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回望小金
一
3月中旬,汶川地震10周年前夕,我們一行人前往川西北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采訪。與乍暖還寒的北方不同,初春的成都平原已是綠意盎然,有些地方的油菜花已經漸次綻放。出成都,一路向西北,經過都江堰、汶川、映秀、臥龍,新城新貌,山川競秀,草木蔥蘢。
車子貼著峭壁,在高山峽谷中穿云破霧,一只蒼鷹在空中盤旋、俯沖、飛升。雪線下青黃色的草甸上有一些黑色、棕色的牦牛在悠閑地漫步。清澈蜿蜒的大渡河支流小金川始終在峽谷地帶緩緩地流淌著,將我們帶入阿壩州境內。
司機小楊熱情開朗,一路上,邊開車邊為我們介紹風土人情:“在阿壩生活的多數是嘉絨藏族,再往大山里走,經過的村寨都是嘉絨藏族聚居區。”經過達維鎮時,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聳立在路邊。小楊介紹:“這里以紅色文化著稱,附近的鄉鎮也發展了相關的旅游產業,老百姓的收入還不錯。”一路上,山高路險坡陡,道路兩邊的山上有的叢林密布,有的植被稀疏,偶有灌木,多數是裸露的灰色巖體,碎石很多,看著多少有些令人擔心。小楊說:“長年走這條路,尤其是經過靠山的路段,經常會有碎石落下,夏季暴雨天還會有泥石流……”
路過一些鄉鎮,街道兩邊,有不少新建的藏式建筑,民族風情濃郁,房子的外墻上畫著醒目的藏八寶圖案。到沃日鎮的時候,隔河望見一座高聳的土司碉樓和雕檐翹角的藏經樓。小楊說:“這就是著名的沃日土司官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時候,這個村子的很多房子倒塌,這座有著260多年歷史的碉樓卻安然無恙。”
群山靜默,景色如新。一幢幢藏式小樓,繁星般地點綴在路邊、山坡或河谷地帶,傍晚的暮靄中,山谷間升起了裊裊的炊煙,安靜而美麗的山寨,山里人家祥和而從容,偶爾有一個主婦出來倒水,院落里不時有一兩只小狗跑來跑去……
二
位于莫爾多群山中的小金(即懋功),藏名贊拉,被稱為青藏高原“大地階梯的第一級”,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縣城呈高山峽谷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小金川橫貫縣城向西。這里漢藏雜居。近百年以來,人們記住的是小金的紅色文化,因為這里到處都留有當年紅軍留下的遺跡。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級特大地震,小金縣遭受重創。隨后,這里被定為重災區,由江西省對口援建。千里馳援,江西省委省政府全力以赴,并提出“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戰略目標。江西援建小金共有128個項目,涉及城鄉設施建設、教育、衛生、旅游、廣播電視等11個方面,援建總額13個億。其中有美汗公路、城關二小、縣醫院、廣電中心、兩河口會址、江西路、社會福利中心、防災廣場等十大工程援建項目被稱為“交鑰匙工程”。這些項目難度大、投資規模大,由江西援建指揮部組織建設,其余項目皆由小金縣建設,江西援建指揮部指導監督完成。小金的災后重建工作順利完成。在小金縣政府大樓正對面的廣場前有一處開闊地,建有這十大工程的浮雕,詳細記錄著每一項工程的具體內容。
