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土和泥捏出老北京人生百態
11月10日,為期四個月的“冬至·泥塑·老北京故事”改革開放四十年·北京民俗泥塑收藏展在西城區月壇華方藝術中心開幕,120余件栩栩如生的泥塑均來自于展覽總策劃人黃殿琴近二十余年的收藏,生動還原了地道的老北京生活。
展廳里濃厚的老北京市井小人物的生活場景、民俗,感染、感動著每一個觀眾。為中老年朋友喚起兒時的記憶,為青少年朋友尋覓父輩們過去的生活場景帶去暢想。
塑進泥巴里的胡同風情
凝視著展臺上這群形態各異的匠人、藝人、老人、孩子……這些泥土人物仿佛復活了,在對你眨眼,在跟你說話。120余件形態各異的泥塑產生的強烈視覺沖擊效果,讓走進展廳的人們嘆為觀止。“樣子很土,靈魂很酷。”循聲望去,兩位觀眾正對著書畫家鄭山麓的這幅題字抒發同感。
“它們活著,每個靈魂都活著,跟我生活了二十年了。創作這批作品的泥塑匠人生于胡同長于胡同,《茶館》、《喜脈》、《母親的磨盤》、《拉車》、《良心經營》……多年來我一直有個夢想,將這些閃耀著老北京歷史記憶的泥塑展現出來,今天這個夢想終于實現了。它們也提醒著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總策展人、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制片人、北京市政協委員黃殿琴難掩內心的激動一一介紹著自己舉辦展覽的初衷——
“喜聞寶寶天邊亮,云霞潺潺草屋香。百媚千嬌惹人憐,圓脈天成得益彰。”《喜脈》前,兩位女觀眾一邊觀賞作品,一邊笑語盈盈,“這孕婦塑造得還真是百媚千嬌惹人憐啊。”“太逗了,人家都大肚子了,老郎中還號脈呢,這眼鏡,只有一個鏡片……”
“新娘翩躚,姐妹兩邊。盂盆火舞廳堂前,熏香花蕙步生蓮。”泥塑《邁火盆》中,扎著麻花辮兒的伴娘一左一右攙著頭戴紅蓋頭的新娘,抬腳跨過火盆,將民間婚嫁習俗表現得鮮活生動。
這邊展臺上,五六個大人孩子正簇擁在院里的石頭桌上,聚精會神地看一位長者變戲法,“街坊鄰里湊熱鬧,眾人皆贊戲法妙。”四合院里的一景《湊熱鬧》妙趣寫實,引人共鳴,無比懷念小時候的胡同時光……
“看,這條凳多久不見了。”磨刀師傅騎在條凳上,斜叼著煙斗,雙手用力地在磨刀石上磨刀霍霍。“對于手工匠人,細節向來是最重要的事”。提示牌上詮釋著工匠精神。此刻,“磨剪子嘞,搶菜刀。”耳邊又聽到久違的聲音。
兩位五十多歲的女觀眾看了一遍又一遍,從胡同里的鴿哨聊到磨刀師傅;從泥塑的院墻、大門聊到院子里的葡萄架、逗蛐蛐,倆人余興未平,最后一拍即合——離開展廳就奔護國寺小吃店,繼續去找小時候的記憶……
展品喚醒記憶 觀眾共鳴爆棚
“這些泥塑與山西、陜西泥塑的粗獷夸張的風格有所不同,做工更加精細,體現了北京民俗特有的工藝特點,而且題材完全取自老北京生活。可以說這是留住北京記憶的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
曾對泥塑藝術有過多年研究的北京市政協副秘書長、民盟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宋慰祖認為,展覽展出的泥塑作品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軍旅詩人峭巖先生對展品懷有極大的熱情,他在為展覽特別送來的作品寫道:“泥巴的記憶是我們不老的傳奇”。
一位觀眾在畫家鄭山麓《那時這么玩泥》(見左圖)的作品前,津津樂道,“我們小時候就是這樣,撒尿和泥。那時候哪有什么玩具,都是就地取材掘土和泥。哪個男孩子不會捏點小動物、小人兒啥的?”
