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數千年的文明交融 ——記“平民情懷——平山郁夫藏絲路文物展”
牛形陶器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1200—前800年
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
200余件(套)藏品通過古代文物與當代藝術創作結合的方式,講述了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8世紀之間,歐亞大陸圍繞陸上絲綢之路上演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聯合主辦的“平民情懷——平山郁夫藏絲路文物展”于11月27日起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是繼“中日韓三國繪畫展”之后,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日本文博界的又一次重要合作,也是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2月14日。
絲綢之路三千年
平山郁夫珍藏的絲路文物此前曾在敦煌研究院展出,此次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團隊通過新增展品、調整大綱設計等工作,使展覽成為一個全新的“作品” 。展覽按照展品所屬地域分為“偉大的海” ——文明交匯的地中海、“四方之王” ——兩河流域與伊朗地區、宙斯·佛陀——文明交融的中亞與印度、東土驚鴻——絲路東端的景象四個單元,全景式地展現了絲綢之路近三千年的歷史面貌。展覽策展人閆志說:“因為絲綢之路沿線的各地文明在整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就是以一種互相影響、相互交融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所以展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看點是我們有意把一些帶有共同性的展品有意結合在一起,以突出絲綢之路沿線各地文明之間的共性和交流。 ”
彌勒菩薩坐像 犍陀羅
公元2-3世紀
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
展覽現場不難發現很多牛的形象,其中閆志特別介紹了一件伊朗出土的牛形陶器,“這件陶器看起來很‘萌’ ,而且造型帶有強烈的現代感,但它的年代實際上是在公元前1200至800年左右,距今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了。 ”展覽第二部分的展柜里擺放了大大小小不同造型的牛,都是在西亞、伊朗地區出土的,而在展覽第一部分的藏品中也能發現很多牛的形象,比如陶器上牛的紋飾、牛形酒壺等。閆志介紹,瘤牛在古代的西亞、印度、非洲等地區被視為家畜來飼養繁育,而以公牛崇拜為核心的宗教則發源于西亞,并向四周傳播。“牛在人類早期文明中的作用巨大,對牛神的崇拜也遍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因此在展現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牛的形象,從希臘到兩河流域到伊朗甚至到印度北部。我們把這些牛擺在一起,讓大家看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人們對牛的崇拜是多么的相似,這也是我們在策展當中的一個思考。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展覽涵蓋了陸上絲綢之路從地中海中部地區、中亞到印度的主要古代文明,全面而充分地展現了歐亞大陸上各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深刻地揭示出人類文明在交融互動以及碰撞中,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路徑。
對東方世界驚鴻一瞥
位于日本山梨縣的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成立于2003年,收藏有平山郁夫創作的繪畫作品、資料,以及他和妻子平山美知子收集的絲綢之路藏品。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副館長平山東子介紹:“這些藏品幾乎涵蓋絲綢之路周邊所有地區,從地中海到西亞、東亞,從古代到中世紀再到近現代,包括雕刻、繪畫、金屬加工品、玻璃器具、染織品、飾品、書籍等在內,共計1萬多件藏品。 ”
雖然此次展覽的藏品絕大部分來源于平山郁夫的私人收藏,但其對于絲綢之路歷史文化認知非常深厚、獨到。閆志說:“無論是希臘的陶器、波斯的青銅器還是犍陀羅時期的石雕,這些藏品的材質豐富多樣,藝術水準高超,使觀眾既能感受到文明帶來的厚重,也能感受到藝術帶來的審美享受。 ”
天馬形來通杯(銀) 伊朗
公元前4世紀左右阿契美尼德王朝
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
平山郁夫(1930—2009)是日本當代藝術大師,以佛教題材繪畫在日本畫壇獨樹一幟。其長期致力于協助敦煌文物的保護,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貢獻,受到中國政府表彰。平山夫婦的收藏人生源于1970年初的一場旅行。“最初收藏目的,只是單純的為了提高繪畫水平,希望能多接觸到優秀的美術品。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加深了對絲綢之路各國的歷史、文化的敬愛之情和造詣,進而開始收集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美術品及歷史資料,這些成為現在美術館藏品的由來。 ”平山東子說。平山夫婦的足跡遍布中東國家、阿富汗、印度、中國西域等絲綢之路沿線各地,如今他們已經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絲綢之路主題收藏家。
展覽的最后一個單元由平山郁夫的八幅敦煌寫生作品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唐代黃釉駱駝俑共同構成了對于東方世界驚鴻一瞥似的展現。敦煌是絲綢之路東段的重鎮,也是西來貨物和文化進入中國腹地的重要節點。平山郁夫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數次進入敦煌訪古,并留下大量繪畫作品。這些畫作,展現了敦煌藝術的燦爛、多元文化的并存,同時也展現了中國文化與世界的緊密聯系。“敦煌是絲綢之路東方段的重要節點,從這個節點可以展望整個中國的古代文明,而駱駝俑代表著打開中國古代文明的一扇大門。 ”閆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