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明:那棵“母親”樹
一
桃子山可曾開過桃花不得而知,這并非我關注和探究的要素,它某年與臍橙樹結義的前因后果,才是我必定對它傾注深情的理由。
世居于桃子山四周的赤坑人記得,上山塘地帶古樹參天、溪水長流,這僅僅是這方水土自然生態的一種陪襯,它鵲起的聲名在乎飽含“紅、綠”相間的永恒主題。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那個深秋,先頭突圍紅軍打完桐梓崗戰斗,沿山道前行集結上山塘,攀老鴉崠挖壕溝筑工事,擊潰大屋灣后山守敵,翻香山渡桃江漫漫長征。硝煙云散,層林盡染。六十年代末,上山塘創辦了國營信豐縣園藝場,開墾方圓十多公里山嶺種植柑橘果樹。想必當初創業者擬擇一塊山嶺規劃栽桃樹,遂將上山塘塘尾更名為桃子山,因為鄰近種梨子的山就被喚成梨子山。但桃子山并無種桃樹的跡象,卻有了時代烙印的臍橙母種園。七十年代初期隆冬某日,一輛拖拉機開進桃子山斜坡處,卸下兩捆飄洋過海的臍橙樹苗,標簽上寫有新奇的“華盛頓”中英文品名,工人們騰出半畝山地挖穴培育橙苗。因了橙苗落地生根實況,桃子山北面多了拖拉機站的代名詞,不過,它并非像塘尾那樣以桃子山的更名傳開。次年母種園橙苗春梢蓬發,開枝散葉,長勢旺盛,場里農技員采其細嫩穗條做試驗,嫁接半嶺高那塊柑橘樹枝上。變了“性”的柑橘樹掛上了臍橙果子,自此信豐臍橙悄然飄香。
桃子山的橙苗日益高大、茂密,被連蔸帶泥移植到鴉鵲塘苗圃。鏟開第一鍬種下去的那棵臍橙樹苗,獨樹一幟地留在了桃子山盆地,我不清楚場里是否有心或無意安插這棵“獨苗”,反正安排了一名專職苗木園丁,一邊育菜秧一邊精心管理它。或許桃子山的地理、氣候、土質等更適宜于這棵橙苗生長,它確實比其它橙樹發育得瘋快,樹體像一把張開的大傘,枝桿如一雙雙舒展的手臂,笑逐顏開地歡迎四方來客,結出碩大而橢圓的果子,酷似“肚臍眼”的底部外皮,代表著它獨特而顯赫的身份,人們敬稱它為贛南臍橙的“母親”樹,縣里豎立一座大理石石碑刻字作標識,可謂實至名歸。
中國農科院南方柑橘考察隊來到桃子山勘查鑒定,得出安西種植臍橙條件“得天獨厚”的結論。年復一年,鴉鵲塘沿線延伸出數千畝臍橙樹,與桃子山片區的柑橘樹面積平分秋色,園藝場隨之換上了臍橙場的招牌,同時管轄周圍三個行政村。于是就有了桃子山為老場,鴉鵲塘為新場的地標別稱。其時贛南其他縣尚未種植臍橙,這樣,將安西定義為贛南臍橙產業的祖地著實毫不夸張。某些程度上,那棵見證了贛南臍橙走過四十多年歷程的“母親”樹,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底蘊是極其深厚的,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抑或意義尤其重要。
我老家劃入了臍橙場,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后,父親改造二畝旱田,種上一百多棵柑橘樹,一位堂叔做了場里合同工,承包了三工區一塊果園。那天,父親隨堂叔去到桃子山,面對那棵珍稀的“母親”樹感慨萬千,苗木園丁如同久逢知己,拿起枝剪梳理出幾扎嫩穗送給父親。父親返回自家果園,用水果刀將穗條切成一寸長度,一端削成如鉛筆尖狀,放入肥水桶浸泡一陣子。父親鋸掉柑橘樹多余的岔桿,像理發師那樣清除附屬枝條,破開一處處光禿禿的丫枝,插進一根根臍橙穗條(叫做“高接采穗”法),然后緊緊包裹一層塑料薄膜。父親建了一個水泥蓄水池適時澆灌,沿每棵樹邊垂直挖成括號形穴溝,施下麩皮、草土灰伴水糞合成的農家肥。來年春暖花開時,丫枝接口處吐露毛尖茶般碧葉,它們遺傳“母親”樹的基因茁壯成長。