震后10年,我們來到小金,當我們以探尋的目光打量這個高原上的縣城時,發現小金的城市建設不亞于內地任何一座縣城,尤其是她與眾不同的民族風格的建筑帶給人強烈的地域感和新鮮感。這里曾歷經滄桑,是大地震后的涅槃重生之地。駐地賓館附近是美興鎮的繁華地帶,銀行、商場、超市、長途車站、賓館、飯店、學校、醫院,應有盡有。由縣城西端的新街村向東,有一條貫通老城區的寬闊街道,一直通向著名的懋功會師廣場,廣場后面的天主教堂是著名的紅軍懋功會議遺址。整齊寬敞的街道兩旁有現代化的高層住宅建筑,路邊的商業樓多是近些年新建。與主街道相連的輔助街道岔路口樓房的墻上,有一幅巨大的兩河口會議畫像,畫面人物的神態清晰而逼真,真實地再現了當年兩河口會議的情景。正是這次會議,確立了中央紅軍北上抗日的方針。
會師廣場是小金漢藏居民每日跳鍋莊舞的場所。在街道上遇到一位60多歲的藏族阿媽,微笑著主動跟我打招呼,問我是從哪里來的,并熱情地邀請我跟她一起去跳鍋莊舞。我問她小金這些年有哪些變化,她說:“變化大得很嘍!震后黨和國家不僅幫助我們修建了新房子,還關心我們的生活,縣城里的環境也有很大的變化,新建了醫院和學校,我們看病和孩子上學都非常方便……”
三
小金縣城東邊高地上的喇嘛廟,在汶川地震前是一片沉寂多年的荒山野嶺。災后重建,現在是小金縣委縣政府所在地,周邊是一片新建的居民區,高樓鱗次櫛比,漢藏百姓和諧相處。
在江西路上采訪,無意間走進路邊一座高層樓下的嘉絨助夢愛心超市,由殘疾人楊德軍、張雪英夫婦共同經營。他們二人原是小金縣八角鎮大坪村的村民,在大山里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20多年前,干農活時,一次偶然的事故,楊德軍脊椎受傷成了植物人,當時孩子還小,原本就不寬裕的家庭,生活重擔一下子落在腿有殘疾的妻子張雪英身上。雪英沒有放棄對丈夫的治療,這些年為丈夫治病,她學會了按摩、推拿和針灸。值得慶幸的是,沉睡了3年的楊德軍又恢復了知覺,漸漸能夠坐起來,恢復了體力,后來能夠做一些簡單的手工活,一家人的生活又有了希望。
“5·12”大地震,家里的房屋受損,災后重建,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們家新建了房子。為了解決生活問題,在小金縣、八角鎮政府和村黨支部的幫助下,他們加入了小金縣嘉絨助夢編織合作社,夫妻二人去成都雙流參加了免費編織學習班,學會了竹編和其他材料的編織技術。村支部書記熱情地幫助他們聯系縣上有關部門,籌措資金、找門面、做貨架,幫助他們開了這家編織、按摩店鋪。如今,他們的兒女已長大成人,參加了工作。
四
在美興鎮的西南方,有一條發源于四姑娘山海子溝的贊拉河(小金川),三關橋村隔河與縣城相望。1935年紅軍西進康巴和金川縣,在三關橋與國民黨守軍展開了激烈的戰斗。
三關是小金通往金川縣和甘孜州丹巴縣等地的必經關口,有小三峽之稱,贊拉河在山崖中沖出一條狹窄的天塹,這里地勢險要,河水湍急。三關橋橫跨贊拉河,清代為木橋,1924年改建鐵索橋。沿河有一堵用碎石砌成的一人高的防護墻,墻的每個垛口上都用水泥鑲嵌著一塊拳頭大的石頭,這是嘉絨藏族的習慣。三關橋仍保持著初建的樣子,鐵索橋的橋面鋪著木板,護欄的鐵索上被藏族百姓系上了五顏六色的經幡。走在橋上,河谷的勁風呼呼地吹,鼓蕩起一片片經幡發出“呼啦啦”的聲響。站在橋上,東望贊拉河從峽谷沖出,洶涌澎湃,滾滾而來;西望碧水急流,農田千頃,桃紅柳綠,綠樹掩映著的村寨依山傍水。
過了三關橋,沿著河邊通向村莊的路,遠遠就望見綠樹紅花掩映下的畫著海螺、寶瓶、吉祥結等藏八寶圖案的藏式民居山墻,這就是三關橋村。
