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世杰:屋宇遷徙路
我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出生在一座清朝時期建成的四合院里。
這是川北農村常見的一幢標本式建筑,面闊四間,廂房四間,方方正正,座北向南。整幢建筑為立木建造,穿斗式結構。走進寬敞高大的八字樓門,站在石板天井中央,到達正廳的五步通欄石階、高高矗立的廳房、堆塑的屋脊,讓人感到一種磅礴大氣。放眼四顧,紅漆漆染的一裝到頂的裙板、梁、柱、柱礎及門枋都有深淺不等的人物故事浮雕、楹聯,這是清代的一位本地秀才修建的住所。當初建房時,將山巖掘去一部分,掘出的泥土石塊堆砌到院子北面壘砌成丘并與后山相連,其上置精美石獅一對,世稱獅子梁。獅子梁、后山皆栽植柏樹,古柏森森,濃蔭匝地。樓門外左前方有花園,園中廣植奇花異卉。所有這些,無不透露出當初的豪華及主人的書卷氣。在建國初期的土改運動中,除秀才的子孫輩留得兩廂外,其余的分給了四戶貧下中農。在以后特定的歷史階段,古柏被漸次砍伐,只那些殘存的巨大樹頭在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繁榮和歲月的滄桑;花園圍墻倒掉了,花草遭人畜踩踏,淪落為閑花野草。花園也不再叫花園而叫花園壩。
在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的二十多年的時光里,院內人們的生活祥和而寧靜,雖五姓雜處,卻親如一家,春節期間人們會將數張方桌在天井中央拼成“一”字席,各家端出幾個拿手菜招待客人,名曰“搭長席”。用搪瓷茶盅盛半盅酒,席間依次傳遞而飲,名曰喝“轉轉酒”。六十年代,處于人口增長高峰期的我們那一代孩子眾多,正處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所以無論春夏秋冬,一日三餐是最為熱鬧的時候,不管男孩女孩,大家端著飯碗沿著石階層層而座,新聞發布會及各類故事會正式開場。特別是晚飯時的鬼怪故事,那些半個臉紅頭發、青面獠牙的鬼怪加上閃爍不定的煤油或桐油燈光,會嚇得膽小的孩子們不敢回家,有的甚至在夢中也會驚叫連連……
我家住在上街右角,緊靠獅子梁及后山,有正房、轉角各一間,逼窄、黑暗、潮濕,每至霖雨季節,苦不堪言。
由于房屋是靠山巖而建,每有暴雨,山洪越過檐溝漫進室內,很長一段時間行走打滑,家什生霉,此其一。霖雨季節,山水活了,轉角廚房里地下水亂冒,燒鍋煮飯要光著腳丫高挽褲腳,要在灶前灶后掘坑積水,坑旁置水瓢水桶,需要不斷地將水舀進桶里倒出去。夜間,整日勞累的父母也要多次起床舀水,此其二。其三,每逢天氣變化,硝土(童年時我們曾從中提煉土硝自制火藥)地面返潮,被子是濕的,鋪床的稻草是濕的,篾席也是濕的,不經常涼曬根本無法睡覺。在我們兄弟倆稍稍長成時,曾經同父母一起,就治理硝土地面采取過鑿深鑿寬砂石巖檐溝,阻斷地下水和更換室內地面土壤兩項措施,但都無濟于事。
七一年雨季,山體滑坡,后墻垮掉了,灶頭埋掉一半,新接的廈子塌去半邊,此后約十年時間里,再也無力恢復重建。
在這樣的環境里,在如豆的油燈下,我拼命地讀書,凡是能借到的不論什么書,都認真閱讀,古人勤學的故事我在那時的書籍中已大多有所了解,什么“鑿壁偷光”啦,“囊螢映雪”啦以及“聞雞起舞”、“程門立雪”等等,他們因讀書而改變命運的故事給我樹起了一個個學習的榜樣。我讀書的目標只有一個,跳出農村,住上不漏不潮窗明幾凈的房子。在今天的后生晚輩看來,這實在是個渺小乃至自私的目標。但正是在這個目標的牽引下我終于走進了當時的師范學校。
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之風吹開了國門,吹綠了華夏大地,安徽小崗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在全國迅速推開,我們那一代及其下一代已經長成,大多已結婚生子,成室成家,都有了包產地、責任田,都得打場曬糧,養牛養豬,都得發展生產,搞活家庭經濟。
四合院實在太擁擠,生產生活中的矛盾日益凸顯,家家要建牛圈、豬圈、建廁所、鋪曬壩……院落被上述建筑所包圍,雜、亂、臟、臭且不說,只出行的道路被侵占就讓四鄰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和尖銳。“要想富,新修房兒單獨住。”為那一代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吹響了建房的號角,人們紛紛從四合院搬離……
我沒有經濟實力也沒有勞力,只得到處買樹子將家兄的房子兌下,進行了最大程度的改造。硬化地面,自制土坯磚隔墻換去槽朽的竹木編壁,把獅子梁挑去一半鋪曬壩。盡管仍然很逼窄,但也部分解決了生產生活的需要,小日子溫馨而甜蜜。
