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石壁:億萬客家人的總祖地
近日,中國石壁世界客屬祭祖大典籌備委員會通過信函、電話、郵件等方式,向全球發出第24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邀請函,邀請海內外客家人于10月14日至17日來福建寧化參加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引起世界客家人的強烈反響。
習近平考察客家祖地
寧化縣地處閩贛邊界中部、武夷山東南麓,現有1293年的建縣歷史。境內總面積2407平方公里,轄9鎮7鄉1個華僑農場,總人口38萬。自西晉永嘉年間開始,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先民輾轉遷徙到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閩粵贛結合地,至唐宋間,石壁已經匯聚了213個姓氏祖先數以萬計的南遷漢民,孕育形成第一代客家人。石壁200多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為客家先民提供了優越的生息條件。此后,客家先民以石壁作為新的起點,向外拓殖,飄洋過海,如今客家后裔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1億多人。
寧化是世界億萬客家人的總祖地,石壁被稱為客家祖地。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隨著“客家學”和“尋根熱”的興起,海內外客家人紛紛前往寧化尋根謁祖。客家公祠座落于石壁鎮石壁村土樓山上,于1992年11月奠基,1995年11月落成。2012年,祭祀廣場、祭祀大殿等擴建工程完工。石壁客家公祠規模龐大,氣勢恢宏,內供奉著161姓先祖神位,成為客家世界總家廟。
1998年2月15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首次抵達寧化,走進石壁客家祖地,現場調研并指導客家祖地建設。寧化客家研究中心編寫的《石壁客家光彩》中現有題為《習近平:樹立石壁祖地權威性》的記載:1998年2月15日,省委副書記習近平考察石壁客家祖地時說:“要弘揚客家精神,發掘鄉土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客家祖地源遠流長,要把它作為一篇文章來做,做好了,對全縣兩個文明建設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一是要做好客家統戰文章,做好臺、僑、港、澳工作;二是要研究客家文化,樹立石壁祖地的權威性;三是要做好客家民俗、節慶、服飾、禮儀、待客、姓氏源考等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四是要開展客家旅游活動;五是要充分利用客家人士的牽線搭橋作用,推動經貿發展。
2012年10月,占地約110畝、總投資1.3億元的客家祖地祭祀主軸擴建工程建設竣工。客家祖地牌坊后方建筑依次為:集散廣場、尋根路、溯源橋、山門、祭祖廣場、葛藤廣場、碑亭、桅桿群、客家公祠。2017年9月,寧化縣客家祖地二期工程子項目開工建設,工程項目占地面積是773畝,規劃面積是7萬多平方米,計劃投資4.5億元,重點建設園林盆景區、客家古民居展示區、客家書院、葛藤園四大塊區域。目前,客家祖地二期基礎配套項目順利開工,預計2019年完工。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1995年以來,寧化每年10月舉辦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現已連續成功舉辦23屆,吸引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千團隊100余萬人次來寧化尋根謁祖、祭祖祈福、參觀旅游。2008年,寧化石壁客家祭祖大典入選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石壁客家祭祖習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11月,世界客屬第25屆懇親大會在寧化舉辦,5000多名海內外客屬匯聚寧化石壁,吳伯雄、饒穎奇、邱鏡淳等臺灣知名人士應邀參加,增強了臺灣同胞對寧化石壁客家祖地“根、源、祖、脈”的認可和依歸。
成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寧化石壁是聞名遐邇的世界客家祖地,與臺灣客家歷史淵源深厚。2013年6月,在廈門舉行的第五屆海峽論壇上,國臺辦宣布在寧化石壁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同年10月正式授予寧化“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牌匾。石壁客家祖地2015年被全國僑聯認定為“中國華僑國際交流基地”,2017年列入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試驗區重點保護目標。
