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 浩氣長存 ——觀歌劇《青山烽火》
1938年,中共中央從全國抗日戰爭的發展局勢和戰略需要出發,作出了建立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戰略決策。作為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不僅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歷史影響,而且成為少數民族地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擊外來侵略并取得勝利的重要見證,譜寫了蒙漢民族團結一心、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日前,由中國歌劇舞劇院與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聯合制作、董妮編劇、沈亮導演的歌劇《青山烽火》,首次以歌劇的形式將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開辟、發展、堅持斗爭和最后勝利的歷史完整呈現在了舞臺上,以宏大壯美的氣勢、昂揚激越的情感、真實細膩的表達完成對這一歷史的書寫,為抗戰題材歌劇創作積累了寶貴的創作經驗。
“為什么要建立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大青山的抗日運動取得勝利的根本是什么;蒙漢人民又是如何團結在一起共同抵御外侵的?”這是歷史的追問,也是該劇的創作者需要用藝術方式解答的課題。從目前的舞臺呈現看,不管是一度創作對文學性和戲劇性的匠心追求,還是二度創作對演出完整性和藝術性的精心創造,《青山烽火》都較好地完成了“緬懷抗戰先烈,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的立意主旨,實現了“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的藝術訴求。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結合”上:
首先,是革命敘事與個體敘事的結合,即將個人對信仰的追求、對理想的堅守、對進步的渴望,與國家的進步、民族的獨立、民族的團結緊密聯系在一起,以此為基礎,完成了該劇主題的建構。《青山烽火》將故事的背景設置在全國和綏蒙的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以八路軍挺進大青山開辟抗日游擊根據地為故事主線,正面表現了英勇的大青山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克服天寒地凍、物資奇缺、日偽軍瘋狂掃蕩等一切艱難險阻,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歷史。這是后人不應忘卻的歷史。該劇沒有停留在對歷史真實的文獻式解讀上就史論史,也避免了對歷史過于簡單化的二元解讀,而是將著力點落在了人物的身上,通過刻畫老楚、烏日娜、哈圖等不同個性的人,以及他們對信仰的追求、對進步的要求、對榜樣的追求,展現了個體在民族危難之際的選擇與堅守,彰顯了革命者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其次,是雄渾、高亢、激昂的時代樂章與細膩、含蓄、真誠的情感表達的結合,即將細致的情感抉擇貫穿于宏大歷史敘事、民族命運的走向中,以此為基礎,完成了全劇藝術風格的建構。波瀾壯闊的抗日歲月與大青山地區獨特的民族氣質、地理風貌,讓《青山烽火》始終蘊涵著一種雄渾、激昂的氣勢,呈現出一種壯闊、遼遠的氣象。這是時代的呼聲、歷史的回響。然而,就是在這樣壯闊的大格局之下,劇作者將細膩、豐富的情感編織其中,用多層次的人物關系、巧妙的情節構思,完成了對人物心靈世界的審美觀照和抗戰精神的藝術表達。劇中,我們可以看到老楚、烏日娜、哈圖之間隱晦的愛情,安欽與哈圖的兄弟情,老楚與哈圖之間的戰友情,更可以看到八路軍與當地蒙古族群眾之間的軍民魚水情,蒙漢人民不畏強暴、敢于同敵人血戰到底的革命豪情等。其中,寫得最細致、最打動人心的,便是老楚、烏日娜、哈圖三人之間的情感。