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喚醒中國科幻的人
他被評價為中國科幻界的領軍人物,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迄今已發表作品約400萬字,作品多次獲得中國科幻星云獎、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等國內科幻大獎,代表作品《三體》三部曲更是走出國門,在世界科幻文壇廣受贊譽,獲得了雨果獎、坎貝爾獎(提名)、軌跡獎(提名)、伊格諾特斯獎、庫爾德·拉西茨獎(提名)等眾多世界級科幻獎項。劉慈欣也因此被評價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作為“傳統硬核”科幻的代表人物,劉慈欣的作品,都無處不體現出作者本人海量而深入的知識儲備,小說本體中無限的幻想都建立于牢固的、全面而綜合的知識大廈上,并且擁有著獨到,批判和創造力這三種可貴的精神。
從之前的《三體》三部曲,到近年偏向少兒的科幻中短篇,無不讓讀者在小說中感受到了一場現代知識與文化的盛宴,從物理學到宇宙學,從軍事學到社會學,從數學到心理學,從文學到哲學。將幻想與現實的多種科學知識進行的完美融合,讓小說中的幻想世界與現實世界重疊,將讀者引入到了一個真正“可以進入”的幻想世界。
在每一本書中所體現的大量知識細節十分真實和嚴密,許多技術的描述不禁讓人想到,這背后是有多少篇學術論文在支撐。在完美的創造出自然科學的內核后,更加入了人文科學的內涵和對于兩者無窮的想象力。
在訪談中,筆者曾提問關于科幻作品中“科”與“幻”的關系,得到的回答也讓我們看出劉慈欣在創作心境中的一些變化。劉慈欣表示,對于“科”與“幻”的關系的復雜程度,在現在來講,是很難講清楚的。因為科幻的流派繁多,同時也隨著時代而發生變化,對于科幻作品中“科技硬核”的依賴程度到底是在提高還是在降低,對于幻想部分的邊界是更遠還是更近,這些都是未知的。
但是也正如劉慈欣在“基地年會”中發表的講話中提出的“從科幻來回到科幻去”。他表示:這樣的性質保證寫出的科幻作品的純粹性,具有很強的科幻美學特征,有很強的的可讀性。但同時,他也認為,應該更多地把眼光從過去的作品中投向未來,能夠創作出更加符合時代的,更加面向未來的作品。
對于中國科幻的未來發展,劉慈欣認為,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中國的科幻作家還是太少了。中國科幻如果想要真正的蓬勃發展,那么人才的培養,人才的吸引,還有產業的完善都是后續要解決的問題。只有以科幻作者為中心,多維度進行支撐,壯大中國科幻的人才儲備,這樣才能出現更多的優秀作品。
當然,科幻事業絕無可能只局限于紙質書本。想讓中國科幻真正走向未來,那么成為產業,成為社會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是必經的過程。比起紙質書,各種融合創作的產品可能會更容易觸及大眾的科幻神經。
在這點上,劉慈欣也一直做著他的努力!
電影《流浪地球》,由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將在2019年的大年初一上映。在此之前,中國科幻電影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劉慈欣對于電影的上映并未表露太多的喜悅,反而在筆者興奮的提問時非常平靜,他簡單的回答了對電影的希冀:“希望有一個好的結果”!筆者相信這個結果不會差!
因為科幻電影,并不只是由特效和CG堆疊的產物,更需要有真正深刻的文學作品作為劇本的基石。想到美國的漫威,DC,魔獸,歐洲的哈利波特,這些影視作品的火爆程度,我們可想而知,科幻這個題材是多么肥沃的創作土壤!
我們并不能確定《流浪地球》一定可以擊敗這些科幻和幻想界的頂級作品。但是這至少是中國科幻界的一次真正的嘗試,同時也帶動了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次真正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