“沒錯,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學校挖防空洞,讓每個學生交20塊磚坯……” “還有戰備勞動,不論男生女生,都要挽起褲腿踩膠泥,脫磚坯……”
“快剪刀除辮,舊貌換新顏。同為鄰里人,相看兩不厭。”《剪辮子》(見下圖中)作品前,一副中式裝扮的書法家郭寶慶正和朋友觀賞玩味著,而后面就是他為此次展覽創作的書法作品——“人生百態凝于慧指 世間萬物盡顯靈光”(見下圖左)。“我從小在胡同里長大,老北京的風俗市井文化用泥塑來表現特別貼切。這些泥塑人物面部表情既生動又豐富,刻畫出老北京市井小人物積極向上、樂觀厚道的品質,更能體現出多姿多彩的地道北京味兒。” 郭寶慶深有感觸,為展覽稱道。當身邊觀眾得知他曾為奧運會書寫過“北京歡迎你”時,就被大家簇擁著合影……
讓百余件泥塑“復活”的人們
“從布展到開幕僅用了十天時間。華方藝術中心給予了大力支持。”黃殿琴說:“這段日子自己早來晚走,和這些作品在一起,感覺走進“他們”的生活了,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二十多年前的偶然機緣,黃殿琴開始收藏泥塑。而最初對泥塑生情是因為談戀愛時的一段故事。時光倒回三十年前,黃殿琴和丈夫趙廣寧約會,因一同參觀泥塑《收租院》而相愛。進展廳時肩并肩,出來時已是手牽手。泥塑成為他們牽手的媒介。三十年后,他們又一同在老北京風俗泥塑展展示了他們牽手相持的收藏品。
對這些泥塑小人兒,黃殿琴視如己出,“防潮、防曬、防灰塵、防磕碰……泥塑的收藏面對著時間上、環境上、維護上的多重挑戰。此次為了把這些泥塑作品安全展出,從寫文案大綱,到展廳如何布局,再到現場指導布展,整個過程基本上她都親力親為。
“在參觀展覽的時候,我們見到的都是展品完美陳列的樣子,卻不知從展品的包裝到運輸再到最后的布展陳列都離不開整個策展團隊的辛勞和密切配合。”黃殿琴一一說出展覽的“功臣”們——總導演仲冬鋼、藝術總監于忠華、任雙紅率領著全團隊的人張沖、劉昆侖、李恒、鄭晨晨、張廣、李剛、董曉燕、高笑、李慧,他們盡職盡責,“從早晨七點出家門,晚上九點才能到家,就這樣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模式,大家付出著辛勞,最大的希望就是確保展覽順利展出。”由于泥塑材質的特殊性,包裝運輸難度極大,在整個過程中需要格外的注意,以免對泥塑作品造成損壞,加之秋冬季節,北京氣候干燥,更是為包裝運輸工作增添了許多難度。
在展覽布置過程中,有一組反映了舊時代婚俗的場景,對于人物的位置很難確定。作品的擺放都要大家多番的討論,查閱大量的歷史圖像,訪問老北京民俗專家才能定下最終方案。由于搬運等特殊原因,一件泥塑作品支離破碎。修復臺上,幾堆泥塊著實讓人惋惜。“別急,你看那件作品,我前兩天剛修復好的。這件應該也能修好。”負責此次展覽的善德中心主任張沖指著對面展臺上一件泥塑作品說。看看修復臺上這些碎片摔掉了一些泥,已然不能“嚴絲合縫”拼接的樣子,但經過鄭晨晨一片片清洗、擦拭、固定,再用特殊材料進行粘接、補缺,一件完整的作品又躍然眼前。仲冬剛、于忠華、任雙紅都說自己從小就喜歡玩泥巴,小時候常用泥土捏些小動物、小人物玩耍。對泥土的鐘情,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在他們三人眼里,每一件泥塑都有自己的生命,都是活生生的。
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冬至·泥塑·老北京故事》展覽在一團玩轉的泥巴中回味漸行漸遠的“老北京”風情,讓觀眾更深入了解三百六十行“小人物”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誠實善良的品質,令人欣喜。尋找胡同風韻,在泥塑中感受文脈鄉愁……