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11月23日科幻大會活動回顧
11月23日上午,2018中國科幻大會在深圳開幕。眾多中外科幻作家、學者、科學家、科幻產業界代表、科幻展商、省級科協代表、全國科幻迷代表、高校科幻社團代表等1000余人參加了本次開幕式。
群星薈萃,見證中國科幻新發展
在開幕式上,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陳剛出席并發表了“共創中國科幻事業美好未來”的致辭。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科協主席蔣宇揚,騰訊公司副總裁李方也在開幕式上致辭,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致歡迎辭。
開幕式上頒發了銀河獎、水滴獎、晨星獎等部分獎項,王晉康的《天圖》獲得閱文杯第29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短篇小說獎,《流浪地球》和《上海堡壘》分別獲得“水滴獎”評委會特別獎和組委會最期待IP獎,“晨星獎”最佳中篇科幻小說獎和最佳幻想藝術插畫/海報獎則分別由李立軍的《賣殼》、安慧的《時間中的孩子》獲得。
本屆開幕式現場還舉行了銀河科幻聯盟發起儀式。銀河科幻聯盟由四川省科幻學會聯合國內各個主要科幻機構發起,希望能夠通過聯盟這一平臺推動產業融合,共同促進我國科幻產業繁榮發展。發起儀式上,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著名科幻研究者吳巖、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姚海軍、南派泛娛有限公司CEO葉方倉、天津微像文化CEO張譯文、未來事務管理局負責人姬少亭代表聯盟發起機構共同“點亮”了“銀河科幻聯盟”。
此外,開幕式上還舉行了高校科幻聯盟成立儀式、“未來者說——凡爾納培養計劃”發布等活動,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吳巖教授發布了《2018科幻產業發展報告》。
開幕式最后,由科幻作家張冉主持,策劃人姚海軍、《流浪地球》制片人龔格爾、等科學科幻界人士就“科幻IP孵化的路徑和困局”展開了對談,為2018中國科幻大會的開幕式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也為中國科幻未來的發展打出了一個無限延伸可能的省略號。
群賢匯聚,分享中國科幻趣見聞
當天下午,中國科幻大會各承辦、協辦機構舉行了豐富多彩、角度各異的分論壇活動。其中,科幻世界以“出版者視角與作者視角”和“雙面人——中國科研、科普工作者與科幻”為主題,在濱海大廈會議室3604與幻迷展開了分享和互動。
在“出版者視角與作者視角”中,青年科幻作家寶樹、謝云寧、彭超、索何夫、鈦藝、張瀟和科幻作家、《科幻世界》編輯部主任劉維佳分別從“出版者”與“作者”兩個角度探討了各自對文學創作與出版的不同見解,引發了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討論。
無獨有偶,隨后進行的“雙面人——中國科研、科普工作者與科幻”分論壇活動中,也是從“科研、科普工作者”和“科幻人士”兩種身份角度進行探討。活動現場,科幻作家谷第、江波、任輝、索何夫、E伯爵等嘉賓對“科幻算不算一種科普?”“在推廣科普中工作中落地難的困境”等話題各抒己見。有嘉賓提出,可以借助科幻作品吸睛的屬性,以科幻為入口達到科學普及的效果,也有嘉賓認為,科幻小說首先是小說,講好故事是關鍵,科幻小說的嚴謹與科學性比直接的科普更有價值。
群雄角逐,共享中國科幻年度盛典
23日晚上7點,銀河獎、水滴獎、晨星獎全部獎項的頒獎典禮終于拉開帷幕。作為中國科幻第一獎,“銀河獎”設立于1985年。它是培養本土科幻作家的搖籃,其獲獎作品往往代表了中國科幻創作最高水平。設立三十多年來,“銀河獎”共收到征文10萬余篇,刊發作品1300余篇,獎勵近三百篇,并發掘了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等一大批科幻中堅。
本次頒獎典禮上,“銀河獎”頒出了包括最佳長篇小說、最佳中篇小說、最佳短篇小說、最佳新人獎、最佳美術獎、最受歡迎外國作家、最佳原創圖書、最佳引進圖書、最佳相關圖書、最佳翻譯等十三項大獎。
除一些常規獎項外,“銀河獎”還設立了最佳科幻團體獎、最佳網絡文學獎和最佳科幻游戲獎,表彰各大科幻迷協會對科幻文化的普及推動作用,并始終鼓勵科幻作品產業化、多元化發展。
本次科幻大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騰訊公司、深圳市科協、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科幻世界雜志社、深圳大學承辦,以“幻想無界 共享未來”為主題,聚焦科幻產業發展和年輕科幻創作人才的培育,并為高校科幻作者和高校科幻社群提供舞臺。
閱文杯·第29屆中國科幻銀河獎獲獎名單
最佳科幻團體獎
重慶大學科幻協會
四川大學科幻協會
最佳科幻游戲獎
騰訊游戲 《王者榮耀》
最受歡迎的外國作家獎
(英)理查德·摩根 (UK)Richard Morgan
最佳美術獎
趙恩哲 《科幻世界》2017年第1期封面
最佳翻譯獎
朱佳文 《煉金術戰爭之機械人》
最佳相關圖書獎
四川人民出版社 《追夢人——四川科幻口述史》
最佳引進圖書獎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記憶裂痕》
新星出版社 《編碼寶典》
最佳原創圖書獎
上海文藝出版社 《驅魔》
最佳網絡文學獎
俞豪逸《深空之下》
最佳新人獎
王諾諾
最佳短篇小說獎
阿缺 《云鯨記》
王晉康 《天圖》
白樂寒 《撲火》
最佳中篇小說獎
谷第 《畫骨》
彭超 《死亡之森》
最佳長篇小說獎
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