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下,革命與愛情如何選擇,個體的情感如何處理,之前不少此類題材作品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該劇作出了革命事業高于愛情的選項,為了抗戰大局、民族團結,老楚隱藏對烏日娜的感情,最終犧牲在戰場上。但這并不意味創作者舍棄了對人的情感的揭示。恰恰相反,在對每個人內心世界的書寫上,該劇賦予了處于艱難抉擇中的每個人充分表達的空間,讓他們的選擇既合乎歷史情境,又體現了不同的個性特點。以第五場為例,靜謐的夜晚,雪花飛舞,月色朦朧。同樣是望月,老楚“心中一片清醒”,“要走過心里的長征”,決定留下來與哈圖并肩戰斗,放下對烏日娜萌生的愛情;烏日娜“心中熱浪翻涌”,“總想對你說點什么”,卻羞于說出口;哈圖則“心中十分不寧”,擺脫“憂傷的心情”,祝福他們,“革命路上攜手同行”。劇作讓三人分處不同的空間,以獨唱與三重唱相結合的方式競相表達,不僅使每個人的選擇具有了情感的合理性與現實的必然性,也讓觀眾更加理解并尊重他們的選擇,感受到他們身上的責任與擔當。
再次,是正史傳統敘事與傳奇敘事的結合,即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賦予情節以曲折性、傳奇性,以此為基礎,完成了全劇人物形象的建構。《青山烽火》以線性的時間敘事、嚴謹的歷史架構展現大青山地區可歌可泣的抗戰歷程,從整體的敘事架構上實現了對歷史的尊重與敬畏。但是在個別情節的設置上,該劇充分吸收、借鑒了《野火春風斗古城》《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等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的藝術經驗,注重對民間傳統敘事養分的汲取,特別是將傳奇性的敘事引入到正史的敘事中,從不同的側面完成了對劇作人物形象的塑造。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喬裝智斗、奇襲日寇、獄中營救等熟悉的敘事橋段和場面,還可以看到青年男女之間懵懂而羞澀的感情糾葛與愛情表達,它們的運用不僅充實了情節、呼應了主線,而且有力突出了劇作著力刻畫的人物形象,讓身處斗爭中的每個人物真實、可信。比如,在兩次喬裝與日偽軍的智斗環節,老楚臨危不亂、機智應對、果敢堅毅,體現了一個參加過長征的“老”革命者的豐富的斗爭經驗和智慧謀略;同樣面對這樣的危急場面,烏日娜的表現就顯得有些冒失與簡單,再加上她對老楚由心懷猶疑到心生愛戀的過程,一個率真、開朗、熱誠的青年女革命者形象便呈現在觀眾面前。
《青山烽火》的編劇、導演皆為女性,她們獨特的敘事視角、微妙的情感表達、細致的舞臺呈現,使得整部作品陽剛與細膩兼具,豪情與溫情并存,始終充溢著濃烈的革命英雄主義與樂觀主義精神。該劇的二度創作沒有過度鋪張地域景觀和民族歌舞場面,而是以雄壯粗獷的大青山作為舞臺主意象貫穿始終。它一方面烘托出大青山地區險峻、艱苦的戰斗環境,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戰斗、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們挺拔的身姿、不屈的精神,從藝術的表意層面實現了舞美空間呈現與戲劇情境創造、人物性格塑造的統一。而在音樂方面,除了男女主人公幾段重要的抒情詠嘆調外,該劇以質樸、明朗的蒙古族民歌《小青馬》貫穿始終,并將其作為人物情感發展和命運走向的重要伏筆,以“小青馬”成長為草原英雄“駿馬”的過程,展現了老楚、哈圖的戰斗經歷與精神成長,將音樂的敘事與個體的敘事有效黏合在了一起。
作為一部新晉創作的歌劇,該劇還有不少提升的空間,比如劇中角色的對話,應該盡量遵循人物在特定時代的身份和情感特點,避免過多的宣講式說教;演員在完成角色任務的同時,需要在表演上仔細揣摩、理解角色,向著塑造典型形象的最高任務努力;舞臺上群體的合唱和場面調度,目前看來略顯呆板,還需要在增強敘事性與戲劇性方面加以強化。但瑕不掩瑜,該劇已然為抗戰題材歌劇創作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希望通過不斷地打磨、完善,該劇能夠成為大青山不老的藝術見證,讓浩然正氣永世長存。
(作者:徐健,系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