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國:我與電視40年
小時候,因為家中經濟拮據,全家8口人,僅靠當教師的父親每月幾十元微薄工資收入艱難度日,能解決溫飽問題已實屬不易,根本不敢奢望能看上電視。
1979年,我伴隨著改革春風步入初中校門。由于老家離學校有十多里路,不得不第一次遠離父母住校,由此電視也第一次走進我的人生。
那時,大隊還沒有一臺電視機,位于公社所在地的校園里也僅是個別老師家有電視。記得我的地理老師家有一臺12英寸晶體管黑白電視機,當時正在熱播日本電視連續劇《排球女將》,每到夜幕降臨,地理老師都會把電視機搬到自家平房的門口,放在一個高桌子上,同學們都會爭先恐后地圍坐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地盯著雪花點頻現的屏幕,對女主角小鹿純子苦練“晴空霹靂”“旋轉日月”“幻影旋風”的驚艷絕技,人人心潮澎湃,個個無限向往。個子偏矮的我每次都早早到場,又總是伴著主題歌《青春火花》的旋律中整理完現場,意猶未盡地最晚離開。
1983年,我已在縣一中讀高中,每到晚自習的間隙,我都會與更多的住校同學擠到班主任家的院子里,看上一刻鐘的香港電視連續劇《霍元甲》,就在班主任不斷催促下,余興未消地談論著電視劇里的精彩片段,手舞足蹈地學著武打動作,五音不全地哼唱著主題歌《萬里長城永不倒》,精神抖擻地重回教室挑燈苦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如愿以償地跨入軍校大門。作為學員中隊的一項作息制度,每天晚上6點40分,中隊值班員都會準時吹響集合哨,在隊長、教導員的帶領下,集體收看新聞聯播。此時擺在中隊會議室主席臺前已是21英寸的彩電,每次集合列隊、放小馬扎、坐下動作都是那么整齊劃一,充滿節奏感。接下來集體教歌、互相拉歌的保留節目輪番上演,直至晚7點準點報時才會打住。當時雖然看新聞聯播早已沒有中學時期看電視劇的悠然心境,但是依然充滿著期待,而且總是感到半小時的時間過得太快。
1993年,身在軍營的我返鄉與在縣城工作的愛人結婚時,遙控彩電已成為嫁妝“標配”。我記得還是家中托熟人專程從省城合肥購買的一臺“熊貓”牌彩電,畫面五顏六色,清晰度很高,讓前來賀喜的親友羨慕不已。
新世紀以來,隨著電視機不斷更新換代,2004年我家添置了海信牌數字高清電視,2008年又換成了LED液晶電視……現如今,智能、網絡、高清、輕薄、超大屏……這些字眼和電視機早已密不可分,市場上電視機連接Wifi、藍牙,以及回播和人工智能語音功能,變得隨手可及,就連“家庭影院”也已落戶尋常百姓家。我家的電視徹底也實現智能化。
40年,歲月不惑。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我家從黑白到彩電、從手按到遙控、從單頻道到多頻道、從平音到立體聲、從寬厚到超薄、從地面頻道到衛星電視、從液晶技術到激光電視技術、從奢侈品變為生活中的必需品,這些點滴細節無不讓人親身感受到改革開放給個人和家庭物質文化生活帶來的可喜變化。
40年歷史,是一條用歲月編織的彩帶;40年歷史,是一首用往事彈奏的華章;40年歷史,是一幅用成就描繪的畫卷。轉瞬40年,彈指一揮間,電視產業每一次產品更迭和技術變革,無不印證著中國制造向中國創新的巨大跨越。其實,這些以電視產業為代表的中國制造創造、中國自主創新在新時代所呈現的每個精彩畫面,只不過是改革開放40年恢宏畫卷中的一個小小鏡頭。
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知全豹。如今,我已從部隊轉業,而且有幸專門從事廣播電視事業,為此深感欣慰和自豪。新時代新氣象,不一樣的電視機,必定會帶給老百姓不一樣的好日子,也必定會帶來更多的獲得感、更強的幸福感。未來的生活必將會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