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馳騁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藍海
>>20年網絡文學“新局”與改革開放時代的“圖-底”關系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語境中,網絡文學在短短20年時間里即開啟文學“新局” ,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網絡文學時代” ,不僅創作了堪稱浩瀚的文學作品,給中國文壇帶來新的活力,還漂洋過海走向國外,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面窗口,給世界文學的發展帶去“中國風” ,以至于有人將中國的網絡文學與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和韓劇,并稱為當今“世界四大文化現象” 。
自1998年《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在BBS上線,中國的網絡文學經歷了類似“馬鞍形”的發展態勢。從初創期“文青”寫作高位起步,到世紀之交互聯網股市遭遇嚴冬后的“斷崖式”下滑,再到2003年起點網創新商業模式后帶動的整個行業“類型化”寫作的爆發式增長,網絡文學基于付費閱讀、 IP轉讓、全媒體跨界融合的市場化推進,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的發展之路。據筆者所在研究團隊統計,僅閱文集團儲量的網絡原創作品就超千萬部(篇) ,旗下起點中文網的小說儲量累計達300萬部,紅袖添香192萬部,榕樹下236萬部。此外,晉江文學城積累原創作品超100萬部,17 K小說網97萬余部,縱橫中文網有49.5萬部。
我們知道,互聯網并不是誕生于中國,為什么環顧世界卻只有中國創造了如此壯觀又形制殊異的網絡文學,并且正好出現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經濟、傳媒、文學等不同角度尋找答案,不過有一個原因是不能忽視的——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社會歷史語境才是網絡文學發展最為重要、最不可忽視的因素。網絡文學是數字技術傳媒帶來的文學新銳,但千萬不要忽略它更是改革開放時代驅動下的文學放歌。20年的網絡文學成就與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潮動之間,有著相依相生、根脈深嵌的“圖-底”關系。如果說,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結構、生活面貌、發展格局和倫理秩序,網絡文學便是伴隨并適應這些改變而在網絡傳媒中演奏的“卡農變奏曲” , 20年開啟的網絡文學“新局” ,正是在借助40年改革開放的時代藍海才破壁而出、揚帆遠航的。
>>20年網絡文學的跨越式發展,正是40年改革開放帶來的“文化增加值”
改革開放是改變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經濟能保持4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社會面貌能產生今天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文學、文化面貌和人們的精神面貌隨之發生根本性改變,無不得益于改革開放國策的全面實施。風雨兼程40年,崢嶸歲月20載,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歷史潮涌,就沒有網絡文學的浪花奔騰;如果不是改革開放的杲日朗照,潮動神州,哪里會有網絡文學的“草根崛起” ,花開滿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這個“偉大跨越” ,就包含了網絡文學對文學的“跨越” 。20年來,中國網絡文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造了豐富多樣的網絡原創作品,培育了一大批文學寫作人才,不斷滿足億萬受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廣闊的泛娛樂市場延伸的產業鏈上,網絡文學作為內容源頭,經平臺、渠道而走向市場,不斷向影視、游戲、動漫、演藝、出版等領域拓展,實現跨界融合,打通了“文—藝—娛”邊界, 《花千骨》《瑯琊榜》 《羋月傳》 《橙紅年代》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不僅繁榮了大眾娛樂市場,還打造出了一個嶄新的文化產業形態。中國的網絡文學從體量、受眾到影響力,可謂史無前例、世所僅有,它們的底色和動力,無不是源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傳奇和滄桑巨變。可以說,20年網絡文學的跨越式發展,正是40年改革開放帶來的“文化增加值” ,同時又以自己的方式反哺改革開放時代的社會文化建設。
>>改革開放為網絡文學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改革開放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其對于文學的意義,首先在于解除了人們的精神枷鎖,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為網絡文學提供了自由、兼容的精神生態和創作氛圍。從此,文學擺脫了“階級劃線”“斗爭哲學”等極“左”思潮,以及文學中的“三突出”“高大全”“臉譜化”“公式化”創作模式,釀造出自由舒暢的人文環境,讓作家可以在日朗風清的社會氛圍中,以文化自信釋放自己的藝術創造力。互聯網出現后,技術傳媒自由表達的功能特點與思想解放、精神自由的社會環境融為一體,為網絡文學創作和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媒介環境,形成了“全民寫作”的文學生產新機制,給了人們以張揚個性和舒展自我的自由,讓文學話語權“回歸民間”的契機成為文學自由精神的技術敞亮。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社會營造的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讓眾多網絡寫手借助網絡技術平臺,創作出了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學作品,網絡文學的風生水起,正是人們精神世界的自由表征,正如我國第一家大型原創文學網站“榕樹下”創始人朱威廉所說:“Internet的無限延伸創造了肥沃的土壤,大眾化的自由創作空間使天地更為廣闊,沒有了印刷、紙張的繁瑣,跳過了出版社、書商的層層限制,無數人拿起了筆,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間走進千家萬戶。 ”