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傳遞客家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為增進兩岸同胞特別是客家鄉親感情發揮了積極作用,已經成為兩岸客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2014年10月,由三明市人民政府、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寧化縣人民政府、三明市臺灣事務辦公室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第七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在寧化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700多名代表與會,就“攜手兩岸客家,繁榮文化經濟”這一主題進行探討。
多年來,寧化充分發揮客家祖地優勢,特別是自2013年以來依托石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平臺,不斷加強與臺灣客家地區的交流合作,取得顯著成效。兩地客家學者系統深入開展客家文化研究,累計編輯出版《石壁之光》《客家祖地石壁叢書》《客家與石壁史論》《石壁祖地與臺灣客家》等客家歷史文化系列叢書、專著、文集等,共70余種1300余萬字,在海內外和臺灣客家地區發行15萬余本(冊)。從1997年起,寧化先后舉辦三屆“石壁與客家世界”學術研討會、5屆“石壁客家論壇”,匯編了客家學者論文370余篇。
海峽客家情,兩岸一家親。中華文化的烙印,已深深嵌入兩岸同源一脈的歷史淵源之中,融入海峽兩岸人民的生活中,激勵著一代代客家人攜手向前。
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
石壁雖小,卻在歷史的轉折點承載起了漢民族生存的希望。客家祖地不過3平方公里,卻是散布在全世界客家人的根,牽動著客家人的鄉魂。石壁客家祖地與臺灣客家有著緊密的血緣、文緣、法緣關系,同祖同宗、同根同源,是臺灣客家人的“精神原鄉”。
著名學者林嘉書在《客家搖籃?石壁村》一文中考證:目前臺灣至少有60個常見姓氏中的600多萬人與石壁客家有關,其中300余萬是客家人,另外200余萬是傳自石壁,又從南靖、平和、詔安、漳州等地遷臺的閩南人。他們90%以上共尊寧化石壁始祖為始祖、一世祖或開基祖。許多臺灣客家同胞與石壁客家祖地有五代直系和三代旁系親屬。在臺灣桃園縣龍潭鎮至今還有寧化村。
臺灣客家地區與石壁客家祖地文化淵源承中華道統,留唐宋古風,融漢畬精華,歷經血火淬煉,走過千年漫長歷程,兩地客家文緣一脈相承。敬祖穆宗、崇文重教、忠孝仁義、愛國愛鄉、開拓進取、自強不息是兩岸客家人共同推崇的客家文化精神內核。兩地在客家語言、建筑、節慶、飲食、婚嫁、祭祖等民俗及民間文藝等方面基本相承,兩地客家人同講客家話,同過客家節,同吃客家菜。
臺灣客家地區與石壁客家祖地民間信仰同為多神信仰,兩地客家民間信仰神緣相合。明清之際,不少客家人遷徙臺灣,把對客家人的保護神“定光佛”信仰一并帶到臺灣,定光佛成了閩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發源于寧化的伏虎禪師信仰在臺灣客家也有大批信徒。海峽兩岸巫氏宗親共尊寧化石壁客家祖地開疆始祖巫羅俊為巫氏肇業開基始祖,寧化巫氏宗親將巫羅俊塑像入祀巫羅俊懷念堂,臺灣巫氏宗親將巫羅俊塑像入祀高雄縣鳳山鎮北里北辰宮神廟,尊號“巫府千歲”,成為地方性保護神。
臺灣和海內外客家來寧化等客家大本營的尋根不僅僅是血緣尋根,也是從血緣到文化的文化尋根,是客家人有共同血緣與文緣的現實反映。他們拜謁先祖墓冢、祠堂,訪問客家祖地文化。寧化與臺灣兩地也開展了大量的文化、學術交流活動,到目前已有28個臺灣影視媒體先后到寧化拍攝《客家尋根》《閩臺情緣》等電影電視節目。臺灣姓氏淵源研究會理事長林瑤棋、臺灣大學校長邱清輝等知名學者、教授還曾親臨石壁考察、調研、采風并撰文立說。2018年5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福建省臺辦聯合主辦的臺灣媒體“清新福建行”寧化站采訪活動在客家祖地石壁鎮舉行,30多家臺灣媒體和10余家大陸媒體的記者朋友們共同感受客家情、兩岸緣。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石壁鎮常住人口3.5萬,海內外客家后裔尋根熱潮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農民人均收入位居全縣前列。2014年,石壁鎮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如今,石壁鎮石碧村成為全省村級建設達標示范村、小城鎮建設試點村、閩贛邊貿的重要集市,先后被授予“福建省生態村”、“全國文明村鎮”、“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村鎮”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