游世界的吉勒獎獲獎作品《華盛頓·布萊克》(WashingtonBlack)。
五本非小說是:(六)《瓊斯大娘》雜志調查
記者沙恩·鮑爾(ShaneBauer)的《美國監獄:一個記者對懲罰產業的秘密探訪》(AmericanPrison:AReporter'sUndercov?erJourneyintotheBusinessofPunishment)。
(七)青年歷史學家塔拉·韋斯托弗(TaraWestover)回憶自己從一個十七歲才踏入教室的山區少女成長為劍橋大學博士歷程的《上學記》(Educated)。
(八)大衛·布萊特(DavidW.Blight)關于美國黑奴、社會改良者和廢奴分子道格拉斯的傳記《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自由先知》(FrederickDouglass:ProphetofFreedom)。
(九)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倫(Michael Pollan)的《如何改變精神:迷幻藥新科學在意識、死亡、成癮、抑郁和超凡方面教給我們的知識》(How to Change Your Mind:WhattheNew Science ofPsychedelicsTeachesUsAboutConscious?ness,Dying,Addiction,Depres?sion,andTranscendence)。
(十)莉薩·布倫南-喬布斯(LisaBrennan-Jobs)回憶無情的生父和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小玩意》(SmallFry)。
上述十本佳作是在《紐約時報書評》上上周公布的一百種圖書佳作中擇優選出的。
中華讀書報赫然發現,在今年的這一百書中,有多達九本譯作入選。它們是:
(一)德國人燕妮·埃彭貝克(JennyErpenbeck)的小說《去,去了,去過》(Go,Went,Gone,英譯書名,下同)。
(二)瑞典人湯姆·馬爾姆奎斯特(TomMalmquist)的小說《在我們仍然活著的每一個時刻》(InEveryMomentWeStillAreAlive)。
(三)已故法國人羅曼·加里(RomainGary)的小說《風箏》(TheKites)。
(四)挪威人約·內斯博(JoNesb?)的驚悚小說《麥克白》(Macbeth)。
(五)大紅大紫的挪威人卡爾·奧韋·克瑙斯高總厚四千頁的自傳體小說《我的奮斗》第六卷(MyStruggle:BookSix,一千一百六十頁)。
(六)諾貝爾獎得主、秘魯人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政治驚悚小說《五角地》(TheNeighborhood)。
(七)已故希臘人荷馬的史詩《奧德賽》。入選的是賓州大學教授埃米莉·威爾遜(EmilyWilson)去年出版的新譯本。
(八)蘇萊曼尼的《溫柔的歌》。
(九)馬提尼克法國人帕特里克·沙穆瓦索(PatrickCham?oiseau)的小說《奴隸老頭和看門狗》(SlaveOldMan)。
根據鮑克公司早年間的統計,每年在美國出版的圖書中,譯作僅占百分之三。這一數字被廣泛引用,用以哀嘆美國文化界的孤立主義和自閉傳統。
羅切斯特大學有個專門研究翻譯文學市場的項目,就叫“百分之三”。但學者們懷疑,百分之三也屬高估,遂決定創設“百分之三”計劃,自行追蹤,所用方法是廣泛收集書目,同時向出版商咨詢,自2008年起,連續獲得相對精確的數據。果然不出所料,三年的數據表明,百分之三只是就全門類譯作而言,而在小說和詩歌領域,譯作比例竟連百分之一都不到——大約只有百分之零點七!
今年,至少在《時報書評》的年終總榜上,這個數字變成了百分之九。
二十五年以來,諾大的美國只有一位搖滾歌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也許,百分之三或百分之零點七就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