在村道的一個丁字路口,路邊豎立著一塊大石,上書紅色的“感恩”二字。這是三關橋村的百姓為浙江省援建立的一塊感恩的石碑。自從來到小金,聽當地百姓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感恩”,但真正看到石頭上的字時,我的心頭涌起一股暖流。
鎮里的相關負責人如數家珍地介紹這個只有100余戶、400多人,以種植蔬菜為主的村莊。如今,很多村民在河對岸的縣城做生意,不少村民每天早晨到縣城賣菜,還有一些農戶開起了農家樂,生意火爆。
其中,高蓉經營的農家樂遠近聞名。高蓉是一個熱情開朗的四川女子。她在“5·12”大地震時的壯舉很感人。汶川地震后,因為山體塌方,通往汶川的很多路都不通,全國各地運往汶川的救災物資無法進入,距小金縣城10多里的猛固橋白塔邊的公路是惟一一條進入汶川的生命線。得知這一情況,高蓉停下手里生意,聯系一些朋友,自發組織起來,帶著上高中的女兒,為進入汶川運送救災物資的司機或志愿者免費送盒飯和純凈水。她說,女兒當年還在綿陽讀高中,后來,女兒將這段經歷寫入作文獲得了全市征文一等獎。如今,高蓉有個心愿,希望將三關橋村發展成為集紅色旅游和農家樂為一體的民宿村,讓家家戶戶都走上富裕之路。
五
那日,我們從四姑娘山上下來,前往小金。在高山峽谷中穿行,公路邊的沃日河倚著山勢奔騰跳躍,在山谷里穿行,沃日河散發著雄壯的氣勢。“沃日”,在藏語里是“領地”之意。沃日河也叫達維河,發源于四姑娘山的長坪溝,是小金川左岸支流。經過沃日鎮的時候,一座石拱橋將我的視線牽引到河對岸,依山而建的藏寨下是一個小廣場,一座古碉樓拔地而起,旁邊有座漢文化建筑風格的藏經樓,飛檐翹角,五層三重檐、四角攢尖頂,古色古香。碉樓的廣場前有巍峨的護衛碉和經堂碉,散發著古老的嘉絨藏地土司官寨的神秘文化色彩。
碉樓下,廣場邊的一條水泥路上,村民荷鋤趕著幾只黃牛,慢悠悠地向前走,牛鈴叮咚作響,一幅悠閑的田園居圖。廣場周邊是錯落有致的藏族民居,門前的水泥路潔凈無塵,有些人家門口養著花。
一條緩緩的坡路將我領到了寨子里的一戶嘉絨藏族人家。五顏六色的經幡覆蓋了整個院落,矮矮的籬笆墻擋著的小院種了不少鮮花,臺階下靠墻的空地上整齊地壘放著劈好的長方形木材,迎面的臺階上是一座三層小樓,與之垂直的側面是南北走向的一棟三層藏式樓房。這時,從屋里走出一位精神矍鑠、皮膚黝黑、中等身材的老人。見我們進來,他熱情地將我們請進屋里。
老人叫劉易全,七十出頭,曾經是這個村的村長。老人介紹,他們沃日官寨村有170多戶,現有人口700多人。1995年時,中央電視臺一個節目組到官寨村采訪乾隆打金川時的古戰場風光和沃日鎮的小金蘋果。節目播出后,很快就有國內外的游客來沃日官寨村旅游。時任沃日村村長的劉易全敏銳地捕捉到商機,動員全村的村民一起做農家樂。現在官寨村有十余家農戶做起了農家樂生意。
我問起“5·12”大地震時那座碉樓的情況,老人說,發生地震時,他正在家里休息,突然感到房子晃蕩得非常厲害,家門前的碉樓和藏經樓大幅度地搖擺,但是沒有倒。那次地震,村里損失了很多民房,他們家的房子也被震裂,有260年歷史的土司官寨碉樓和藏經樓卻很結實,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如今,山莊給兒子經營,老人得以好好享受生活。他說,我們老百姓感謝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讓我們這些往日土司官寨里生活困難的農民,通過勞動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回望小金,更相信改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