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年輕的城市,感受青春的祖國 ——中國作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采訪活動“三沙”行側記
采訪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省三沙市設市紀念碑前合影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祖國的海疆壯麗寬廣……我守衛在海防線上,保衛著祖國無尚榮光!”這是一首曾經在上世紀70年代膾炙人口的老歌,深情動人的旋律,真摯熱烈的歌詞,至今仍在傳唱。12月3日,中國作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采訪團一行30余人來到祖國最南端的城市——三沙市。在這里,團員們不僅感受到了祖國海疆的壯美,更親眼目睹了三沙設市以來,在經濟建設、民生工作、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的傲人成績。
“永興島的文化、精神風貌達到了很高水準”
碧海藍天,椰影婆娑。“三沙一號”載著團員們駛入永興島港口,驚嘆、感動、自豪……這些詞語仿佛還不能道出采訪團成員的心情。
永興島位于中國南海西沙群島,是三沙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基礎設施建設較好,醫院、學校、賓館、商店、圖書館、機場、碼頭等一應俱全。尤其是文化設施建設全免費,并且全島覆蓋免費Wi-Fi。
采訪團觀摩永興學校升旗儀式
采訪團第一站來到三沙市永興學校,當時正是早上8點鐘,學校的孩子們正在樓前的空地舉行升旗儀式,采訪團的團員們也加入了升旗的隊伍,向著國旗行注目禮。隨后,采訪團成員參觀了學校的教學場所和辦學展覽,觀看了學生制作的各種手工作品。永興學校是中國最南端的學校,于2015年投入使用,目前學校有27名學生,都是漁民和守島軍人的子弟,畢業于瓊臺師范學院的10名教師在此執教。作家們與老師和學生交談中,感受到了永興學校的不一樣的情懷。作家王松告訴記者,“看到那個升旗手踮著腳尖小心翼翼地把國旗的繩子拴好……我不禁流淚了,到這里的每一刻,都能強烈地感覺到‘愛國’這兩個字。”
三沙銀龍電影院和三沙圖書館位于永興學校的樓上,文化設施的建設是三沙文化生活改善的縮影。電影院每天放映一場電影,周末每天放映三場,與北京的院線檔期一致。電影院目前面對三沙市民免費開放。工作人員介紹說,“一共就250多個座位,先到先得,來晚了就沒有座位。”電影讓永興島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實、豐富。圖書館雖然規模不大,但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采訪團的作家們發現,這里的藏書不僅種類豐富,并且新書居多,借還圖書自動化設施已經啟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魯敏感慨道,“跟內地上幾乎沒有區別,這40年來永興島的物質、生活、文化、精神風貌達到了很高水準。圖書館里藏書豐富,外國文學、當代文學、古典文學一應俱全,作為作家采訪團,我們很高興看到這種現象。”
團員們在永興社區采訪
團員們采訪永興社區漁民定居點
“居有定所、用上干凈水,這是百姓生活的大事”
一排排嶄新的二層小樓房,整潔干凈的道路綠草如茵,雞蛋花、月季花正肆意怒放,一個美麗的現代化海島村莊映入眼簾。在永興社區的漁民定居點,采訪團的作家們與一位姓林的老先生交談起來,他本來是工委的干部,大學畢業就來這里,在島上工作居住了37年,現在已經退休,可謂是看著永興島在改革開放以來一步一步從無到有、越來越好。談起過去的住宿、飲水困難,他感慨地說,“現在真的太好了!以前住木板房,現在住樓房,再也不怕臺風來了!”看到村民們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容,大家感慨萬千。海南作協專職副主席梅國云曾在四年前來到這里,他說,“四年前漁民們告訴我,他們有兩個憂慮,一個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另一個是居住問題。但是四年后的今天,我再度上島,發現和四年前比完全不一樣,漁民們的住房絕不比海口的市民條件差!”
團員們在漁民定居點走訪
團員們采訪當地漁民
團員們在海水淡化廠品嘗甘甜的純凈水
怎樣解決島上一千多人的生活用水、垃圾處理等問題?采訪團來到了三沙永興環保中心,這里建有西沙群島垃圾收集轉運站、西沙永興島污水處理廠、三沙市永興島供水(海水淡化)及配套管網工程。在海水淡化廠,我們了解到,這里一天近一千噸的產量,經過淡化的海水已經通入村民家中,可供日常所需的生活用水。工作人員還將經過處理的可供直接飲用的淡水拿給大家品嘗,味道甘甜可口。雖然這里生產的的高度純凈水還不足以滿足島上所有的用水量,大部分用水還依靠從外部運輸,但生活用水已經完全做到了可供給。來自黑龍江的作家曹立光感慨地說,“污水處理廠、漁民安置點的建設,是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三沙的原住民,他們世世代代都在為水和居住的問題所困擾,但是通過今天的居民安置點的走訪,看到今日新三沙人在門前洗菜、喝茶、與我聊天,從他們的笑臉和愉悅的話語里,明顯能看出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百姓有所居,能喝上健康的干凈的水,這是百姓活得是否有尊嚴的大事。”
在最年輕的城市,感受青春的祖國
“身處離島,感覺與平常在內地大不一樣,對祖國的感受也不一樣。” 作家李進祥告訴記者,“當看到島上的 ‘祖國萬歲’ 四個字時,我內心澎湃,它最能代表我的心聲。”采訪團一行參觀了海南收復西沙紀念碑、日本炮樓、設市紀念碑、將軍林、石島老龍頭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大家感慨于祖國疆域的遼闊,同時也意識到,表面的風平浪靜、歲月靜好,其實是無數邊防戰士用生命駐守的。李進祥在與一位小戰士的攀談中了解到,他今年剛滿20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95后,當兵兩年、守島兩年。問他苦嗎?累嗎?他笑著搖頭。“離島生活很艱苦,很孤寂,但我們的戰士卻并不以為苦,他們的心中一定有一種強大的力量。”走遍永興島,無論是漁民、支教老師還是我們的官兵,都讓人深深地感受到“愛國愛島、樂守天涯”的西沙精神。
與這位年輕的戰士相比,三沙市則是不折不扣的“10后”,與她年齡相仿的,是永興學校里那些快樂成長的孩子們。2012年,三沙市在國務院的批準下正式建市,成為了全國最年輕的地級市,這片自秦代以來就進入中華大家庭的蔚藍海域,也第一次成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總面積最大的地級市。而在這片廣袤的海疆之上,包括永興島在內的無數島嶼,如同珍珠一般鑲嵌在南中國海,共同拱衛著祖國遼闊的海疆。
在這片寫滿滄桑的疆土上,我們看見了祖國繁榮昌盛的航線,看見人民生活富足的足跡,看見了一個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愿景。
青春,這是屬于三沙市獨有的主題詞——不僅僅是因為她的年輕,更是一代代三沙人在這里奉獻的青春。也正是三沙市的青春,見證了祖國的青春,見證了五千年中華文明永葆青春。
(攝影:劉雅、徐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