在以后的建房大潮中,獅子梁后人畜出行的道路漸次被侵占,矛盾不可避免,摩擦時有發生。拆掉老房搬出去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于是全力以赴發展家庭經濟,做足前期準備。養豬養雞、種瓜種菜、燒磚燒瓦,節約都快成吝嗇了,有時候忍不住暗暗嘲諷自己,你快成葛朗臺了!八九年用自家的責任田兌來一塊地,建成了一幢一樓一底的三間磚混結構的樓房。
小樓依山而建,座東向西,建筑面積150平米,占地面積500余平米,四周為莊稼地,完全能滿足發展生產和家庭經濟的需要,為實現我的庭院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還要植防風林、景觀林、栽果樹。當然,還有高筑的債臺也讓我們壓力山大,藍圖的描繪唯有勤奮一途。夫妻倆沒日沒夜,起早貪黑……
九二年,國家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當時,經商早已形成氣候,已有很多人賺得盆缽皆滿。我也想到商品經濟的海洋里去游弋,但苦于資金、技術、時間的短缺,干著急沒辦法。當年我所在的學校建成了三間豬舍,我毫不猶豫地承包下來,讓妻子來做。
兩年時間里,通過自繁自養,出欄肥豬幾十頭,從來沒發生過因病死亡的案例。
然而學校是口井,井底內耗重,傷人元氣,我不想坐井觀天,不想忍氣吞聲看人臉色仰人鼻息,總想蹦上井沿,仰望燦爛的星空。
九五年調進縣城工作,在單位的一個雜物間暫居下來,夫妻同心協力,賣過服裝,開過小食店,經營過餐廳茶樓,還與人合伙做過工程,賺到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寶貴的人生經驗。
后來,我在城里購置了商品房,再后來,兒子也購置住房與我分戶而居。我的住房寬敞、明亮、舒適、愜意,有了自己的書房兼臥室,風雨連天而屋不漏,霖雨三月而地不潮。家人常常提醒我是該裝修農村住房的時候了,然而想想鄉下泥濘的道路及其臟與亂,想想當年艱辛的勞作和貧窮,還有村民之間雞毛蒜皮的計較,原本不打算回鄉下老家裝修房子,但近兩年因工作關系采訪過全縣的大部分涉農企業,目睹了農村的巨大變化:農民兄弟們的住房實現了城市化、小區化,小洋樓比比皆是,土坯房已難覓蹤影。水泥公路直通各家各戶,摩托車、小汽車已經成了人們出行的基本代步工具,我們村里也有了通往縣城的客運班車,人們出行時對于交通工具的選擇方式更多了。農業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廚房完全實現了電氣化,農民已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走進村里的廣場玩起了健身器,跳起了廣場舞;部分在外打工致富的鄉親們開始回鄉創辦企業,還有政府引進的扶貧企業,養殖業開始轉向集約化和規模化以及那分布在山山水水間的各種農業經濟作物產業園,讓鄉村變得整潔而富裕。這些都顯示出鄉村的勃勃生機與活力。還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實實在在地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蠅頭微利的爭競沒有了,鄰里關系和諧了。所有這些,無不彰顯出十八大以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新農村建設政策在全國廣袤土地上的扎實推進!村民們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釋放出了人本性中對美的追求與欣賞,也開始養花種草了。對比農村的今昔變化,想想以后的發展前景,我實在舍不得把花費了十余年心血建成的房子廢棄了,于是回到老家將房子裝飾一新,當年的藍圖終于繪就:廳院建成了,房前屋后樹木成林了,我的居所掩映在綠樹叢中,四季芳香馥郁,春來百花爭艷,夏秋果滿枝頭,我隨心所欲,棲息于城市鄉村。說實話,我更喜歡今天的農村及其生活,這里有青青的山、藍藍的水,明凈的天空,潔白的云朵;有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還有那兒時的童年伙伴。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與浮躁、計較與經營。寄情山水,樂而無憂。午后靜坐在廳院的葡萄架下,沏一杯香茗,捧一卷在手,或遨游于九天之上,攬日月星辰入懷;或漂流于五湖四海,尋龍宮探幽覓寶;或乘奔御風,遍賞五岳風景;或穿越時空,拜詣先賢于宮室……夜晚,靜靜地伏在案頭,既謳歌新時代,也針貶時弊。更專注于研究整理民間文化藝術,為民間文化的傳承奉獻一己之力。雖不富裕卻知足、滿足,雖無豪宅卻安居,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