八十年代中期,我就讀于安西中學園藝班,我的優勢學科首當其沖為語文,再就是側重于柑橘專業課程。學校距桃子山僅一個多公里,早上晨練或黃昏散步,我與幾位同窗大多鉆進桃子山,“母親”樹靜靜地佇立在那里,觀照著一垅垅青翠欲滴的菜地,守望著一片片橙紅桔綠的果林。多個周末,我約三五個寄宿生勤工儉學,去桃子山割蘆箕、挑肥料,給“母親”樹除雜草、捉蟲子。畢業前夕,我們請來攝影師以“母親”樹為背景拍照,各自在它身旁做擁抱動作、親昵表情。我年少時曾順應臍橙情竇初開的潮流,搜集了一些“母親”樹軼聞素材,寫出一篇散文習作《秋景》,發表于《贛江文藝》函授專刊,這段潛移默化的文事讓我興奮了好久。
二
九十年代,105國道、京九鐵路穿境而過,贛南果業掀起“山上再造”一呼百應,信豐臍橙馨香四溢叫響中外,各級領導先后視察鼓舞贊賞。也許是我創作過“臍橙”文章帶來的緩沖效應,我沒有跟隨村里人外出打工,進了臍橙場干了一份“臍橙”活。我念念不忘那棵“母親”樹,場里來了一位戴眼鏡的農學博士,做臍橙病蟲害綜合治理課題研究,那天,我騎摩托車搭他來到桃子山,當他看到“母親”樹周邊的優美環境,野生著一種開著藍色花朵的綠色植物,眼睛一亮,摘起幾瓣聞了聞,脫口而出,真香啊,這可是臍橙益蟲依附的霍香劑。他告訴我,霍香劑每年夏末秋初開花,瓢蟲、捕食螨這些益蟲在里面繁殖,捕食紅蜘蛛、銹壁虱、蚧殼蟲等敵害。如在橙園梯帶人工種植它,能最大限度地減輕臍橙噴藥危害。
我深受他的啟發,攜帶了一扎霍香劑給父親識別,其實我家果園也長霍香劑,可是勤勞的父親哪里知道它的價值?早把它鏟除得一干二凈,別人家的果園亦然。此后,父親保護利用了天然霍香劑,還在梯帶間隙大量套種,橙樹基本上施用有機肥。遇有天牛飛來侵蛀橙樹,父親不輕易往樹上噴灑農藥,用針筒吸上藥水注射樹洞,攪坯黃泥巴堵住蛀口,這種笨拙且繁瑣的辦法果真見效,既使樹體得到康復不至于枯萎,又規避果子沾到殘留藥劑帶來毒素。父親打趣說,他管出的臍橙看上去感覺沒怎么出眾,它們卻“低調”得放心可靠。后來,這項“霍香劑”技術成果曾一度在全縣果園推廣應用。
改革開放二十周年,臍橙場實行改制,職工置換身份,個體承包經營果園,鴉鵲塘片區從桃子山片區剝離,歸屬于籌劃上市的贛南果業,我被臨時抽調到信豐籌備小組,協助主管做些上市基礎事務,場里以108名“好漢”的名義,分配給在冊職工申購原始股。那年,一個外地企業看中了桃子山東北邊的陂頭塘、葡萄山、半嶺高果園,打算投資興建一家大型生豬養殖場。對于引進這樣的企業,勢必會污染空氣,排放污水,泱及桃子山一帶大片果園,還有赤坑、蘭塘村民農田及安西河支流上逕河段。場里果斷尊重社情民意,杜絕禁養區畜獸飼養。安西圩寨背地段投標建房,幾乎是種果大戶出手購置,這條升級版的街道盡管跟唐人街不可比擬,而它有個飲水思源的“桃子山”街雅號,至今都掛在城鄉居民的嘴上,足以讓人無比敬仰和甜蜜。
在我離開老家十多年的光陰里,我與外地朋友談生意、聊鄉情,理所當然是著重拿臍橙說事,朋友聽得津津有味,我頓感大長臉面。我看到權威媒體發布的消息,贛南臍橙品牌價值668億多元,信豐臍橙占據半壁江山,萌生返鄉創業干出點名堂的意向。前年春節我回老家,目睹大片橙樹被病情摧毀,內心異常焦慮和猶豫。爾后,國家臍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贛南臍橙小鎮落地了,農夫山泉工廠進駐了,保利地產項目啟動了……沉寂的鴉鵲塘如萬山綠遍,空前熱鬧走紅,“橙開二度君須記”這樣形象的句子,很自然地在我的腦海里活躍起來。我環繞桃子山轉了一圈,那些原先荒蕪的山頭田壟間,轟隆響的挖掘機揮舞臂爪整地開帶,宛如當年果業大會戰的情形,清澈了我渴望的眸子。一群村民面朝“母親”樹石碑鞠躬,把香火引進新開果園、新建居所,以示“碩果累累,子孫滿堂”。我跟父親促膝商量,豬牯灣那塊山重種臍橙樹,“白領”堂侄提出聯手合股投資,父親當即挺直腰身拍板同意。
如今,“母親”樹已老朽歸土,但那座石碑還在,仍舊意猶未盡,它在桃子山等候你隨時去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