>>改革開放提振的文化自信,讓網絡作者釋放出強大的文學原創力
40年改革開放煥發出的創新活力,把人們從僵化、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中解放出來,人才可以自由流動,資源可由市場配置,每個人都能自主擇業,使千百萬懷揣文學夢想的年輕人得以走進網絡空間揮灑才情,一圓自己的文學夢想。文學話語權的“下移” ,拆卸了“創作者”資質認證的門檻,不管是打工仔、打工妹,還是公司白領、青年學生,不分職業、不分年齡,均可上網寫作,自由發表,由文學權力的分享形成了文學創造力的大解放。從業余到專業,由“寫手”到“作家” ,造就了數以千萬計的網絡創作隊伍,在一個不到四分之一的世紀里,創作出了恒河沙數般的網絡文學作品。據統計,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絡文學用戶已達4 . 06億人,其中手機網絡文學用戶3 . 81億人。45家重點文學網站的原創作品總量已達1646 . 7萬種,年新增原創作品233 . 6萬部,網絡文學創作者達1400萬人,簽約作者68萬人。這樣的活力,這樣的業態,無疑是與改革開放時代朝氣蓬勃、氣象萬千的社會面貌相一致的,是改革開放提振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造就出龐大的網絡文學創作隊伍,得以釋放出如此強大的文學原創力。網絡文學的超常發展是中國社會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在網絡文學創作上的生動體現。如果不是改革開放時代為個人發展提供了擇業自由、人盡其才的社會條件,許多網絡作者可能連“從文”的機會都不會有。憤怒的香蕉、妖夜、天蠶土豆、叢林狼、流浪的軍刀等許多知名網絡作家,都有打工謀生等底層生活經歷,是改革開放的時代機遇,讓他們走上了網絡創作之路,并成長為一代寫手。唐家三少曾信心滿滿地說:“在這個新時代,在網絡文學這個嶄新的行業,我們每一位有追求的網絡文學作家都應當懷揣著夢想之心、創新之心、工匠之心、道義之心、堅韌之心和永恒之心,努力創作高品質的作品……我的理想,是能創作出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IP,把祖國的文化,通過以內容為核心的多版權運營傳遍世界。 ”
>>改革開放創造的物質財富,激發文化消費熱情,提升了網絡文學消費力
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數以億萬計的中國家庭過上小康乃至富裕生活。對比國家統計局1978年和2017年兩份統計公報可以看出,我國的GDP從1978年的0.3645萬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1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85元增長到2017年的59660元,年均增長約8.5%,已經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開始步入世界前列。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穩步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高尚的精神和文化娛樂生活。據《中國網絡文學年鑒(2017) 》統計,從2009年至2017年底,我國網絡文學的閱讀用戶規模已經從16261萬攀升至37774萬,9年間增長了2.32倍。上網人數的節節攀升,文學網民的不斷增加,是大眾文化消費在網絡文學中的數字化呈現。網絡時代的全民寫作、全民閱讀,形成了一種文化產品“需求-供給”的良性互動關系,這是網絡文學乃至網絡文化繁榮發展的堅實基礎。正所謂“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倉廩實而知禮節”(管仲),這種增長迅速、消費強勁的供求關系,其所依托的就是改革開放創造的物質基礎,是社會經濟增長在文學消費領域的真實反映。
>>改革開放形成的市場經濟體制,為網絡文學打造出新的文化產業
網絡文學是在技術傳媒市場誕生、在網絡消費市場中成長起來的,經過20年的發展,現已成長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的一部分,并且是其中極具活力的部分。文學本來就具有“精神”與“經濟”的二重性,文學的商業屬性一直存在,但能把文學的商業性打造成一種規模化的產業,一種全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并且有了文學上市公司,卻是史無前例的——迄今為止,我國網絡文學已經有了“中文在線”“掌閱科技”和“閱文集團”三家上市公司。數字閱讀公司能夠成功上市,不能不說是中國網絡文學的首創,這是網絡文學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是改革開放形成的市場經濟體制在網絡文學領域結出的經濟果實。在產業經營的道路上,網絡文學不僅創造了“付費閱讀”的線上模式,還以IP轉讓而跨界經營的“長尾效應”創造出大眾文化市場的巨大衍生性與資本增值性,使網絡文學從“產業”走向“產業鏈” ,彰顯出改革開放的創新活力施之于新興文化領域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