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感受力作為基礎,新媒體藝術將流于淺薄
許江創作的葵園背后,有著生命之重,關乎一代人的精神守望。
今天的藝術創作,我認為面臨這樣三組矛盾:一是全球化與本土關懷之間的矛盾;二是傳統藝術樣式和新技術藝術之間的矛盾;三是嚴肅的人文關懷與市場、商業潮流之間的矛盾。處理好這些矛盾,今天的藝術創作者才能走得更遠。
作為中國表現繪畫的領軍人物,許江應邀參加“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圣保羅國際藝術雙年展”等國際大展,并榮獲第二屆北京雙年展佳作獎、“魯迅藝術獎”等重要獎項。近年創作“葵園”系列,在國內外多家美術館先后舉辦了多次大型個展,其作品被多家國際美術館收藏。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推動者,許江倡導創建了上海雙年展、杭州中國畫雙年展、中國油畫雙年展等中國最重要的國際學術展事;組織策劃了“地之緣:當代藝術的遷徙與亞洲地緣政治”等多項重大展覽和藝術活動。
嘉賓:許江(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采訪:范昕(本報記者)
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們的藝術創作走過了一條怎樣的路徑?當藝術+科技漸成時下藝術創作的潮流,有什么是藝術創作者需要守住的初心?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
從事藝術創作,需要不斷“打開”
文匯報:1978年趕上恢復高考、進入浙江美術學院讀書的你,可以說恰與改革開放一路同行。在你看來,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美術創作以及美術教育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
許江:40年前,國門打開,我剛入浙美(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讀書,我們學校買了一批外國藝術圖書,放在櫥窗里展示,每天翻閱展示一頁。那個時候,我們每天都在翹首盼望,下一頁會是什么?就是從那些書里,我們認識了西方兩百多年的現代藝術發展史,并很快被推到革新的漫漫長途中。漸漸地,校園里涌動起一股實驗藝術的熱潮,有了一些另類、多元的追求。1985年,保加利亞壁掛藝術家萬曼的工作室、老校友趙無極的講習班等很多新鮮事物在學校出現,打開了大家的視野。1990年代初,我們引進了盛行于歐洲的具象表現繪畫的理論,開始了綜合藝術的探索。新世紀之初,我們建立了新媒體藝術工作室和建筑工作室,率先在全世界進行實踐類理論的博士培養。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國內幾乎所有美術院校都在走這樣一條路,一條藝術學學科自主體系的建設建構之路。中國藝術要發展,不能走西方的老路,而僅僅把我們老祖宗的東西拿出來也不行。所以,我們一手要向西方學,學它優秀的東西,一手要向我們的傳統學,結合根源的東西,然后立足中國當代火熱的生活,來建構一種自主體系。這樣的體系我們還在建構當中,但我們抓住了中國高等教育跨世紀發展的良好機遇。對于中國藝術教育的當代發展,我認為主體結構是成功的。這與改革開放以來一代代人的成長密切相連。
文匯報:“像工匠一樣勞作,像哲人一樣思考”,這是你和學生們常常強調的話。為什么這么說呢?
許江:做藝術的是手藝人,首先要有技術,沒有手上的功夫做不了東西,但只滿足于手也遠遠不夠,還要讀書養心。
在中國美術學院,開學時每個新生都會收到學校準備的定制“入學禮”——兩支毛筆以及一本智永書真草千字文。這不是讓他們人人成為書法家,而是讓他們通過書寫毛筆字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比如虛實、疾徐、輕重,進而了解中國人由來已久的精神,中國文化的內涵。這種藝術手法的練習,也將使他們具有一種語言的基礎,這種語言的基礎就叫做感受力。有了內在的感受力,才能創作出感人的作品。
美院的學生們還需要把自己的世界打開,多嘗試不同的領域,不斷接受新的東西、不太熟悉的東西。從容不迫,心胸開闊,做到這些就很好。
深究藝術語言,以不變應萬變
文匯報:今天的藝術創作環境相比過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可以運用的創作手段更多了,面對的市場誘惑也更多了。那么,今天的藝術創作者們需要如何應對這些變化?
許江:今天的藝術創作,我認為面臨這樣三組矛盾。一是全球化與本土關懷之間的矛盾;二是傳統藝術樣式和新技術藝術之間的矛盾;三是嚴肅的人文關懷與市場、商業潮流之間的矛盾。處理好這些矛盾,今天的藝術創作者才能走得更遠。
對于第一組矛盾,我們要把握好全球化的大趨勢,既不要封閉自己,也不要忘了腳踏實地。即便是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年輕人,也一定要扎根大地,到生活中去,到一線去,去了解這個世界到底發生了什么。這種扎根不是一日一換,圖個新鮮,浮光掠影,而是持之以恒的深扎。了解生活、深扎社會的過程,也是錘煉自己的過程。
至于第二組矛盾,我認為無論傳統技術媒體還是新技術媒體,藝術創作者都不要排斥。今天,蓬勃發展的新技術媒介讓人無法忽視,未來有著無限前景,年輕一代尤其喜歡以這樣的方式從事藝術創作,但如何把它用好值得深思。即便是人工智能,它的背后仍然是人。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傳統藝術媒體賦予了我們很好的感受力,沒有這樣的感受力作為基礎,你的新媒體藝術會做得很淺薄、瑣碎。
而解決第三組矛盾,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藝術語言的研究,不要讓市場牽著鼻子走,但又不能無視市場。藝術的語言太重要了,只有掌握了它,才能把自己的肉身之感表達出來,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我看到時下有人把中國畫用羽毛來貼,看上去很新,其實這是把中國精神給糟蹋了。中國畫真正偉大的地方在于,用一桿毛筆就能力透紙背,把人的堅強、博大表現出來。而油畫的核心則是觸感、觸味,讓人渴望用手去觸摸它、感受它。對于國畫、油畫等藝術各自不同于其它繪畫的語言特性,藝術創作者們需要不斷研究、精進。
許江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