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院、《民族文學》聯合舉辦壯文作家翻譯家培訓班
12月2日,由魯迅文學院和《民族文學》雜志社聯合舉辦的壯文作家翻譯家培訓班開班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閻晶明出席開班儀式并致辭。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副主任鮑堅,《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國家民委政策法規司原司長毛公寧,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紀委書記、副局長李旭練,《民族文學》副主編哈聞等參加開班儀式。開班儀式由《民族文學》副主編陳亞軍主持。
閻晶明在致辭中表示,壯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創造了歷史悠久的燦爛文化和多彩藝術,當代壯族文學創作風格獨特,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協多年來高度重視并大力支持包括壯族在內的少數民族文學事業,魯迅文學院、《民族文學》、《文藝報》等中國作家協會的各個機構,為推動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繁榮發展,推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扶持工程和激勵措施。不僅支持少數民族作家用漢語創作,同時還支持作家們用母語創作,積極扶持“漢譯民”、“民譯漢”的互譯工程,為保護多民族文化、弘揚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學、促進民族團結民族融合、凝聚人心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希望學員們能夠珍惜短暫的學習時間,積極交流,取得更多收獲,為繁榮發展我國壯族文學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鮑堅談到,少數民族作家文學創作的三個基本層面是以少數民族作家身份寫作、用少數民族語言寫作、以少數民族生活為題材進行創作,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少數民族作家看世界的獨特眼光、理解世界的思維特點、敘述事物的語言風格,唯有體現出獨特性,才能更好地展現出少數民族文學的魅力。鮑堅認為,把握時代脈絡是一個作家的必修課,文學作品不與時代共鳴就能難成杰作,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任務和口號,而是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希望作家翻譯家們繼續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創造無愧于時代的文藝作品。
石一寧介紹說,作為全國唯一國家級少數民族文學刊物,《民族文學》肩負著培養少數民族作家翻譯家,發展繁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任。《民族文學》現有漢、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六種少數民族文字版,在大力服務于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求真務實、力求精品,推動我國多民族文學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提高創作和翻譯質量,《民族文學》每年都舉辦各文版的培訓班。今年又與魯迅文學院合作,特別舉辦了彝文、壯文作家翻譯家培訓班。石一寧表示,此次培訓班的舉辦,是魯迅文學院和《民族文學》雜志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具體舉措,是用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指導工作的具體實踐,將對壯文文學的繁榮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李旭練談到, 壯族文學歷史悠久、成績斐然,出現過《越人歌》《布洛陀經詩》等優秀作品。自壯文創制以來的60多年里,用壯文創作的文學作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壯文原創和翻譯人才依然短缺,依然需要黨和國家的大力扶持。因此,壯文作家翻譯家培訓班的舉辦,標志著壯族文學的翻譯、創作邁出了新的步伐,是能夠載入壯族文學史冊的一件喜事。
開班儀式上,廣西壯文學校高級教師滕明新和廣西《三月三》雜志社壯文編輯部副主任韋運益代表學員發言。
據悉,此次培訓班為期5天,共有來自廣西、云南等地的40名壯文作家、翻譯家參加。培訓班針對壯文創作與翻譯的需要,設計和安排了相關課程,毛公寧、石一寧、關仕京、覃祥周等6位專家將為學員授課。此外,還將安排豐富的壯文創作翻譯座談會、研討會和文學實踐等活動。
與會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