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暉:踐行道德公約 譜寫時代華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創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工作者職業道德公約》的發布,正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新時代作家的責任與使命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我覺得很及時、很到位、很全面。在此,就如何踐行公約,我結合自己的工作和創作,談談自己粗淺的體會與看法。
高舉旗幟,關注大局,以信仰武裝文學。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老藝術家牛犇同志的信中,鼓勵他做一個“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對作家同樣有啟發。作家是精神產品的創造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新時代對作家的文學涵養、職業道德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我國文藝事業飛速發展,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但繁榮的背后,也存在諸多不良傾向,負能量的文藝作品,違背了應有的道德準則,敗壞了健康的社會風氣,倘若放任自流,很可能污染公眾的審美情趣、降低公眾的文化品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作協制定出臺《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工作者職業道德委員會章程》《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工作者職業道德公約》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加強文藝界行業管理、行業自律,推動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公約的制定對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是旗幟、是標桿、是指揮棒,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必須深刻學習領會,樹立正確的創作方向。
褒揚正義,摒棄惡俗,以自覺成就文學。公約提出“謳歌真善美,鞭笞假惡丑”,就是要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我看來,優秀作品對讀者具有極強的引導和激勵作用。我在部隊服役期間,特別愛讀《渡江偵察記》《誰是最可愛的人》《高山下的花環》《長征》等經典名著。這些優秀作品高舉主旋律的大旗,鼓舞土氣,軍人良好的形象通過這些感人肺腑、摧人奮進的軍旅作品深深地扎進我的心間,照亮了我追求文學夢想的創作之路。這些年,我一直堅持把弘揚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做為文藝創作的主調,不寫低俗化的文章。雖然沒有創作出叫得響的作品,但仍堅守著文學的一畝三分地。轉業到福州市文聯工作之后,在與讀者的交流過程中,我發現新時代的讀者需要文學,是需要真實的心跳,需要能振奮精神的文藝作品。這是對作家能否保有新鮮的思想敏銳性、能否具備足夠的創作完成度、能否在對新時代生活的真切體驗中生成創造力的考驗。面對新的挑戰,作家如何用新的眼光審視歷史,更好地挖掘新內容、彰顯英雄主義,實現革命歷史題材新的突破,這些新課題需要作家們沉下心來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情懷拓展文學。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廣大宣傳思想工作者要自覺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公約中也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與時代同行,為人民創作,接受人民檢驗,把最好的精神產品奉獻給人民。”人民是文學的“母親”,只有扎根人民的廣闊“沃土”,文學才能日益枝繁葉茂,獲得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在部隊的經歷使我能真切地體會到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對一個作家創作的重要性,只要把自己真實的、卑微的、崇高的情感擱置和寄托于那些可愛的官兵身上,并輕輕地撫摸他們內心最明亮、最溫暖的部分,那一個個充滿朝氣、個性鮮明的官兵便躍然紙上,活靈活現。從部隊轉業到福州市文聯工作后,我也始終保持與文藝工作者之間的密切聯系,周末時間,我時常走街串巷,通過與作家們聊聊天,與百姓拉拉家常,真切地感受到閩都文化的深厚底蘊,福州文藝先輩卓越的才情和智慧,為我下一步的文學創作積蓄力量。在我看來,腳下的泥土,身上的灰塵,是生活給予的饋贈。只有與百姓有了血肉聯系,才能開拓文學創作的新天地,才有可能寫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新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